令卡森特别愤慨和痛心疾首的是,这种征服和统治自然的行径仍然盛行,而且还愈演愈烈。这种辩解令人联想到《圣经创世纪》里上帝赋予人的权利,它清楚地显示出征服和蹂躏自然的思想基础:人类是万物之主,人类早就获得了上帝的授权,人类可以对自然万物随意处置。......
2024-01-22
1.欲望膨胀导致疯狂的掠夺自然
奥维德在《变形记》里记载了一则古希腊神话,这个神话包含了深刻而又恒久的意义。
忒萨利亚王子厄律西克同放肆地砍伐橡树,即使树流血也不为所动。他的名字的希腊文含义是“掘地者”,据说与他掘出森林的树根以扩大耕地有关。神对他的惩罚是:使他永远不觉得饱,使他的欲望无穷无尽且越来越强。从此以后,他的生活就只剩下一个目的——满足欲望。他白天吃,晚上吃,梦中还在吃,愈吃得多,肚子里愈空虚。他的饥饿的肚皮就像无底洞一样。他吃尽祖先储存的所有粮食,吃光了所有家产,连女儿也卖了换来吃的。最后,他实在找不到任何可吃的东西,只好用牙咬自己的肉,用自己的身体来喂养自己。(48)
厄律西克同很可能是西方文学作品里第一个毁林造田的人、第一个为扩大生产而蹂躏自然的人。他真的可以算作人类物质生产之路的开辟者。数千年来,人类一直沿着他所开辟的道路朝前走。厄律西克同的厄运,象征着人类追求无止境的欲望满足的发展史。在这样一种发展过程当中,人类不仅消耗掉其地球母亲经过千百万年演进才创造出的各种资源,而且还把子孙后代生存的必需物质剥夺殆尽,就像厄律西克同吃光祖先储存的粮食又出卖自己的女儿。这种发展的必然结果是“用自己的身体来喂养自己”,为争夺极其有限的资源而互相残杀,直至把全人类彻底毁掉。
在梭罗笔下,欲望恶性膨胀的人是这样的:“贪婪攫取的长期习惯使他的手指变成钩状的、骨节突出的鹰爪,……他所想的只有金钱价值;……他榨干了湖边的土地,如果愿意他还可以抽光湖水;……他可以抽干湖水出售湖底的淤泥。……农场里的一切都是有价的,如果可以获利,他可以把风景、甚至把上帝都拿到市场出卖。”他根本就不知道,“所有生物都跟他一样有生存的权利。野兔子临终前哭喊得像一个小孩”(49)!
在《自然历史散文》里,梭罗进一步指出:“大多数人,在我看来,并不关心自然,只要他们活着,能得到一笔钱,他们就出卖自己拥有的大自然的那份美丽——并且许多人还只不过是为了一杯朗姆酒。谢天谢地,人还不会飞,还不能使天空像大地一样荒芜!”(50)然而,梭罗低估了人类破坏自然的能力。在梭罗身后一百多年里,人类不仅把天空弄得乌烟瘴气,不仅造成了面积比美国国土还大的臭氧层空洞,而且还飞向太空,在那里大量抛弃垃圾,甚至布置武器。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人们对物质的需求急剧膨胀,人的无限欲望与自然的有限供给的矛盾越来越尖锐。哈代痛苦地指出了这个“悲哀的事实——人类在满足其身体需要方面的发展走向了极端,……这个星球不能为这种高等动物追求不断增高生活需要的幸福提供足够的物质”(51)。
图尼埃在《礼拜五,或太平洋上的虚无境》(又译《礼拜五——太平洋上的灵薄狱》)里描写道:那些“粗鲁贪鄙的家伙”“决定放野火烧掉整片草地,以便寻找黄金”。望着他们,鲁滨孙深感厌恶,厌恶“高等文明人以无辜而坦然的态度表现出来的这种粗暴、仇恨和贪得无厌”,厌恶他们把“获得财产,取得财富,得到满足”当作人生的惟一目的,“无例外地都在拼命追求这些目的”,并自以为惟有达到这种目的才能获得尊严。鲁滨孙意识到,如果“把他们声称要争得的尊严给予他们,势必就会把希望岛一笔勾销,使它化为乌有”(52)。在与此相关的短篇小说《鲁滨孙・克鲁索的结局》里,图尼埃写出了他最深沉的绝望:鲁滨孙再也找不到那个小岛了,自然界里已经没有一块净土了!众人嘲笑这个疲惫不堪的寻找纯净自然环境的老人,爆发出一阵又一阵的哄笑。小说的最后一句话是个深刻而又令人恐惧的象征:人类的“笑声突然打住,这乱哄哄的场所一下子寂静无声”(53)。这个结尾使人联想到《寂静的春天》,然而却是更加可怕的寂静!
英国当代女作家多丽丝・莱辛在《一个幸存者的回忆录》里,描述了欲望无限膨胀所导致的未来灾难:食物、水、氧气即将耗尽,地球变得越来越冷,人们靠吃腐烂的东西、尸体直至人吃人而苟延残喘,最后是人和所有生物的大灭绝。(www.chuimin.cn)
杰弗斯在《被打破的平衡》一诗里直截了当地指出人类这样由欲望推动着发展下去的结局:
他们惟一的作用是
维持和效力于人类之敌——文明(以满足欲望为主要发展动力的文明——引者)
怪不得他们活得神神经经,舌尖的
欲望:进步;眼里的欲望:欢乐;心底的欲望:死亡。
世界在变化中病倒,雨变成毒药,
大地是一个坑,该毁灭了。(54)
有关21世纪外国文学系列教材•欧美生态文学的文章
令卡森特别愤慨和痛心疾首的是,这种征服和统治自然的行径仍然盛行,而且还愈演愈烈。这种辩解令人联想到《圣经创世纪》里上帝赋予人的权利,它清楚地显示出征服和蹂躏自然的思想基础:人类是万物之主,人类早就获得了上帝的授权,人类可以对自然万物随意处置。......
2024-01-22
这样,莫尔特曼尽管在经文的理解上与怀特完全不同,但实际上已经承认了《圣经》里的这一被“误解”的诫命构成了生态危机的根源,并对西方文明征服和统治自然产生了深远影响。因为惟有这样才可能消除人类征服和统治自然的思想根源。征服和控制外部世界的精神取向构成了推动人类社会发展和人对自然破坏的同一动力。......
2024-01-22
生态文学的特征与定义那么,怎样给生态文学下一个定义呢?对其进行辨析和区分并对生态文学做出明确的界说,直接关系到生态文学研究对象和范围的确定。这就涉及生态文学及其研究的意义,以及确定“生态文学”的内涵和外延的目的了。本书在一开篇就表述了生态文学之所以繁荣和生态文学研究之所以成为显学的必然性和重要性,表述了生态文学及其研究的使命。而且,生态文学特......
2024-01-22
波德莱尔形象地写出了芸芸众生追求欲望满足的生存状态。巴赞的主人公挑战的是当今最时尚的消费文化和占有文化,这种文化是欲望动力推动的文化,也是进一步刺激更大欲望的文化。......
2024-01-22
社论指出,美国等西方国家的行为使得他们的生态保护高论变得十分虚伪。生态神学要“关怀的是整个星球,严厉谴责造成当今生态恶化的最大责任者”,并呼吁它不要再“生态自私”下去了。......
2024-01-22
缪尔指出,如果能从生态整体而不是从人类的角度考虑问题,人们对自然万物的评价就会发生根本性的改变。贝特认为华兹华斯诗歌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对生态系统的重视和从生态系统利益的视角评价事物。......
2024-01-22
卡森从小就梦想当一个作家。大海是卡森一生迷恋的对象。卡森儿时经常在自家的果园里长时间地与小鸟和其他小动物待在一起,好像能够与它们心灵沟通。在卡森看来,毁灭了一个又一个美丽岛屿的那些人,像极了这些硕鼠!卡森是一个写得很慢的作家。......
2024-01-22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