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勇气与背叛:思想的钟摆

勇气与背叛:思想的钟摆

【摘要】:可是“他”却选择了背叛和放弃,更准确地说,在那个恐怖的岁月中他选择了良知和良心。可“他”却选择了失去,守护了一个无畏者的生命,却失去了“他”拥有的荣誉和地位。以他的职业敏感,他定然知道“选择”的后果将意味着什么。“他”的“选择”是在被守护者完全不知的情况下作出的,这更衬托出“他”的伟大。让我倍感震撼的还不仅仅来自他的“选择”,还有“他”随之而来的命运。

选择的勇气

这几年看碟总有点漫不经心,因为新出的碟片中上佳的好电影太少,有点时间就看些“经典”,譬如《教父》、《日瓦格医生》、《永恒的一日》等。

时间过得真快,几年前疯狂买碟的热情已然退却,每每看到店中碟片如山总是会犹豫徘徊,亦因每每买回去瞅上几眼就知道上当了,然后了无情绪,然后继续看“经典”。

我们置身其中的世界倒是越来越癫狂了,据说我们进入了一个数字化的网络时代,人们可以匿名地隐伏在互联网上纵情狂欢,“集体的暴政”在草根的喧嚣声中风起云涌,这个世界的面孔已然变了模样。

无意中在店里拿起了一张,封面是黑色调的,一张男人的近景赫然醒目。这张脸酷极,刀削斧凿般的脸部轮廓吸引了我,他表情冷峻、目光深邃。我看了一下片名:《窃听风暴》。封面上的“他”戴着耳机,神情专注。

这表情我是熟悉的,它让我开始怀念往昔岁月——我的军旅生涯,我在军队从事的工作是“侦听”,可这部电影的中文译名用了“窃听”。一“侦”一“窃”,对职业功能的描述语义相同,褒贬却大相径庭,一个“窃”字将这一“职业”的阴谋点到即止,从中透出的是“残酷”。

我看了,很快就入了“戏”,并随着剧情的深入而感叹不已。真是一部好电影,甚至是我近年来难得看到的好电影。

“他”是前东德国家安全机构的特工,因为怀疑一位剧作家的忠诚程度,而开始对他的生活进行了全面监控。他的直觉后来被证实是准确的。但他完全没有想到的是:他的信仰也因为这次的“证实”而被改变,命运也因此发生了改变。

《窃听风暴》向我们展示了这样一个晦暗的年代:自由被剥夺,民主也只是一个遥远的梦想,“窃听者”无处不在,命运则若琴弦。这位“他”——“窃听者”在那个年代拥有着美好的前程,他是“制度”的忠诚卫士,可以掌控别人的命运,“他”是那个制度下的宠儿。

可是“他”却选择了背叛和放弃,更准确地说,在那个恐怖的岁月中他选择了良知和良心。

我在想我自己,如果我置身于“他”的那个处境,当我也被那位剧作家的思想和遭遇所感召,我会采取同样的“行动”吗?面对危及生命的胁迫,我是否也拥有这份勇气?(www.chuimin.cn)

回答是否定的。

可“他”却选择了失去,守护了一个无畏者的生命,却失去了“他”拥有的荣誉和地位。这是“他”心甘情愿的选择,也意味着他最后选择了正义。以他的职业敏感,他定然知道“选择”的后果将意味着什么。

人在漫长的生命中会面临着许许多多的选择,重要的在于我们最终选择了什么。萨特哲学命题——存在即选择在这部电影中彰显出它的魅力和震撼力。

“他”的“选择”是在被守护者完全不知的情况下作出的,这更衬托出“他”的伟大。让我倍感震撼的还不仅仅来自他的“选择”,还有“他”随之而来的命运。

柏林墙终于在欢呼声中被推倒了,人民迎来了自由解放。镜头再次拉开,我们看到的又是一幅怎样的画面?“他”——一个曾经的特工及“监听者”,一个享有社会特权的人,因为“选择”而成了一名社会底层的邮递员,他拖着邮局小推车,默默地行走在喧嚣的闹市中,无声无息。没有人知道“他”的身世,也没有人再来关心“他”以往的身世。

这是一个只关心自我欲望的时代,人们关心的只有财富和名声。“他”成了一个被遗忘的人。“他”就这么默默地在凛冽的寒风中走着,走着,至多,只是顺手裹紧大衣的领口。

剧作家在被公开的档案中发现了自己当年被莫名掩护的原因,并追寻到了“他”的行踪,看到了“他”在萧萧的寒风中踽踽独行,手中牵拉着“他”现在的身份象征:“装邮件的小推车”——在重新获得“解放”的东德,他成了一个微不足道的小人物。

时间像流水般无声消失着,终于有一天剧作家写下了一本小说。“他”出现在书店,看到了在书的扉页上写下的献给“他”的致辞,“他”不动声色地买下了这本书,只是给售货员留下了一句意味深长的话:“这是他写给我的。”

电影在这一刻戛然而止,留下了无尽的回味,我心中竟荡起了一丝悠远的苍凉。

2007年1月2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