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杜拉认为观察学习是指个体以旁观者的身份观察他人的行为表现,并形成相应地态度和行为方式。班杜拉并不认为强化是学习的必要条件,但他十分强调强化在个体学习中的作用。品德不良既有可能是由于道德认识方面的原因造成的,也有可能是由于道德意志或者道德行为习惯方面的原因造成的。品德不良的转化过程大致经历以下三个阶段。......
2024-01-21
一、态度的性质
(一)态度的定义
什么是态度呢?尽管“态度”一词表面上看起来很好理解,但是要想给“态度”下一个公认的定义却是一件很难的事情。从行为特征来看,态度往往表现为趋向与回避、喜爱与厌恶、接受与排斥等。但是,态度不是实际反应本身,而是在特殊情境下以特定方式反应的内部准备状态。例如,一些成绩好的学生倾向于歧视(回避、排斥)成绩差的学生,但是这种倾向性并不一定转化为外显的反应。
态度是一种反应的准备状态,表现在态度并不决定特定的行为,相反态度在不同程度上决定个人一定类型的行为。教师有时讨论某学生学习态度不认真,可能是指这个学生对学习不够关注。例如,迟交作业、作业潦草、作业题目经常看错等等。
态度是学习的结果。有几种态度可列为学校必要的学习目标:一是与人交往活动的态度,如容忍、帮助别人等等;二是对学科的态度,以至更为一般的对学校、对学习的态度,如喜学电脑,爱护学校公物等等;三是与公民身份有关的态度,如热爱祖国,关心社会需求和目标,愿意承担和履行公民的职责,等等。心理学一般把态度定义为“个体对自己和对外部世界的客体、人、情境或任何其他抽象观念或政策等的喜爱或讨厌的评价性反应”。
(二)态度的构成
一般说来,态度包括以下三种成分:一是认知成分,与表达情境和态度对象之间关系的概念或命题有关;二是情感成分,与伴随概念或命题的情绪或情感有关,是态度的核心成分;三是行为倾向成分,与行为的预先安排或准备有关。以上三种成分之间的关系比较复杂,它们是相互协调一致的,但有时三者之间也会出现不协调的情况。态度受到情感、认知和行为倾向各成分之间关系的影响。根据各成分的强度、范围或包含的内容,可以区分出一个人同另一个人在态度上的差异。要想了解一个学生的态度,既可以分别考查态度的三种成分,也可以同时考查态度的三种成分。特别要注意,人们有时难以从外显的行为推断出一个人内在的真实态度。
态度中的行为倾向成分可以独立于其他两种成分,这一点对教学设计非常重要。许多所谓的态度教学,其实只是态度的认知成分或情感成分的教学,而这些成分可能与行为毫无关系。
二、品德的性质
(一)品德的定义
品德反映了个体的行为是否符合社会的道德规范和准则,它是社会规范的内化。了解品德的内涵有利于我们更客观地去评价一个人的品德,也有助于我们找到品德学习的重点。
品德(德性),即个人的道德面貌,是与道德有关的概念。道德是一种社会现象,是行为规范的总和。道德的效用在于和平地解决人际间的冲突,发展人与人之间理想的良好关系。如果人的行为符合社会行为规范,符合人与人之间合理的契约,这类行为就被称为是善的、道德的,反之则称为恶的、不道德的。道德的性质、发展等问题是伦理学研究的对象。
品德是社会道德在个人身上的反映,是个人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行为规范,在行动时表现出来的较稳定的特征,其形成和改变是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品德不是先天就有的,而是在一定的社会与教育环境中习得的,经历着外在准则规范不断内化和内在观念外显的复杂过程,这一过程也是个体性格形成的社会定向过程,品德是性格的一个方面,是性格中具有道德评价意义的核心。
(二)品德的构成
个人的品德体现在他的一系列行为中,体现在当个体的行为可能影响他人的利益时个体所作的行为选择。随着品德的发展,个体可能学会体谅别人、自制和利他。良好的行为是与个人的道德认识和道德情感联系在一起的。
1.道德认识(www.chuimin.cn)
道德认识,又称道德观念,是指对道德行为准则及其执行意义的认识,其中包括道德的概念、命题、规则等。道德认识的产物是个人的道德价值观念的发展,道德价值观念作为认知结构中的一种成分,又会影响进一步的道德认识。
道德价值观念是对各种涉及他人利益行为的价值概括化。在一定的道德价值观念中,某些行为的价值高于另一些行为的价值。道德价值观念是一种标准观,个人按照自己的道德价值观念,判断自己或他人行为的是非、善恶和好坏。道德价值观念是道德价值的内容,道德价值的内容直接受到不同文化背景的影响。我国专家近期研究发现道德价值主要包括集体、真实、尊老、律己、报答、责任、利他、平等这八个独立的内容。
在道德事件上,个人的道德认识往往是极为重要的。就某一个体而言,怎样才称得上“道德”,这涉及道德的实质——“意向”和“理由”。离开这个实质,便无从谈论道德。也就是说,如果一个人无意中做了好事(没有“意向”或“理由”),其行为称不上道德。
2.道德情感
道德情感是人的道德需要是否得到满足而引起的一种内在体验。它伴随着道德观念并渗透到道德行为中。个人在对自身的行为和他人的行为做出道德判断时都会出现与这些判断有关的情感。苏霍姆林斯基说过,“道德情感——是道德信念、原则性、精神力量的血肉和心脏。没有情感的道德就变成干枯、苍白的语句,这语句只能培养出伪君子”。道德情感在品德中的重要性已受到心理学家的重视,但有关的研究材料仍十分贫乏。20世纪90年代初,我国有人研究心境对助人行为的影响,发现积极、愉快的心境能够促进助人行为。当与道德观念相伴随的道德情感成为推动个人产生道德行为的内部动力时,就成了道德动机。
3.道德意志
道德意志是道德认识的能动作用,是人利用自己的意识,通过理智的权衡作用去解决道德生活中的内心矛盾,是支配行为的力量。道德意志与道德行为是密切联系的,离开了道德行为,道德意志就无从表现。
4.道德行为
道德行为是实现道德动机的行为意向及外部表现。道德行为是研究者十分关注的品德成分。这不仅因为道德行为是社会、教育者要求个人达到的目标,更因为道德行为体现了人类行为的高度复杂性。
道德行为是衡量品德的重要标志。看一个学生的品德,主要不是看他认识到什么,而是看他是否言行一致。一个欲望强烈而缺乏自制的人,在行为上可能与他的是非观念相矛盾,这是品德不良的个体表现。所以,在评定一个人的品德时,更多的是依据这个人的道德行为。正是出于这样的考虑,教育部门制定了一系列的中、小学生的行为条例和规范,作为学校教育中的德育目标。其实,人的品德不是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的堆积。品德的这四种成分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在培养学生的优良品德时,不能忽视任何一种成分。
三、态度与品德的关系
通过对态度与品德这两个概念的定义及其构成成分的分析,可以发现两者涉及的问题基本上是同性质的,有时我们甚至难以把两者严格区分开来。例如,说某个学生有尊老的品德,这里所说的品德是指这个学生遇到老人时做出行为选择的内部准备状态或反应的倾向性,我们也可称为尊老的态度。但是态度与品德这两个概念仍有区别。
一是价值(或行为规范)的内化程度不同。克拉斯沃尔(D.K.Krathwohl)和布卢姆在《教育目标分类学,第二分册:情感领域》中提出,因价值内化水平不同,态度可以从轻微持有和不稳定到受到高度重视且稳定之间发生多种程度的变化。从态度的最低水平开始依次是接受(receiving),即注意,如学生愿意听老师宣讲雷锋精神;反应(responding),即超出单纯注意的一种行动,如学生愿意参加学校组织的向雷锋学习的活动;评价(valuing),即行动后获得满意感,赋予行动以价值,并显示出坚定性,如学生刻苦学习新的写作类型;组织(organization),即价值标准的组织,通过组织判断各种不同价值标准间的相互联系,克服其间的矛盾与冲突,最终达到性格化的高水平;性格化(characterization),即价值性格化。上述价值内化水平的五种变化,就是态度变化发展的水平。只有价值内化达到最高级水平的态度,也就是价值标准经过组织成为个人性格系统中的稳定态度,方才称为品德。幼儿由于价值内化水平低,尚未具有价值标准,所以他们的一些行为表现不应视为品德的表现,只能看作态度的表现。例如,常常损坏别人的东西或讲假话。
二是涉及的范畴有别。在诸如对祖国、对集体、对学习、对劳动、对事物、对事件以及对人、对己的等等态度中,有些涉及社会道德规范,有些并不涉及社会道德规范。例如,某学生做作业粗心大意,我们可以说这个学生学习态度不认真,而不应说他品德不良。只有涉及社会道德规范的那部分稳定的态度,才能称为品德。个人的品德是其性格系统中与道德感、道德观有关的部分。简言之,品德是性格的一个重要方面。
有关学与教的基本理论的文章
班杜拉认为观察学习是指个体以旁观者的身份观察他人的行为表现,并形成相应地态度和行为方式。班杜拉并不认为强化是学习的必要条件,但他十分强调强化在个体学习中的作用。品德不良既有可能是由于道德认识方面的原因造成的,也有可能是由于道德意志或者道德行为习惯方面的原因造成的。品德不良的转化过程大致经历以下三个阶段。......
2024-01-21
因此,认知失调是态度发生变化的先决条件。根据认知失调理论,这组被试者以不同的方式来解决失调。因此,认知失调是态度改变的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皮亚杰认为品德发展的阶段不是绝对孤立的,而是连续发展的。......
2024-01-21
为了理清知识与能力之间的关系问题,这里要较深入地介绍现代学习心理学关于知识的心理实质的研究。知识的表征或知识的心理表征,是指信息在心理活动中表现和记载的方式。不同表征形式所具有的共同信息称为表征的内容,而每一表征形式称为编码。有些心理学家认为,联结主义模型不能表征某些作为人类知识核心的关键信息。......
2024-01-21
前一类活动可以统称为工作,后一类活动可以统称为学习。学习活动不仅存在于人类,而且广泛出现于动物世界。这种游泳行为的出现也称为学习。以行为的变化来定义学习,使学习成为可以观测和测量的科学概念。从学习的定义来看,前一组有训练无学习;后一组儿童的训练产生了学习。这个定义比一般行为主义的定义进了一步,在学习的变化中包含了行为潜能的变化。也就是说,仅有练习不一定产生学习。......
2024-01-21
从整体上说,本书研究的内容属于教育、心理学科。心理学是研究人类一切心理现象、过程及其规律的一门科学。这就是本书所涉及的第一个学术领域——学习心理学。对于教师教育专业的学习者而言,这两个方面的知识都是可以充分借鉴的。......
2024-01-21
因此,我们认为,动作技能是人类一种习得的能力,是人类有意识、有目的地利用身体动作去完成一项任务的能力。成功完成这种活动对动作精确性的要求较低,但对动作的流畅性、协调性要求较高。如果一种动作技能面对的外界环境是稳定的、可以预测的,这种动作技能就是封闭性动作技能。其特点是必须参照外部环境刺激来调节动作,该种技能与预测性低的不稳定环境因素有关。......
2024-01-21
(二)掌握学习的变量布卢姆承认,掌握学习的原理主要是根据卡洛尔的学习模式。布卢姆认为,学生的毅力是把学习的态度和兴趣联系在一起的。布卢姆强调指出,重要的是通过提高教学质量来减少学生掌握某一学习任务所需要的毅力的量,而不是通过各种手段使学生增强学习的毅力。布卢姆是从掌握学习的认知结果和情感结果进行分析的。布卢姆认为只要采取掌握学习的策略,绝大多数人都能得高分。......
2024-01-21
解决问题也就是机体获得对新的刺激情境做出适当反应的过程。格式塔心理学家为了便于与行为主义进行争论,用动物作为被试者研究解决问题。杜威提出的反省思维五个阶段被后人称为解决问题的五个阶段,并被广为引用。......
2024-01-21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