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礼平你吃不了那个苦。我坐在礼平的车里,驶上了开往后海的大道。见你们是我这次赴京最主要的任务,来前吴亮在电话中一再强调说,你一定要把礼平带上,我想见见他。我很想告诉礼平,你的这身行头可欠妥哟,风马牛呀!拿到驾照那天,我电告了礼平。可由于那一段与礼平共度的日子,它成了我记忆中的一段永不会消失的美好时光。后来礼平消失了很......
2024-01-21
吴亮的回归
我是吴亮,我来北京了。电话中传来的声音低沉、洪亮且富有磁性。这一洪亮的磁性之音在1980年代是我们朋友间的一个小小的“传奇”,那时他偶尔会从上海来到北京组稿,而总是落脚在《文艺报》的朋友潘凯雄家。
一次“夜游”归来,一点小酒喝得他大脑有些微醺,走近潘凯雄家的那栋楼时,忽觉这高大的旧式塔楼的门洞长相一般无二,在黑暗中张牙舞爪。
电梯已经停了。那个年代电梯的工作时间截至晚间十点半,他显然过了这一规定的时段。
他稀里糊涂地凭借印象进了一个门洞,仗着体力雄健“噔噔噔”直上了二十几层,结果发现错了,只好又转身下楼。
站在塔楼前的他,彻底迷糊了,无法再度辨认哪处是他该进的门洞,因为所有门洞长相几乎是一个样子。他只好亮开了他的高门大嗓,吼了一声朋友的名字。那是个深夜,整座大楼已陷入了一片漆黑,他嘹亮的声音就在黑夜中响起了。我相信夜幕下的繁星闻之都要被惊得哆嗦一下,因为实在是过于高亢了。
位于二十几层的一间屋的灯亮了,潘凯雄探出了头。
于是第二天关于吴亮大嗓门的“传奇”不胫而走,成了吴亮这个人的“形象写真”。
吴亮的文字和他的与众不同的大嗓门一样响亮。我就是在八十年代读到他的文字的,那种率真、激情且富有力量及思想的文字强烈地影响了我。那时我还蜗居在远离文化中心的江西南昌。
我一直在心里感谢这位名叫吴亮的人,他是对我的人生历程产生过重大影响的启蒙者之一。那时我是那么如饥似渴地寻找着这个名字,因为连同这一名字出现的一定是他的文字。读他的文字就像身体在燃烧着一团烈火。他没有一篇文字让我失望,我总能从他个性鲜明、思想锐利的文字中受到启发。也就在那时,我打听到他身处上海,与我如出一辙的是,他亦属没有文凭的工人,而且与我同龄。
他凭借自身的实力杀入了当时硝烟弥漫的文坛,用激扬的文字横扫千军。那种给我的激励和鼓舞即使在今天,我仍无法用文字来描述。他给我树立一个榜样,我知道了,我亦会如同他那般走入文坛,实现自己的理想。
最初仅是通过信件交流,后来我有幸结识了这位仰慕已久的名叫吴亮的人,我们成了朋友——那是在一九八八年,我被我的恩师李陀召唤来到了北京,吴亮也因公赴北京出差。我们可以有机会坐在一起畅谈文学了。(www.chuimin.cn)
那一年,文坛最引人注目的人物莫过于余华了。当时我已写就了一篇论述余华小说的文字。我与他热烈地谈论余华。他笑着说:哦,王斌,你与我谈论最多的是余华!我笑了。是的,我在当时的余华身上看到了文学出现的一种崭新的力量,尽管那时一并涌现出的新人还有苏童、刘恒、格非和洪峰,他们的出现像一股倏忽而至的巨大的旋风。
1994年左右我们剧组在上海拍摄《摇啊摇,摇到外婆桥》,我受邀去了吴亮家,那时我已经不再写文学批评文章了。1980年代崛起的那一拨从事文学批评的人都在沉默。吴亮那时偶尔仍有几篇小文章出现,但大多与文学无关,都是些小品文,带点闲适的味道,虽然还挟带着吴亮的痕迹,但那种极富特征的嘹亮和激情已在消减。
在他的家里,他一副乐呵呵的神情,端出了他的功夫茶,与我有滋有味地品着。我还在滔滔不绝地纵论当年的文学,他只是笑眯眯地听着,偶尔有一搭无一搭地插上几句,随后告诉我,在上海,他们已经不再谈文学了,只是我来,他才会说上几句。我听着,有些失落,毕竟那个人人言说文学的时代已经过去了;的确,再谈文学显得有些奢侈。
那一天,是我的生日。我还记得当他知道这一天对于我的意义后,将我领了出去,很讲究地点了一些上海的本邦菜。那种满口贯香的味道至今我仍能忆起。
是吗?帮你过了生日?坐在我对面的吴亮一脸纳闷地看着我问。这时已是跨世纪的今天。我说是的,我还记忆犹新。他又嘹亮地笑了起来。不记得了,真不记得了,他说。
我知道1990年代的吴亮离开了文学,进入了绘画行业,当经纪人,办画廊,还撰写画论。我们没有再见面了。偶尔,我会时不时“流窜”至上海走一趟,因为时间过于匆匆总是未能与他见上一面,但心里一直为他远离文学而感到惋惜,因为他是我心目中最棒的文学批评家,因为他是在1980年代启蒙过我的人,我心里一直感激他。
直到两个月前,一封朋友的“伊妹儿”中出现了“吴亮紧急寻找王斌”的信息。我急忙按照提示拨通了吴亮的电话。他告诉我,他要回到文学了,正在接手办一份杂志《上海文化》。我太高兴了。我说吴亮,你终于回来了,文学失去你的声音太久了,我们要恢复我们的当年——恢复我们纯正的文学品格。他在电话中笑,还是那个我所熟悉的富有磁性的笑声。所以我要找你呀,他说。
再见时,我手头已经有了那本刚出版的小说《遇》,他也有了《上海文化》的总体规划。
他随手接过我递上的小说,随意地翻了翻。我紧张地看着他。他埋头看了几眼。你的小说语言不错,有一种速度感,他抬头看着我说,我还没有细看,这只是初步印象,他又强调了一句。
那一天我们聊得很晚,从君悦酒店出来又转道去了一家酒吧。我忽然发现一旦再度谈论文学,我们便恢复了往昔的亢奋状态。我们聊了很多,文学及我们所处的时代。我很高兴,高兴的是我们又恢复了往日的激情,以及我所熟悉的那个吴亮又重返了文学。
2008年12月29日
有关思想的钟摆的文章
我与礼平你吃不了那个苦。我坐在礼平的车里,驶上了开往后海的大道。见你们是我这次赴京最主要的任务,来前吴亮在电话中一再强调说,你一定要把礼平带上,我想见见他。我很想告诉礼平,你的这身行头可欠妥哟,风马牛呀!拿到驾照那天,我电告了礼平。可由于那一段与礼平共度的日子,它成了我记忆中的一段永不会消失的美好时光。后来礼平消失了很......
2024-01-21
一部电影和一个人的传奇故事当我从《北京青年周刊》记者那儿获知意大利电影《美丽人生》中的原型人物萨尔莫尼辞世的消息时,内心不禁为之一震。那是一次非常独特的观影经验,我们先从电影资讯上了解到意大利诞生了一部引起西方世界轰动的电影,并且亦在同一时间里,简略地了解到了有关电影的故事。《美丽人生》仅从影像风格上看是粗糙且稀松平常的,它一点也不讲究,更谈不上精致,显然它的成功在于讲述了一个极其匪夷所思的故事。......
2024-01-21
可是“他”却选择了背叛和放弃,更准确地说,在那个恐怖的岁月中他选择了良知和良心。可“他”却选择了失去,守护了一个无畏者的生命,却失去了“他”拥有的荣誉和地位。以他的职业敏感,他定然知道“选择”的后果将意味着什么。“他”的“选择”是在被守护者完全不知的情况下作出的,这更衬托出“他”的伟大。让我倍感震撼的还不仅仅来自他的“选择”,还有“他”随之而来的命运。......
2024-01-21
并不新鲜的《老无所依》清晨起来看新闻,获悉《老无所依》获奥斯卡最佳影片提名,这似乎是国际影评人众望所归之举,此前的“金球”落败,总算因获奥斯卡提名而扳回了一局,皆大欢喜。前几天就看完了《老无所依》,因了科恩兄弟的大名。《老无所依》延续了科恩兄弟的一贯风格,那就是通过诡异气氛的渲染来营造戏剧性的张力。......
2024-01-21
仅仅具有血性的警示是不够的中国电影曾有过豪迈的血性——《黄土地》、《红高粱》和《一个和八个》,充溢着男人的热情和壮怀激烈,可它们太久远了。正是在此意义上,我以为这种反向的警示恐与艺术的理想相悖。“兄弟有义”在这里被质疑,并配以惨烈的剧情予以抨击。原因很简单,当背信弃义成为一种潜在的成功者的“规则”,并流行于世,成为常识,这种动用惨烈影像的警示提供的仅只是一个提醒,而非批判。......
2024-01-21
一位“狂野”之人——北村速写春天宜人的温度一直在持续着,奇怪的是今日的天空中弥漫着一层稀薄的雾霭。我看了一眼信息,竟是北村发来的。余华向我介绍此人便为北村。我愣了一下,是北村?一个如此的狂野之人,因为一份似乎是迟到的信仰而被改变,甚至连标志性的眼神亦获得了一种异彩,堪称奇迹。北村告诉我他在写一个电视连续剧剧本,他想在其中张扬民族的浩然正气。......
2024-01-21
迈克·弗雷恩的启示这两天沉迷在迈克·弗雷恩奇妙的戏剧哲思中。我在迈克·弗雷恩的剧作中重新发现了自己——这不正是一部伟大的文学作品所必备的品质吗?当人生变得越来越暧昧、庸俗与无解之时,迈克·弗雷恩则以一个艺术家的胆识与哲思,直捣命运的深渊,从中发现其充满变数与定数的自相矛盾的生存悖论。......
2024-01-21
“隐士”高仓健我一直在等电话。我知道高先生今天在电影学院座谈,他很累。老徐说,老高问你有时间吗?我们坐下了,先生说,他一直在期待着这次见面,他说我是一个特别的人,终于有了这次见面,他很高兴。先生说起我的“特别”是因为在丽江拍摄时的一个细节。就是那一次,先生记住了我的“特别”,他说很少有人这样表达情感的,他记住了我。后来在日本,再次见到先生时,才知先生在日本是位“隐士”。......
2024-01-21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