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礼平你吃不了那个苦。我坐在礼平的车里,驶上了开往后海的大道。见你们是我这次赴京最主要的任务,来前吴亮在电话中一再强调说,你一定要把礼平带上,我想见见他。我很想告诉礼平,你的这身行头可欠妥哟,风马牛呀!拿到驾照那天,我电告了礼平。可由于那一段与礼平共度的日子,它成了我记忆中的一段永不会消失的美好时光。后来礼平消失了很......
2024-01-21
精神永在的安东尼奥尼
2007年命定般的成为电影界的多事之秋,几位我所尊敬的影坛大师撒手人寰,留下的是他们不朽的精神遗产和在我们的记忆中永不消失的时代——那些时代由他们的作品所构筑,使我们的后来者知道了曾经有过那么一个红色的年代,和那个年代中社会的叛逆者。
我这里要说的是意大利导演安东尼奥尼。
初次知道这个名字时是因为他的《中国》,那还是在“文革”时期,据说一个国外的大鼻子导演拍摄了一部攻击我们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的纪录片,攻击了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文革”进入到上世纪七十年代时,人民已普遍地进入了冷漠与麻木,曾有过的狂热激情已被怀疑所取代,所以我并没有太在意这个所谓的《中国》及它的大鼻子导演,虽然广播和报纸上连篇累牍地说他骗取了中国人民的信任,拍摄了这部污蔑社会主义中国的纪录片。
再见到这个名字,是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我已在江西省图书馆工作了。被新时代迅速点燃的求知欲和强烈的要求改变命运的愿望使我对书籍如饥似渴,被我选中的几本热门杂志中,《世界电影》便是其中之一。
我永远忘不了那天看到《奇遇》时的心情。纯属偶然,我随意地翻阅着,无意中看到了这个剧本,上面有译者对作品的简介,我注意到他说《奇遇》的作者是一位意大利的著名电影导演,在所列的作品名单中出现了《中国》。这便唤醒了我的记忆,也唤起了我的好奇,我想看一看这位曾被说成“污蔑”过中国人的导演,究竟是个什么人。那时我对他还一无所知。
我是一口气看完《奇遇》的,我记得我像一个疯子般的吮吸着他的文字(尽管是翻译文本),字字句句中都隐藏着随时都会被点燃的语言的火焰,当目光触碰它时便会迅疾地燃烧。太奇异了,我还从来没有触碰过这样的作品,全身的血液在急遽膨胀、奔涌,不可遏止,所有的画面通过文字的凝聚都在我的眼前一一闪现,重要的还不在于画面,在于《奇遇》中的人物和情节(如果能称之为情节的话),它是反情节反常规的叙述,可竟然也能如此贴切地向我打开了一扇认识世界和人生的窗口。
我又重读了一遍译者的评述,他在其中说到这部作品的晦涩和凌乱,人物和情节是无逻辑非传统的,属于西方现代派作品(现代派是个什么东西?这是我发出的一个疑问),很难让人看懂。可我奇怪的是,在我看来它不但丝丝入扣而且明心见性,引人入胜,能在我的思想和精神上引发巨大的波澜。
以常理看来,剧中人物的行为选择的确怪诞,甚至不合逻辑:一对相爱的人中女方为何会莫名其妙失踪?而在寻找中,那位焦急中的男人,为什么又与女方的朋友狂热地坠入情海,而最终失踪者仍然杳无音讯?可我发现我理解了他们,理解了他们的心态及行为。
那时我还不真正了解何谓“现代派”,何谓“现代主义”,我只知道我本能地被吸引,被召唤。
很多年过去了,当我有一天成为所谓影视圈“圈内人士”时,我就开始了设法寻找《奇遇》的录像带,可我终究没有找到。直到碟片的出现,让我欣喜若狂地发现了寻觅已久的《奇遇》。(www.chuimin.cn)
我记得我是与我的朋友、导演胡安一道看的,我告诉她这部电影剧本对我思想的启蒙,我抑制不住我的兴奋,因为那时我已知道它在电影史上的地位了,我甚至暗暗地为自己在懵懂无知中居然能判定它的“伟大”而得意,暗暗地将自己也提升到了“发现者”的行列。
结果没想到电影看下来我是失望的,我没法找到当年在阅读剧本时所产生的那种兴奋。
安东尼奥尼的电影我喜欢的只有《放大》和《云上的日子》。《放大》的背景来自于上世纪的反叛的年代,那时红色是欧洲青年心目中的主色调,精神的反叛来自于一代青年人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怀疑,来自于对精神沦落的奋起反抗,来自于对红色暴力的迷恋——他们渴望创造一个全新的世界,那个世界飘扬着的是红色的自由解放的旗帜。
于是有了《放大》,有了《放大》中对真实世界的怀疑和困惑,这一个带有哲学思辨性质的探究成就了安东尼奥尼的电影,也成就了他作为电影大师的地位。但于今看来,理念性太强既是作品的优点,也是它的缺点,人物在此中只是一个服从于理念的符号,人性探寻被搁置了,以便去屈从于一个哲学性的命题。这是那个时代的主流叙述,也是所谓现代派的基本风范和逻辑,因有太多的思想、精神及情绪需要表达,人们无暇去关注人性了,那时,似乎只有伯格曼持之以恒地在人性的深渊中深入掘进。
《云上的日子》无疑是安东尼奥尼晚年的杰作,虽然在影坛它并未产生预期中的巨大反响,但我依然要说,它是继《放大》之后安东尼奥尼最伟大的作品。虽然这部电影因他中风失语而由德国导演文德斯来帮助完成,但我们从电影中依然能清晰地看到安东尼奥尼的精神痕迹。
尽管时代已进入了二十世纪末,现代派的艺术精神已不再是一股汹涌澎湃的潮流,而是在悄然潜退,并渐渐地淡出它曾经横行无忌的身影。安东尼奥尼没有改变他的初衷,他仍然像一位宝刀未老的驰骋沙场的战士。我太喜爱这部电影了,安东尼奥尼显然没有让自己湮没在世纪末的嘈杂声中,还保留着“红色年代”的激情和精神,威严依旧,电影中人物的台词还是颇具思想性,富有哲理,那是属于红色年代的精神与思想,以及在它观照下的人生。安东尼奥尼以强硬的姿态拒绝进入喧嚣的“后现代”的九十年代(《云上的日子》出品的年代),他从未改变过自己的立场。他的“失语”,仿佛也成了一个意味深长的隐喻,他宁愿停留在消失的过去,也不愿再“说”今天——虽然影片的表象是当下的“今天”。他的精神之旗飘扬在他所热爱的那个如火如荼的红色年代。
时代的年轮行驶到二十世纪末时,这种精神已属“老朽”,因此《云上的日子》便隶属于不合时宜者的梦中呓语了,但我是那么愿意倾听来自晚年的安东尼奥尼的喃喃低语,他让我找回了失落的精神以及向往的时代。
安东尼奥尼不在了,但他精神永在!
2007年8月1日
有关思想的钟摆的文章
我与礼平你吃不了那个苦。我坐在礼平的车里,驶上了开往后海的大道。见你们是我这次赴京最主要的任务,来前吴亮在电话中一再强调说,你一定要把礼平带上,我想见见他。我很想告诉礼平,你的这身行头可欠妥哟,风马牛呀!拿到驾照那天,我电告了礼平。可由于那一段与礼平共度的日子,它成了我记忆中的一段永不会消失的美好时光。后来礼平消失了很......
2024-01-21
可是“他”却选择了背叛和放弃,更准确地说,在那个恐怖的岁月中他选择了良知和良心。可“他”却选择了失去,守护了一个无畏者的生命,却失去了“他”拥有的荣誉和地位。以他的职业敏感,他定然知道“选择”的后果将意味着什么。“他”的“选择”是在被守护者完全不知的情况下作出的,这更衬托出“他”的伟大。让我倍感震撼的还不仅仅来自他的“选择”,还有“他”随之而来的命运。......
2024-01-21
并不新鲜的《老无所依》清晨起来看新闻,获悉《老无所依》获奥斯卡最佳影片提名,这似乎是国际影评人众望所归之举,此前的“金球”落败,总算因获奥斯卡提名而扳回了一局,皆大欢喜。前几天就看完了《老无所依》,因了科恩兄弟的大名。《老无所依》延续了科恩兄弟的一贯风格,那就是通过诡异气氛的渲染来营造戏剧性的张力。......
2024-01-21
仅仅具有血性的警示是不够的中国电影曾有过豪迈的血性——《黄土地》、《红高粱》和《一个和八个》,充溢着男人的热情和壮怀激烈,可它们太久远了。正是在此意义上,我以为这种反向的警示恐与艺术的理想相悖。“兄弟有义”在这里被质疑,并配以惨烈的剧情予以抨击。原因很简单,当背信弃义成为一种潜在的成功者的“规则”,并流行于世,成为常识,这种动用惨烈影像的警示提供的仅只是一个提醒,而非批判。......
2024-01-21
一位“狂野”之人——北村速写春天宜人的温度一直在持续着,奇怪的是今日的天空中弥漫着一层稀薄的雾霭。我看了一眼信息,竟是北村发来的。余华向我介绍此人便为北村。我愣了一下,是北村?一个如此的狂野之人,因为一份似乎是迟到的信仰而被改变,甚至连标志性的眼神亦获得了一种异彩,堪称奇迹。北村告诉我他在写一个电视连续剧剧本,他想在其中张扬民族的浩然正气。......
2024-01-21
迈克·弗雷恩的启示这两天沉迷在迈克·弗雷恩奇妙的戏剧哲思中。我在迈克·弗雷恩的剧作中重新发现了自己——这不正是一部伟大的文学作品所必备的品质吗?当人生变得越来越暧昧、庸俗与无解之时,迈克·弗雷恩则以一个艺术家的胆识与哲思,直捣命运的深渊,从中发现其充满变数与定数的自相矛盾的生存悖论。......
2024-01-21
“隐士”高仓健我一直在等电话。我知道高先生今天在电影学院座谈,他很累。老徐说,老高问你有时间吗?我们坐下了,先生说,他一直在期待着这次见面,他说我是一个特别的人,终于有了这次见面,他很高兴。先生说起我的“特别”是因为在丽江拍摄时的一个细节。就是那一次,先生记住了我的“特别”,他说很少有人这样表达情感的,他记住了我。后来在日本,再次见到先生时,才知先生在日本是位“隐士”。......
2024-01-21
刀魂我只记得那是2007年夏季的一天,我的电话响起,显示是小庞,她告诉我,高仓健先生悄然到京了,此行之神秘他甚至没有告诉艺谋,他计划见了艺谋后便返回日本。这些高人,均属于日本在世的国师,因菊花与刀隶属日本文化之魂灵,所以铸刀大师在日本亦备受尊敬,轻易不会出手予人与铸。高先生说,唯在一年后,此刀才算真正成为合格的宝刀。......
2024-01-21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