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礼平你吃不了那个苦。我坐在礼平的车里,驶上了开往后海的大道。见你们是我这次赴京最主要的任务,来前吴亮在电话中一再强调说,你一定要把礼平带上,我想见见他。我很想告诉礼平,你的这身行头可欠妥哟,风马牛呀!拿到驾照那天,我电告了礼平。可由于那一段与礼平共度的日子,它成了我记忆中的一段永不会消失的美好时光。后来礼平消失了很......
2024-01-21
选择的勇气
这几年看碟总有点漫不经心,因为新出的碟片中上佳的好电影太少,有点时间就看些“经典”,譬如《教父》、《日瓦格医生》、《永恒的一日》等。
时间过得真快,几年前疯狂买碟的热情已然退却,每每看到店中碟片如山总是会犹豫徘徊,亦因每每买回去瞅上几眼就知道上当了,然后了无情绪,然后继续看“经典”。
我们置身其中的世界倒是越来越癫狂了,据说我们进入了一个数字化的网络时代,人们可以匿名地隐伏在互联网上纵情狂欢,“集体的暴政”在草根的喧嚣声中风起云涌,这个世界的面孔已然变了模样。
无意中在店里拿起了一张,封面是黑色调的,一张男人的近景赫然醒目。这张脸酷极,刀削斧凿般的脸部轮廓吸引了我,他表情冷峻、目光深邃。我看了一下片名:《窃听风暴》。封面上的“他”戴着耳机,神情专注。
这表情我是熟悉的,它让我开始怀念往昔岁月——我的军旅生涯,我在军队从事的工作是“侦听”,可这部电影的中文译名用了“窃听”。一“侦”一“窃”,对职业功能的描述语义相同,褒贬却大相径庭,一个“窃”字将这一“职业”的阴谋点到即止,从中透出的是“残酷”。
我看了,很快就入了“戏”,并随着剧情的深入而感叹不已。真是一部好电影,甚至是我近年来难得看到的好电影。
“他”是前东德国家安全机构的特工,因为怀疑一位剧作家的忠诚程度,而开始对他的生活进行了全面监控。他的直觉后来被证实是准确的。但他完全没有想到的是:他的信仰也因为这次的“证实”而被改变,命运也因此发生了改变。
《窃听风暴》向我们展示了这样一个晦暗的年代:自由被剥夺,民主也只是一个遥远的梦想,“窃听者”无处不在,命运则若琴弦。这位“他”——“窃听者”在那个年代拥有着美好的前程,他是“制度”的忠诚卫士,可以掌控别人的命运,“他”是那个制度下的宠儿。
可是“他”却选择了背叛和放弃,更准确地说,在那个恐怖的岁月中他选择了良知和良心。
我在想我自己,如果我置身于“他”的那个处境,当我也被那位剧作家的思想和遭遇所感召,我会采取同样的“行动”吗?面对危及生命的胁迫,我是否也拥有这份勇气?(www.chuimin.cn)
回答是否定的。
可“他”却选择了失去,守护了一个无畏者的生命,却失去了“他”拥有的荣誉和地位。这是“他”心甘情愿的选择,也意味着他最后选择了正义。以他的职业敏感,他定然知道“选择”的后果将意味着什么。
人在漫长的生命中会面临着许许多多的选择,重要的在于我们最终选择了什么。萨特的哲学命题——存在即选择在这部电影中彰显出它的魅力和震撼力。
“他”的“选择”是在被守护者完全不知的情况下作出的,这更衬托出“他”的伟大。让我倍感震撼的还不仅仅来自他的“选择”,还有“他”随之而来的命运。
柏林墙终于在欢呼声中被推倒了,人民迎来了自由解放。镜头再次拉开,我们看到的又是一幅怎样的画面?“他”——一个曾经的特工及“监听者”,一个享有社会特权的人,因为“选择”而成了一名社会底层的邮递员,他拖着邮局小推车,默默地行走在喧嚣的闹市中,无声无息。没有人知道“他”的身世,也没有人再来关心“他”以往的身世。
这是一个只关心自我欲望的时代,人们关心的只有财富和名声。“他”成了一个被遗忘的人。“他”就这么默默地在凛冽的寒风中走着,走着,至多,只是顺手裹紧大衣的领口。
剧作家在被公开的档案中发现了自己当年被莫名掩护的原因,并追寻到了“他”的行踪,看到了“他”在萧萧的寒风中踽踽独行,手中牵拉着“他”现在的身份象征:“装邮件的小推车”——在重新获得“解放”的东德,他成了一个微不足道的小人物。
时间像流水般无声消失着,终于有一天剧作家写下了一本小说。“他”出现在书店,看到了在书的扉页上写下的献给“他”的致辞,“他”不动声色地买下了这本书,只是给售货员留下了一句意味深长的话:“这是他写给我的。”
电影在这一刻戛然而止,留下了无尽的回味,我心中竟荡起了一丝悠远的苍凉。
2007年1月28日
有关思想的钟摆的文章
我与礼平你吃不了那个苦。我坐在礼平的车里,驶上了开往后海的大道。见你们是我这次赴京最主要的任务,来前吴亮在电话中一再强调说,你一定要把礼平带上,我想见见他。我很想告诉礼平,你的这身行头可欠妥哟,风马牛呀!拿到驾照那天,我电告了礼平。可由于那一段与礼平共度的日子,它成了我记忆中的一段永不会消失的美好时光。后来礼平消失了很......
2024-01-21
刀魂我只记得那是2007年夏季的一天,我的电话响起,显示是小庞,她告诉我,高仓健先生悄然到京了,此行之神秘他甚至没有告诉艺谋,他计划见了艺谋后便返回日本。这些高人,均属于日本在世的国师,因菊花与刀隶属日本文化之魂灵,所以铸刀大师在日本亦备受尊敬,轻易不会出手予人与铸。高先生说,唯在一年后,此刀才算真正成为合格的宝刀。......
2024-01-21
《后窗惊魂》与希区柯克的《后窗》因为不懂外文,我无法上网查询《后窗惊魂》的出处,不知道它是否开宗明义地宣示它的灵感来自希区柯克的《后窗》——我看像,它们的构思如出一辙。《后窗》是公认的希区柯克电影中的经典,而其中的奇特构思乃是它的经典之眼,我想这不用讨论。所以在我看来,《后窗惊魂》的改编是成功的,它没有去拼电影的经典性,而是借助经典的构思而完成了它潜在的当代性。......
2024-01-21
《激情·别动》与爱的激情《激情·别动》究竟是意大利电影还是西班牙电影?《激情·别动》不属于惊世骇俗之作,但可以看成是一部制作精良且有感而发的好电影。当然,也许是我的一次误判,因为《激情·别动》完全可能是一部意大利电影,只是在人性观上正好与西班牙电影殊途同归。但我还是被《激情·别动》所吸引,它具有一种强大的叙事魅力,而且控制得极好的电影节奏及色彩也可见出编导的独具匠心。......
2024-01-21
并不新鲜的《老无所依》清晨起来看新闻,获悉《老无所依》获奥斯卡最佳影片提名,这似乎是国际影评人众望所归之举,此前的“金球”落败,总算因获奥斯卡提名而扳回了一局,皆大欢喜。前几天就看完了《老无所依》,因了科恩兄弟的大名。《老无所依》延续了科恩兄弟的一贯风格,那就是通过诡异气氛的渲染来营造戏剧性的张力。......
2024-01-21
仅仅具有血性的警示是不够的中国电影曾有过豪迈的血性——《黄土地》、《红高粱》和《一个和八个》,充溢着男人的热情和壮怀激烈,可它们太久远了。正是在此意义上,我以为这种反向的警示恐与艺术的理想相悖。“兄弟有义”在这里被质疑,并配以惨烈的剧情予以抨击。原因很简单,当背信弃义成为一种潜在的成功者的“规则”,并流行于世,成为常识,这种动用惨烈影像的警示提供的仅只是一个提醒,而非批判。......
2024-01-21
追随罗兰·巴特黄仁宇的《中国大历史》终于快看完了,我读书太慢,想提速,但未能如愿。偶尔翻开了《罗兰·巴特自述》——我原本是想将它从茶几底下取出,放回书架以便归类的。我之所以要特别说到罗兰·巴特,除了他对我思维的影响之外,便是这本《罗兰·巴特自述》给我的启示。我在问自己,为什么不能追随着我所敬仰的罗兰·巴特,也来“玩”一把巴特式的文字游戏?于是,我偶然地看到了罗兰·巴特,于是我由此想到了自己的追随。......
2024-01-21
一位“狂野”之人——北村速写春天宜人的温度一直在持续着,奇怪的是今日的天空中弥漫着一层稀薄的雾霭。我看了一眼信息,竟是北村发来的。余华向我介绍此人便为北村。我愣了一下,是北村?一个如此的狂野之人,因为一份似乎是迟到的信仰而被改变,甚至连标志性的眼神亦获得了一种异彩,堪称奇迹。北村告诉我他在写一个电视连续剧剧本,他想在其中张扬民族的浩然正气。......
2024-01-21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