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思想的钟摆:血性警示不够

思想的钟摆:血性警示不够

【摘要】:仅仅具有血性的警示是不够的中国电影曾有过豪迈的血性——《黄土地》、《红高粱》和《一个和八个》,充溢着男人的热情和壮怀激烈,可它们太久远了。正是在此意义上,我以为这种反向的警示恐与艺术的理想相悖。“兄弟有义”在这里被质疑,并配以惨烈的剧情予以抨击。原因很简单,当背信弃义成为一种潜在的成功者的“规则”,并流行于世,成为常识,这种动用惨烈影像的警示提供的仅只是一个提醒,而非批判。

仅仅具有血性的警示是不够的

中国电影曾有过豪迈的血性——《黄土地》、《红高粱》和《一个和八个》,充溢着男人的热情和壮怀激烈,可它们太久远了。于今我们在银幕看到太多的杂耍、庸俗和无病呻吟,文化血脉中的情怀和风骨却难得一见。

《投名状》重述了我们文化中古老的精神气质(影像风格),为此,我感慨万千。

难得的是惨烈的战争场面,那镜头中游荡着富有质感的硬朗和凝重,我深知其拍摄的艰难,创作者倘若没有一如片中的激情和血性,拍下这样的电影是难以想象的。可它毕竟隆重登场了,一扫影坛的萎靡不振,这是一个启示,中国电影将再起雄风。

陈可辛此番携《投名状》而来。其壮志不已的雄心通过他的影像风格得以高扬,完全不再是《甜蜜蜜》中那位在情感的高地上缠绵低回的陈可辛了。他像是一个怒发冲冠的大汉,瞪着一双充血的眼睛,血脉贲张地要鞭挞我们文化肌体中被神话的“兄弟之义”,他是一位批判者,因为他在现实的困境中发现了那个神话的衰落,于是他以《投名状》的名义,掷地有声地发出警示之言。

正是在此意义上,我以为这种反向的警示恐与艺术的理想相悖。

艺术的理想的确建立在对现实的怀疑和批判上,一个伟大的艺术精神永远是观照着在俗世中浮沉的人类和挣扎的人性艺术家当然有责任透过世事表面的肌理,去发掘深藏其中的内蕴。我们必须追问,《投名状》中所揭示的兄弟情义的沦落和衰亡是否是一种当下的现实——任何一个值得称道的艺术作品,不管它题材源于何处,它所真正要揭示的必定是当下的现实。回答几乎是肯定的,我们的民族正在遭遇前所之未见的巨变,与此同时,我们传统的人伦关系也在裂变与重组。(www.chuimin.cn)

“兄弟有义”在这里被质疑,并配以惨烈的剧情予以抨击。这种表象的警示或许能满足创作者一时的激愤,但它传达出的当头棒喝却恐怕会功亏一篑。原因很简单,当背信弃义成为一种潜在的成功者的“规则”,并流行于世,成为常识,这种动用惨烈影像的警示提供的仅只是一个提醒,而非批判。

批判必定来自于现实中的缺失,当“道义”——一个民族源远流长的古老的传统,在今天被人践踏乃至遗弃之时,在影像中予以痛心疾首的高扬或许才是一种基于当下的批判。

艺术的品格及精神需要重塑失落的传统,并重建理想,尽管现实中的我们可能在身不由己地迷失,乃至茫然无措;但理想,依然是我们心中燃烧的永不熄灭的火炬,它将引领着我们,在传统与现实纷扰的夹缝中寻找一条可能的途径——在保持和发扬传统优质文化品性的同时,如何与当下的现实取得一种和谐和默契的确是一种困扰,但这恰恰也是艺术的一种责任,它需要在现实“道义”精神严重缺席的前提下,再次重申它的立场——我们拒绝传统价值的分崩离析,我们通过艺术要接续历史的血脉并重立传统的正义。

因此,仅仅具有血性的警示是不够的,虽然我们面对的《投名状》只是一部商业电影,它无须承担对历史文化传承之责任,但隐伏在这部历史大片中的主题却是整个剧情赖以维系的支撑点,甚至它悲剧性的结局亦要给人以警示,这就必然涉及对传统精神的认知,必然涉及在这种认知中创作者的价值取向——因为“刺马”这个来自清末的传奇故事,它的扑朔迷离已为后继的创作者提供了无限的虚构的可能,它完全可以经由兄弟之义,通达用鲜血凝结成的友情;当然,它也可以通过一如《投名状》这样的故事,兄弟反目为仇,兵刃相见,解构兄弟之义。

但我仍然希望,即便处在现实的困扰中,我们仍然可以在艺术的圣殿中寄托我们的理想,重建我们理想的王国,拒绝现实的沦落,拒绝对弥足珍贵的传统价值的解构。

2008年2月2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