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调解正当防卫超过必要限度损害赔偿纠纷应当注意的问题1.正当防卫是法律所赋予的一种合法行为,是基于对公共利益的考虑,是一种积极的行为,是应当予以鼓励的,在调解中要加以肯定。正当防卫只有超过一定的限度才承担赔偿责任,对“必要限度”的标准要妥善掌握,由于正当防卫针对的是不法侵害,在调解时,要从有利社会公益的角度出发,不要挫伤行为人的积极性。......
2024-01-20
调解工作是一项法律性、政策性很强的群众思想工作。调解时,应根据纠纷的情况和不同的当事人,采取有针对性的,切实可行的、灵活多样的做法。以反映调解工作的宗旨,贯彻调解工作特有的魅力。
在调解过程中,当事人纠纷心理的发展变化,不是在封闭的条件下进行的,总是在与周周的人进行交往中,通过心理互动,使原有的纠纷心理发生变化。调解人员运用这一规律,选择一定的适合调解的情境,创造一定的使当事人之间,以及当事人与在场人、当事人与调解人员之间沟涌的良好的人际关系氛围,使调解中的交往活动形成良性的心理互动关系,更能促使当事人之间的纠纷心理向良性化转化,为此要掌握好调解的时机、场合、情调和社会影响。
一、时机
调解人员在将双方当事人召集到一起进行调解时,应选择适当的时机。如果在双方当事人认识上的分歧很大、对立情绪尚未消除的情况下,进行直接交往,不仅不易使纠纷得到解决,还可能由于面对面的唇枪舌剑导致纠纷的激化和升级。因此,调解时机的选择十分重要。
(一)时间
纠纷的时间包括三个方面:一是纠纷发生的时间;二是调解纠纷的时机;三是根据纠纷发生时间的规律特点来搞好预防。了解和掌握纠纷时间,进行调解的可灵活掌握调解纠纷的时机使事态平息。
对于有激化可能的纠纷,为防止矛盾激化,调解人员要抓紧时间,现时调解。对于纠纷双方积怨深但尚未表现为激烈的外部对抗的纠纷;调解人员应有意识地将纠纷搁置起来,经过一定时间再行劝解,进行事后调解。
(二)情节
情节即纠纷中的情节,主要是指纠纷发生、发展的整个过程中的细节。要真正搞清这些问题,必须做好深入细致的调查,查清纠纷的事实经过;查清双方当事人各自的企图、动机或目的;查清在纠纷中双方有哪些过激的言行等等。所有这些,都是调解纠纷的事实依据,掌握了这些事实依据,就可以在调解中灵活运用多种多样的调解方法。
二、场合
调解人员在调解纠纷时,对调解场合要有一定的选择,应选择有利于双方当事人进行沟通的地点。
(一)就地调解
简单的纠纷或激化的民事纠纷,调解人员获知或发现后,可在纠纷现场立即着手调解。这种不拘形式的就地调解,可以少花时间,解决及时,效果良好。
(二)另地调解(www.chuimin.cn)
对于纠纷情况复杂或涉及当事人隐私等不宜公开调解的纠纷,调解人员应另选合适地点进行调解,而不要当场立即着手调解。
三、情调
人的思想是错综复杂、瞬息万变,受周围气氛和情调影响着的。调解人员可根据情调对人的辐射力强弱和个人活动的范围,安排调解工作。
(一)家庭
家庭是人生存过程中最早的一种环境,没有一个人不受家庭氛围的影响。家庭是一个有组织的、天然地进行关系互动的系统,在这个系统中,家庭成员们共居一个生活空间,朝夕相处,存在于一争相当长的时期。由于家庭成员之间存在着婚姻或血缘关系,而且具有共同的利益,所以是高亲密的血缘群体,这个血缘群体的习惯心理、道德水准、是非观念、处事方式、审美情趣等,都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人的性格。
家庭氛围对被调解对象的态度转变起着积极促进作用,调解人员也应该主动与之取得联系,共同探讨调解的方法、步骤,以求相互配合。
(二)朋友
朋友是指志趣相投、彼此有交情的人。朋友关系,是类似因素和态度因素起作用建立起来的。朋友是人与人彼此交往、自发形成的松散型的意缘群体。
由于对待工作、生活和学习的态度相类似,即价值观相同,所以他们在一起时,易于相互感知、相互适应,感情易于沟通,易于产生共鸣,并且比较容易得到对方的支持,容易预测对方的情绪、需求和态度取向。如果我们的调解对象处在这样的朋友氛围中,就可以借水行舟,发动他周围的朋友一道来做工作,充分发挥这个意缘群体的积极作用,激发他从众从优,见贤思齐的意识。
(三)团体
团体是为了一个特定目标而由若干成员组成的一种较高层次的群体。团体成员之间,有相互依存的关系;团体有一定的组织结构,为了实现某一特定的行动目标,往往都规定了每一个成员都必须共同遵守的团体规范。所以,团体中的成员,其心理和行为必然要受到所在团体的影响和制约,从而产生特殊的心理效应。运用团体规范和团体行为目标中的积极因素,强化调解对象的从众心理,敦促他弃旧图新,自觉放弃或尽量抑制背离常规的欲望,使他意识到,如果再固执己见,就会把自己孤立起来,就会有被遗弃的危险。逐步引导其成为一个合格的团体成员。
(四)社会影响
作为“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的人,谁都无法摆脱社会现象和社会公众舆论组成的社会氛围的影响。其影响主要表现为它对人的思想行为,既有鼓舞的作用,又有抑制的作用。调解人员要用社会氛围中的积极因素去激发纠纷双方心灵的火花,强化其正当的个人行为,促使他省察克己,使之对自己的不健康情绪、不道德行为感到内心有愧、无地自容。
有关怎样调解侵权纠纷的文章
(二)调解正当防卫超过必要限度损害赔偿纠纷应当注意的问题1.正当防卫是法律所赋予的一种合法行为,是基于对公共利益的考虑,是一种积极的行为,是应当予以鼓励的,在调解中要加以肯定。正当防卫只有超过一定的限度才承担赔偿责任,对“必要限度”的标准要妥善掌握,由于正当防卫针对的是不法侵害,在调解时,要从有利社会公益的角度出发,不要挫伤行为人的积极性。......
2024-01-20
所谓无因管理,是指行为人没有法定的或约定的义务,为了避免他人的利益遭受损失,而自愿对他人事务进行管理或为他人提供服务的法律事实。这种法律事实有别于不当得利,因与管理人是否为保护他人的意志相关,故这种法律事实是一种事实行为而非事件。在无因管理之债中,管理他人事务的一方称为管理人;事务被管理的一方称为本人。......
2024-01-20
2.受益人取得不当得利时主观上为恶意。这种不当得利的返还应是受益人所取得的全部利益,即使利益已不复存在,也应当返还。此种情形下,发生所有物请求权和不当得利请求权的竞合。此时发生不当得利请求权与违约赔偿请求权的竞合。这种情况虽具备不当得利的特点,但应视为当事人双方对履行期限的变更,不能适用不当得利的规定。这种情况应视作赠与,不能适用不当得利的规定。......
2024-01-20
除审理离婚案件外,如当事人不愿调解或无调解基础的案件,法院可不经调解而作出判决。人民调解员是经群众选举或接受聘任,在人民调解委员会领导下从事人民调解工作的人员。经人民调解委员会调解达成的、有民事权利义务内容,并由双方当事人签字或盖章的调解协议,具有民事合同性质,当事人应当按照约定履行自己的义务,不得擅自变更或解除调解协议。调解时的法律地位一律平等,其合法权益都应受到平等保护。6.及时调解原则。......
2024-01-20
被告陈某所采取的措施,虽具有正当防卫的目的,但超过了必要的限度,应认定为防卫过当。在后两点上,不符合正当防卫和要求。因此,根据民法通则第一百二十八条“因正当防卫造成损害的,不承担民事责任。正当防卫超过必要的限度,造成不应有的损害的,应当承担适当的民事责任”的规定,陈某应对其防卫过当所造成的不应有的损害,承担适当的赔偿责任。......
2024-01-20
调解人员在调解不当得利和无因管理纠纷的时候,应当注意避免调解中常见的错误,并借助一些外力达到纠纷双方当事人达成一致。当事人有了纠纷,必须接受调解,而且必须达成协议,必须履行协议。(三)无原则调解或“和稀泥”调解人员在调解纠纷时,必须依法调解。从而,利用双方对“自己人”的认同效应,使纠纷得以化解。因为,纠纷当事人既已对调解人员产生不信任或对调解有抵触情绪,任何说服工作都将归之无效。......
2024-01-20
每个纠纷当事人都有自己区别于他人、“独一无二”的特性,精神性人格权损害赔偿纠纷由于造成的精神损害难以愈合,双方当事人往往情绪比较激动,难以理智的沟通,所以在调节精神性人格权损害赔偿的案件中,调解人员应尽可能了解和把握当事人的个性特征,采取当事人易于接受的调节方法。A型血人的基本特征是注重环境。针对这类性格类型当事人可能存在的障碍因素,调解人员可采......
2024-01-20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第一百二十八条规定:“因正当防卫造成损害的,不承担民事责任。正当防卫超过必要的限度,应当承担适当的民事责任。”损害应是客观存在的,没有损害的事实,不能发生正当防卫超过必要限度致人损害的民事责任。正当防卫是对不法侵害的损害,而紧急避险是对较小利益的损害。......
2024-01-2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