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信息公开的主体包括政府和企业两大类,公开范围也分成两大类。环保部门发布政府环境信息时要遵守保密原则,依照国家有关规定需要批准的,未经批准不得发布。对上述环境信息,企业不得以保守商业秘密为借口拒绝公开,并且应当在环保部门公布名单后30日内,在所在地主要媒体上公布其环境信息,并将向社会公开的环境信息报所在地环保部门备案。环保部门有权对企业公布的环境信息进行核查。......
2023-11-23
一、知识与知识概述
(一)知识的含义
从心理学观点看,知识是个体头脑中的一种内部状态,它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知识一般仅指存在于语言文字符号或言语活动中的信息,如各门学科中的基本事实、概念、共识、原理等。广义的知识则是指主体通过与环境相互作用而获得的信息及其组织,它既包括个体从自身生活实践和人类社会实践中获得的各种信息(狭义),也包括在获得和使用这些信息过程中所形成的各种技能和能力。从这个意义上说问题解决和创造就可以归为知识了。我们本章探讨的即为广义的知识观。
知识是主体通过与环境相互作用而获得的信息及其组织。这种信息可以存在于个体内部也可以存在个体外部。存在于个体内部的知识有的可以被个体赋予意义,有的不能被个体解释,是机械学习的结果,但是这类知识一定要可以被其他社会成员解释。处于个体外部的知识可能存在于其他个体内部,也可以存在于各种社会制品中,但是存在社会制品中的知识一定要通过所有社会成员都可以解读的形式存在,否则就成为不能在社会成员中运用的知识孤岛。可见知识不是一般的有组织的信息,而是一种可以被认识主体赋予具体意义的有组织结构的信息。
主体外部的知识,既存在于社会制品中的知识是以一种什么样的形式存在的呢?显然应当以符号的形式存在。主体通过自身与环境交互所获得的信息是有限的,况且个体所获得的有组织的信息还需要代代相传下去,这就必须创造一种可以承载信息的载体,这就是符号。符号与信息可以人为的建立关系,人们希望通过符号把自身的知识传播出去,但是这些符号不可能全部的传递出自己希望表达的东西,只能以一种可以被理解的程度被他人接收,尤其是当这些符号所指代的是一些抽象概念的时候。
主体的知识是如何获得的呢?客观世界中到处充满着信息,但是如何去实现对这些信息的理解呢?我想在主体最初接触客观世界的时候应该以一种或者一些先天具有的理解客观世界的方式或者结构建构各自的理解。有一点可以肯定,感觉是这种认识的起源,人只有通过感觉,以一种或者一些特定的结构把客观世界中的信息进行区分,只有区分出不同的客观事物才有可能发现事物之间的关系,也才可能实现对客观世界的理解。显然这种理解最初是通过主体与客观世界的直接互动的过程中实现的。当个体发展到可以理解符号的时候才可能通过操作符号来间接理解客观世界。可见个体的知识可以通过两个途径获得:一是与客观世界直接的互动,二是其他主体通过符号进行传播。
(二)知识的分类
学校教育中把知识分为各种学科知识,心理学从知识学习过程的心理实质或特点等角度对知识进行分类。
奥苏贝尔将知识分为表征、概念、命题、问题解决及创造五个类型,加涅将知识分为连锁、辨别、具体概念、抽象概念、规则、高级规则六个类型。这些心理学家们力图根据知识获得过程的实质对知识进行分类,使知识的类型能反映出学习的不同心理过程。
现代认知心理学一般依据知识的不同表征方式和作用,将知识划分为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和策略性知识。陈述性知识,即描述性知识,是关于事物及其联系的知识,主要用于区别和辨别事物;程序性知识,即操作性知识,是关于怎么做的知识,是一种经过学习自动化了的关于行为步骤的知识,表现为在信息转换活动中进行具体操作;策略性知识是关于如何学习和如何思维的知识,即个体运用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去学习、记忆、解决问题的一般方法和技巧。(www.chuimin.cn)
二、知识学习的标准
个体解决问题能力的高低取决于个体所获得有关知识的多少及其性质和组织结构。学生对知识学习只有实现概念化、条件化、结构化、自动化和策略化之后才能真正地促进问题的解决。
三、能力与狭义的知识之间的关系
能力是指顺利完成某一活动所必需的主观条件,能力是直接影响活动效率,并使活动顺利完成的个性心理特征。狭义的知识一般仅指存在于语言文字符号或言语活动中的信息。如各门学科中的基本事实、概念、共识、原理等。
能力和知识是有区别的。知识是人类经验的总结和概括;能力是一个人比较稳定的个性心理特征,它表现在人们掌握知识和技能的难易、快慢、深浅、巩固程度以及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等方面。一般来说,能力的形成和发展远比知识的获得要慢。
能力和知识又是密切联系着的。一方面,能力是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形成和发展的,离开了学习和训练,任何能力都不可能发展,能力也可以表现为对知识的运用;另一方面,掌握知识又必须以一定的能力为前提,能力是掌握知识的内在条件和可能性。但是能力与知识的发展并不是完全一致的。在不同的人身上可能具有相等的知识,但他们的能力不一定是相同水平的,而具有同样水平能力的人也不一定有同等水平的知识。可见在研究学习心理学时必须把知识和能力进行严格的区分。
如果对知识的形态进行划分,至少应该有五个类型:概念、命题、规则、操作步骤、策略。概念、命题和规则是表示客观事物以及事物之间相互作用关系的信息,本质上是描述性的;操作步骤是在解决具体任务时的具体步骤,这种信息以一系列的产生式形式存在;策略是表示如何有效认识事物和解决实际问题的信息,同样以一系列的产生式形式存在,这两类知识本质上是条件性的。
这五类知识是如何获得的呢?答案是本能与能力。本能是生来具有的,是人们认识得以发生的起源,而能力则是在后天的学习中习得的。人们在形成概念、认识事实、获取规则、完成任务、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形成了能力,同时又运用到了先前已经具有的能力。这里的能力既有动作技能也有智慧技能(动作技能形成的过程中也会有智慧技能的参与)。因此,在实际学习中知识与能力总是相互交织的。
有关学与教的基本理论的文章
环境信息公开的主体包括政府和企业两大类,公开范围也分成两大类。环保部门发布政府环境信息时要遵守保密原则,依照国家有关规定需要批准的,未经批准不得发布。对上述环境信息,企业不得以保守商业秘密为借口拒绝公开,并且应当在环保部门公布名单后30日内,在所在地主要媒体上公布其环境信息,并将向社会公开的环境信息报所在地环保部门备案。环保部门有权对企业公布的环境信息进行核查。......
2023-11-23
水循环深刻地影响着全球环境的结构和环境的演变,影响自然界中一系列的物理、化学和生物过程,影响人类社会的发展和生产活动。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变化又反过来影响水环境。水循环使地球上的物质和能量得到传递和输送。水循环使海洋与陆地之间的联系十分紧密。水循环的强弱、循环路径等都会影响区域内水资源可开发利用的程度,对生态环境和经济发展均有重大影响。......
2023-06-30
(三)人民是价值的主体与人民的本质问题密切相关的是人民的价值问题,人民的本质决定了人民的价值,而人民的价值及其实现又体现了人民的本质。以人民为价值主体,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创造才能。而在社会主义社会,人民成了国家的主人,人民不仅创造了价值,而且也应当享用自己创造的全部价值,成为价值主体。在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观中,人民既是价值的主体,又是价值评价的主体。......
2023-12-05
统观教育发展史的变革进程说明,特别是学校教育成为独立形态以后,成为教育的主体形态以后,教师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主导作用,已是教学的主流形态。按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将教师说成是学生学习的“协作者”、“伙伴”、“参谋”、“引导者”,总之,教师仅是建筑行业中使用的“脚手架”,而建筑物的建筑是靠学生来进行的。总之,教师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与主导作用是客观的。......
2023-07-19
将上述分析的结果进行综合,我们可以得到关于创意企业、创意工人、城市政府和城市居民相互作用的理论框架。本次调查显示,58.8%的创意企业获得了城市政府的政策支持。同时,这一行为也影响到城市居民的土地产权利益。为了充分发挥创意集群的优势,目前南京郊区至少已经建立了5个新的创意产业园,其面积超过了5 km2。每一个创意产业园都采用了不同的控制指标以规范土地利用性质和开发强度,这些指标主要包括用地性质和容积率等。......
2023-08-10
截至2019年,世界人口数量已多达77亿。不难发现,目前所有的数据、信息和知识正是源于这1000多亿人所做的贡献。我们正在收集一切数据、信息和知识,希望不遗漏任何有价值的东西。通过不断积累数据、信息和知识,能够塑造出资源丰富的环境。毫无疑问,只有积累丰富的知识,集体智慧才能达到新的高度。另外,我们注意到,虽然积累的数据、信息和知识很有价值,但是垃圾内容也不少。......
2023-08-06
第四章世界经济运行的主体——国家本章要点1.国家是世界经济运行的主体。要使国家对经济过程的介入最有效,只能在中央集权的国家中才能做到。由此可以推知,宏观调控就是调控主体对国民经济总体运行状态的调控,其着力点是经济总量。国家为调控宏观经济而采用的政策是宏观经济政策。......
2024-10-25
传统的企业运维认为,流程是企业IT的核心,不同的规范、监管要求,都是一再强调流程的建立、流程的管理和流程的优化。但事实上,离开了组织文化的熏陶,流程只是一个形式、一具躯壳,并不能有效驱动,达到企业想要的效果。组织文化要让运维人员觉得自己不仅仅是一个为了企业IT正常运转的螺丝钉,而是在服务企业的过程中,能实现员工的自我增值。图1组织文化是规范化运维的核心在整个组织文化层面,人无疑是最重要的。......
2023-10-21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