为便于观察女性受刑人在监狱中的数量变化,本书将1922年至2015年美国女性受刑人数量图表化。图11922年至2015年美国监狱女性受刑人监禁人数变化曲线说明:本图数据来源于Bureau of Justice Statistics和Bureau of the Census历年的统计数据,其中虚线部分为数据缺失部分。尽管全国各州女性受刑人总体增长率高于男性,并且增长比例很高,但是美国各州之间女性受刑人的人口数量变化并不完全一致。......
2023-07-29
6.2 反思追随者
人们一般认为,日常语言学派是分析哲学或语言哲学中主要的一支。而且今天,这一派也是人多势众。笼统地说,日常语言学派都是对日常语言进行分析,但是实际上,这一派的领袖人物至少有以上五点区别。由于这些人各有追随者,因此日常语言学派也是有很大区别的。从近二三十年的文献来看,在日常语言学派中,奥斯汀和后期维特根斯坦的影响最大,追随者也最多;斯特劳森的影响很大,但追随者比较少;赖尔有一定影响,也有一些追随者;摩尔的影响比较小,追随者则更少。我想说的就是谈一谈自己关于这种现象的看法。
摩尔以分析出名,因此人们在谈到分析哲学的时候,把他列为分析哲学的领袖之一,这除了在20世纪初摩尔的分析比较有特色(主要是反古典的思辨传统)以外,还因为他当时所处的剑桥大学在学术界占有的核心地位,以及他在剑桥的地位和声望。此外,我认为这多少也有些望文生义。从分析哲学与语言转向密切相关才导致了20世纪哲学中的一场革命这种意义来看,再对照前面我们谈到的分析哲学的领袖人物对这场革命的动因的论述,我们就不难看出,摩尔的分析完全是另一回事情。后来,当分析哲学分为理想语言和日常语言两派以后,他显然不是、而且也无法归为理想语言学派,因此自然被纳入日常语言学派。所以,既然可以说他是分析哲学的领袖人物,说他是日常语言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也就顺理成章。实际上,摩尔的分析不是真正的语言分析,用他自己的话说,这是概念分析。因此,真正热衷于语言分析的人,特别是到了50年代以后,现代逻辑和语言学有了很大发展以后,自然不会仍然紧紧追随摩尔了。
赖尔是日常语言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他亲自参加了批判传统的思辨方式的分析运动,并且产生影响。但是他分析日常语言的主要特点在于,一方面他受到牛津和剑桥传统的影响,另一方面他不能像罗素、早期维特根斯坦和卡尔纳普那样娴熟地运用现代逻辑的方法。因此,他要借助现代逻辑的成果和方法对语言进行分析,同时又不能彻底地始终一贯地使用这种方法,他的分析既不像理想语言学派那样彻底,又不能像斯特劳森那样清晰深刻。到了后期,他对现代逻辑的方法持批评态度,我想,这大概是由于他终究不能真正掌握现代逻辑的精髓,致使思想背景中传统的一面占了上风。至于追随他的人,我认为是很难说的。如果现代逻辑的水平好,那么可以走理想语言的路子,或遵循斯特劳森的方式。如果在现代逻辑方面比较差,则可以追随奥斯汀或后期维特根斯坦。所以,从文献上很难说清楚哪些是他的追随者。
奥斯汀的追随者非常多,这主要是由于如下几个原因。第一,奥斯汀的学生塞尔忠实地继承了奥斯汀的思想和研究方向,出色地发展了言语行为理论。第二,这方面的研究非常多地依赖于语言学的成果,特别是由于现代逻辑的引入,语言学在50年代以后有了很大的发展,因此言语行为理论的研究不再是单纯的经验的具体的分析,而是成体系的。第三,除了一些哲学家从事这方面的研究以外,大量的语言学家也加入到这个行列里来,虽然语言学家所考虑的问题以及考虑问题的方式与哲学家不同,但是他们都打着奥斯汀的旗号,自诩为言语行为理论的研究。第四,近二三十年来,非经典逻辑的发展为言语行为理论的研究提供了强有力的武器,促进了这方面的发展。第五,在哲学研究中,交际理论,有人称语用学,如今已经成为一个比较热的研究领域。而交际理论主要探讨的是人们在交际过程中的表达与理解,而奥斯汀的理论似乎自然成为最好的参照物之一。
应该说,虽然奥斯汀的追随者非常多,但主要是以语言学为背景的人居多。如果说这可以算是一点限制的话,那么后期维特根斯坦的追随者就没有任何限制了。只要是与语言有关,只要是从语言出发,不论是逻辑的、语言学的,还是一般语言的、心理的、思维的、意向的等等,都可以打着后期维特根斯坦的旗号,都可以称为日常语言哲学。特别应该指出的是,许多后期维特根斯坦的追随者认为维特根斯坦批判了其早期思想,因此他们对早期维特根斯坦也持批判态度,但是他们没有看到维特根斯坦后期思想与前期思想的联系,没有弄明白维特根斯坦批判的是什么,而只看到语言,从而完全抛弃了早期维特根斯坦,这实际上是非常错误的。以我之见,在后期维特根斯坦追随者的研究中,很大部分不是语言哲学,而是泛语言哲学。当然,这也符合一般的所谓哲学心态,这就是,越是宽泛的问题,进行研究或以为能够进行研究的人就越多。然而遗憾的是,这恰恰是丢掉了维特根斯坦本人强调的思想方式。
最后,还要说一说斯特劳森。在日常语言学派中,斯特劳森是一位非常有影响的人物,但是值得注意的是,他主要是以哲学论战的方式活跃在学术界,在一个个具体的问题上产生影响,而不是以他所谓日常语言哲学的思想产生影响。而且,他的这些影响是在哲学领域,或在一般的语言哲学领域,而不是在日常语言学派之中。他没有多少追随者,只要想一想这个事实,就会明白他的独特性。这是因为,他是一位杰出的哲学家,也是一位掌握了现代逻辑本领的逻辑学家。他分析日常语言的方式,如果不懂现代逻辑,是学不来的。人们一般知道,在日常语言学派中,斯特劳森对于现代逻辑的批评是最温和的。我认为,我们特别应该看到的是,斯特劳森确实批评了现代逻辑有局限性,然而他是站在现代逻辑之内来批评的,就是说,他懂得现代逻辑是什么东西,有哪些性质和特征,因此他能够发现在应用现代逻辑分析日常语言的时候,哪些问题能够解决,哪些问题无法解决。此外我们还应该看到,斯特劳森从来也没有主张抛弃现代逻辑,他总是主张要把现代逻辑的方法和日常语言分析的方法结合起来。所以他试图发展一种日常语言逻辑,这就是在现代逻辑的基础上,研究和分析日常语言中一些非形式的特点,从中找出规律性的东西来,建立系统,从整体上一类一类地解决问题。斯特劳森的这种想法是很诱人的,但是实施起来难度非常大。实际上,他最终也没有取得这方面的成果。
人们一般认为,日常语言学派是与理想语言学派相对立的学派,前者反对后者把现代逻辑的方法绝对化,主张分析日常语言。但是无论如何应该看到,日常语言学派是有差异的,而这些不同的差异是与对现代逻辑懂不懂,懂到什么程度,非常密切地联系在一起的。因此,我们不应该笼统地谈论日常语言学派批评现代逻辑,而应该具体地看一看他们是如何批评的。我们也不应该一般地谈论日常语言学派和日常语言分析,而应该具体地分析一下,思考一下,究竟什么是日常语言分析?究竟什么是日常语言哲学?
【注释】
[1]P.A.Schilpp(ed.):The Philosophy of G.E.Moore,Tudor Publishing Company,New York,1952,p.13.
[2]Ibid.,p.16.
[3]P.A.Schilpp(ed.):The Philosophy of G.E.Moore,Tudor Publishing Company,New York,1952,p.28.
[4]P.A.Schilpp(ed.):The Philosophy of G.E.Moore,Tudor Publishing Company,New York,1952,p.28.
[5]Ibid.,p.33.
[6]Ibid.,p.33.
[7]Ibid.,p.35.
[8]Malcolm,N.:“Moore and Ordinary Language”,in The Philosophy of G.E.Moore,ed.by P.A.Schilpp,Tudor Publishing Company,New York,1952,p.349.
[9]参见Malcolm,pp.345-348。玛尔科姆列出了12个哲学陈述,并且分别给出摩尔本人的回答和他认为摩尔会赞同的回答。作为例子,我仅给出其中第一、第二和第四个陈述,因为对这三个问题摩尔不仅做出了回答,而且他的回答非常出名。
[10]Moore,G.E.:“Russell’s‘Theory of Descriptions’”,in The Philosophy of Bertrand Russell,ed.by P.A.Schilpp,The Library of Living Philosophers,Inc.1951, p.180.
[11]Moore,G.E.:“Russell’s‘Theory of Descriptions’”,in The Philosophy of Bertrand Russell,ed.by P.A.Schilpp,The Library of Living Philosophers,Inc.1951,pp.188-189.
[12]P.A.Schilpp(ed.):The Philosophy of G.E.Moore,Tudor Publishing Company,New York,1952,p.661.
[13]Ibid.,pp.662-663.
[14]Ibid.,p.664.
[15]P.A.Schilpp(ed.):The Philosophy of G.E.Moore,Tudor Publishing Company,New York,1952,p.665.
[16]Ibid.,p.666.
[17]Ibid.,p.666.
[18]The Philosophy of Bertrand Russell,ed.by P.A.Schilpp,Tudor Publishing Company,New York,1951,p.690.
[19]罗素:《逻辑与知识》,47~48页。
[20]罗素:《逻辑与知识》,47~48页。
[21]参见赵汀阳:《走出哲学的危机》,211页,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
[22]参见赵汀阳:《走出哲学的危机》,211页,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
[23]Ryle,G.:“Autobiographical”,in Ryle:A Collection of Critical Essays,ed.by Oscar P.Wood and George Pitcher,Mcmillan,1970,p.2.
[24]Ibid.,p.7.
[25]Ryle,G.:“Autobiographical”,in Ryle:A Collection of Critical Essays,ed.by Oscar P.Wood and George Pitcher,Mcmillan,1970,p.2.
[26]赖尔:《心的概念》,2页,徐大建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2。
[27]赖尔:《心的概念》,86页。
[28]Ryle,G.:“Systematically Misleading Expressions”,in The Linguistic Turn, ed.by Rorty,R.,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67,p.87.
[29]Ryle,G.:“Systematically Misleading Expressions”,in The Linguistic Turn, ed.by Rorty,R.,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67,p.88.
[30]赖尔以“鲍尔温先生”和“匹克威克先生”为例分别给出了一系列这样的表达式,参见上书,p.89。
[31]Ryle,G.:“Systematically Misleading Expressions”,in The Linguistic Turn, ed.by Rorty,R.,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67,p.89.
[32]Ibid.,p.92.
[33]Ibid.,p.92.
[34]Ryle,G.:“Systematically Misleading Expressions”,in The Linguistic Turn, ed.by Rorty,R.,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67,p.93.
[35]Ryle,G.:“Systematically Misleading Expressions”,in The Linguistic Turn, ed.by Rorty,R.,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67,p.305.
[36]Ryle,G.:“Systematically Misleading Expressions”,in The Linguistic Turn, ed.by Rorty,R.,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67,p.100.
[37]Ryle,G.:“Systematically Misleading Expressions”,in The Linguistic Turn, ed.by Rorty,R.,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67,p.100.
[38]Warnock,G.J.:“John Langshaw Austin,A Biographical Sketch”,in Symposium on J.L.Austin,ed.by K.T.Fann,Redwood Burn Ltd.Trowbridge and Esher,1979, p.4.
[39]Urmson J.O.:“Austin’s Philosophy”,in Symposium on J.L.Austin,ed.by K.T.Fann,Redwood Burn Ltd.Trowbridge and Esher,1979,p.24.
[40]Austin:“Ifs and Cans”,in Philosophical Papers,Oxford,Clarendon Press, 1979,p.208.
[41]Ibid.,p.212.
[42]Austin:How to do Things with Words,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78,p.2.
[43]Austin:How to do Things with Words,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78,p.15.
[44]麦基编:《思想家》,周穗明、翁寒松译,282~283页,见《文化生活译丛》,北京,三联书店,1987。
[45]Austin:How to do Things with Words,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78,p.94.
[46]关于这三个术语有不同的中文翻译,我这里是按照蔡曙山先生的译法。参见他的著作《言语行为和语用逻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
[47]Austin:How to do Things with Words,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78, p.109.
[48]Austin:How to do Things with Words,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78, p.109.
[49]Austin:How to do Things with Words,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78, p.109.
[50]Ibid.,p.121.
[51]Austin:How to do Things with Words,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78, p.148.
[52]Austin:How to do Things with Words,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78, p.148.
[53]Ibid.,pp.148-149.
[54]Austin:How to do Things with Words,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78,p.79.
[55]Austin:How to do Things with Words,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78, p.80,注释1。
[56]Austin:How to do Things with Words,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78, p.80,注释1。
[57]Ibid.,p.134.
[58]Ibid.,p.135.
[59]Austin:How to do Things with Words,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78, p.143.
[60]Ibid.,p.145.
[61]Ibid.,p.147.(www.chuimin.cn)
[62]Ibid.,p.163.
[63]Ibid.,p.152.
[64]Ibid.,p.152.
[65]Ibid.,p.152.
[66]Ibid.,p.152.
[67]Ibid.,p.164.
[68]参见麦基编:《思想家》,297页。
[69]Strawson,P.:“My Philosophy”,in The Philosophy of P.F.Strawson, Indian Council of Philosophical Research,1995,p.1.
[70]Strawson,P.:“My Philosophy”,in The Philosophy of P.F.Strawson, Indian Council of Philosophical Research,1995,p.1.
[71]Strawson,P.:“My Philosophy”,in The Philosophy of P.F.Strawson, Indian Council of Philosophical Research,1995,p.1.
[72]Strawson,P.:“My Philosophy”,in The Philosophy of P.F.Strawson, Indian Council of Philosophical Research,1995,p.1.
[73]Strawson,P.:“My Philosophy”,in The Philosophy of P.F.Strawson,Indian Council of Philosophical Research,1995,p.1.
[74]Ibid.,p.9.
[75]参见Strawson,P.:Individuals,University Paperbacks,Methuen,London, 1979,pp.142-153。
[76]Ibid.,p.147.
[77]Ibid.,p.148.
[78]Ibid.,p.148.
[79]Ibid.,p.148.
[80]Ibid.,p.49.
[81]Strawson,P.:Individuals,University Paperbacks,Methuen,London, 1979,p.49.
[82]Strawson,P.:Individuals,University Paperbacks,Methuen,London, 1979,p.49.
[83]Ibid.,p.150.
[84]Ibid.,p.150.
[85]参见Strawson,P.:Individuals,University Paperbacks,Methuen,London, 1979,p.158。
[86]Ibid.,p.181.
[87]Ibid.,p.181.
[88]Strawson,P.:Individuals,University Paperbacks,Methuen,London,1979, p.181.
[89]Strawson,P.:Individuals,University Paperbacks,Methuen,London,1979, p.181.
[90]Ibid.,p.182.
[91]Ibid.,p.183.
[92]Strawson,P.:Individuals,University Paperbacks,Methuen,London,1979, p.183.
[93]Ibid.,p.184.
[94]Ibid.,p.185.
[95]Strawson,P.:Individuals,University Paperbacks,Methuen,London,1979, p.185.
[96]Ibid.,pp.187-188.
[97]Strawson,P.:Individuals,University Paperbacks,Methuen,London,1979, pp.187-188.
[98]Ibid.,pp.143-147.
[99]Strawson,P.:Individuals,University Paperbacks,Methuen,London,1979, p.215.
[100]Ibid.,p.180.
[101]Ibid.,p.230.
[102]Ibid.,p.230.
[103]Ibid.,p.153.
[104]Strawson,P.:Individuals,University Paperbacks,Methuen,London,1979, p.153.
[105]Strawson,P.:Individuals,University Paperbacks,Methuen,London,1979, p.185.
[106]Palaut,F.:“An Ant-Realist Perspective on Language,Thought,Logic and the History of Analytic Philosophy:An Interview with Michael Dummett”,in Philosophical Investigations 19:1,January 1996,p.3.
[107]维特根斯坦:《哲学研究》,12页。
[108]维特根斯坦:《哲学研究》,231页。
[109]同上书,235页。
[110]同上书,137页。
[111]同上书,128页。
[112]Palaut,F.:“An Anti-Realist Perspective on Language,Thought,Logic and the History of Analytic Philosophy:An Interview with Michael Dummett”,in Philosophical Investigations 19:1,January 1996,p.3.
[113]参见Bergmann,G.:“The Glory and Misery of Wittgenstein”,in Logic and Reality,The University of Wisconsin Press,1964,pp.225-241。
[114]维特根斯坦:《哲学研究》,1页。
[115]维特根斯坦:《哲学研究》,1页。
[116]维特根斯坦:《哲学研究》,1页。
[117]参见该书编者的话。
[118]维特根斯坦:《哲学研究》,3页。
[119]维特根斯坦:《哲学研究》,43页。
[120]参见Wittgenstein:T ractatus logico-philosophicus,Suhrkamp Verlag,1984, s.273。
[121]维特根斯坦:《哲学研究》,2页。
[122]维特根斯坦:《哲学研究》,2页。
[123]参见Wittgenstein:T ractatus logico-philosophicus,Suhrkamp Verlag,1984, s.232。
[124]参见Wittgenstein:T ractatus logico-philosophicus,Suhrkamp Verlag,1984, s.232。
[125]维特根斯坦:《哲学研究》,79页。
[126]维特根斯坦:《哲学研究》,79页。
[127]维特根斯坦:《哲学研究》,80~81页。
[128]参见Wittgenstein:T ractatus logico-philosophicus,Suhrkamp Verlag,1984, s.308。
[129]维特根斯坦:《哲学研究》,3页。
有关走进分析哲学-副本的文章
为便于观察女性受刑人在监狱中的数量变化,本书将1922年至2015年美国女性受刑人数量图表化。图11922年至2015年美国监狱女性受刑人监禁人数变化曲线说明:本图数据来源于Bureau of Justice Statistics和Bureau of the Census历年的统计数据,其中虚线部分为数据缺失部分。尽管全国各州女性受刑人总体增长率高于男性,并且增长比例很高,但是美国各州之间女性受刑人的人口数量变化并不完全一致。......
2023-07-29
事实上在很大程度上,哲学变成了对哲学词汇的解释。总之,哲学语言对于哲学家来说也是难懂的。也许有人会说,科学概念往往也是很难懂的呀,也和日常语言很不一样。可是哲学的那种“深远”并不是思想不可或缺的一种逻辑层次。而且,即使人们想得深远时,也不一定想到的就是哲学,也许会想到它,也许不会,也许想到的是别的什么。......
2024-01-24
然而,这一努力被广泛理解为应将哲学问题视作语言问题,引使人们把哲学混淆于语言学和语义学。本文通过明确哲学的反身性质,划清哲学和语言学、语义学的界限。19 世纪20 世纪之交开始的语言转向带来的结果,最简要地可以表述为:所谓哲学问题,其实是语言问题。语义上行的要点是把关于事质差异的讨论转变为关于语词差异的讨论。......
2024-10-01
毕达哥拉斯学派认为,对几何形式和数字关系的沉思能达到精神上的解脱,而音乐则被看作是净化灵魂从而达到解脱的手段。毕达哥拉斯学派在哲学上与印度古代哲学有类似之处。毕达哥拉斯学派是一个具有神秘色彩的宗教性组织,但是他们对于数学的研究确实作出了重大的贡献。毕达哥拉斯学派后来在政治斗争中遭到失败,毕达哥拉斯逃到塔林敦后,最终还是被杀害了。......
2023-08-16
创始者为周星垣,号太谷,安徽石埭人,世称周太谷。起初,周太谷在家乡安徽石埭一带传徒,弟子达数千人。官府恐危及朝廷,将其逮捕并准备处以死刑,后经狱卒相救,周太谷才幸免于难。扬州书生汪全泰率先求道,成为周太谷在扬的第一个门徒,世称大竹先生。太谷学派在讲授形式、入学规矩诸方面均带有浓厚的宗教神秘色彩。太谷学派北宗传人张积中(?......
2023-10-23
谢林干脆放弃了鲍姆嘉通的美学命名,将他的美学著作命名为“艺术哲学”。根据阿多诺的分析,美学之所以转向艺术哲学,完全忽视自然美,“是因为人的自由和尊严概念膨胀至极端的结果”。黑格尔等人将美学研究的对象严格限定为艺术,把美学等同于艺术哲学,也有他们的理由。20世纪的西方美学,特别是因为受到分析哲学的影响,更明确地将美学等同于艺术哲学,等同于对艺术批评、艺术作品和艺术概念的语言分析。......
2023-11-17
◇把哲学建立在数学研究基础之上的毕达哥拉斯学派毕达哥拉斯学派诞生在大希腊的克罗托内城邦,因为创始人是毕达哥拉斯,后人就称他们为毕达哥拉斯学派。毕达哥拉斯学派非常重视对数学的研究,并且做出了重大贡献。希腊语“数学”这个词就是毕达哥拉斯首先使用的。毕达哥拉斯学派为什么说有10个天体呢?这是刚刚产生的哲学必然具有的一个特点,只不过是在毕达哥拉斯学派那里表现得较明显罢了。......
2023-12-04
大致说来,摩尔和奥斯汀主要是语言分析,赖尔和斯特劳森主要是逻辑分析,维特根斯坦的分析最复杂,涉及的范围最广,包括的东西也最多。赖尔主要是通过具体的语言实例进行分析,而斯特劳森主要是通过句法形式进行分析。......
2024-01-22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