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明治维新:富国强兵,改进军事装备

明治维新:富国强兵,改进军事装备

【摘要】:1868年3月14日,明治天皇率领公卿、诸侯及文武百官在紫良殿向“天神地祗”宣誓,颁布新政府施政纲领——《五条誓文》。富国强兵是明治维新的最终目标,因此,政府刻意加强国防力量。为了确保常备军的实力,明治政府大力改进军事装备,引进新式武器。明治维新将日本从一个封建

34.明治维新

富有现实主义精神的日本民族改弦更张,把求助的目光投向了西方,像扔破靴子一样地扔掉了曾经虔诚地学习、模仿过的大陆文化。生存危机感,是日本明治维新获得成功的内在动力,而贪婪的吸收欲,则是保证在如此短的时间里取得成效的关键。30年里,日本就走完了西方二三百年才能走完的路。

——李兆忠《暧昧的日本人

新政府取代幕府之后,一方面巩固以天皇为首的政权,另一方面为实现民族振兴、建立近代化的独立国家实施了一系列的改革。积极扶植资本主义工商业经济,向西方国家学习,破除封建主义旧文化,走富国强兵之路。

早在讨幕过程中,新政府就着手制订各项政治纲领和方针政策,为进行改革做好准备。1868年3月14日,明治天皇率领公卿、诸侯及文武百官在紫良殿向“天神地祗”宣誓,颁布新政府施政纲领——《五条誓文》。同年的闰4月27日,又颁布《政体书》,即政治体制和组织法令。

7月,江户改名“东京”。9月,改年号为“明治”,规定一代天皇一个年号,即“一世一元”制。同年,天皇及政府机构从京都迁至东京。1869年3月定东京为首都。

为了加强中央集权,1869年6月,明治政府命令各藩“奉还版籍”,将领地和藩民的统治权上交中央政府,旧藩主成为中央任命的藩知事即地方官员,领取俸禄生活。两年后,又实施“废藩置县”制,即废除全国各藩,统一为府、县。最初共有3府即东京、大阪、京都和302个县,后改为3府72县,1888年合并为3府42县。废藩置县的成功,为日本发展资本主义经济奠定了行政基础。

明治天皇

同时,明治政府进行了官制改革。除太政大臣三条实美(1837~1891)、右大臣岩仓具视(1825~1883)等少数公卿外,政府的要职都由萨摩藩、长州藩、土藩和肥藩等武士出身的藩士担任。

1869~1872年间,明治政府连续颁布法令,改革等级身分制度和俸禄制,推行“四民平等”。废除了公卿诸侯等贵族称号,与旧藩主一并改为“华族”;藩主以下的武士改为“士族”;取消“秽多”、“非人”等贱民称呼,与过去的农、工、商统称为平民;准许武士从事工商业,平民也可以担任文武官职。

在俸禄制改革中,冲击最大的是被改为“士族”的武士。最初几年,士族和华族一样依靠政府逐年减少的俸禄生活。到1876年,明治政府颁布《金禄公债条例》,一次性发放“金禄公债”,从此买断了封建俸禄制度。但是,华族所得的公债额是普通士族的上百倍。华族与少数上层士族把所得的高额公债转化为工商业资本,或者用公债购买土地,由此产生了新一批资本家和新地主。

为解决士族的人员分流和生活困难问题,明治政府优先录用旧士族充任官吏、教师、军人、警察等公职,奖励士族到地广人稀的北部地区或北海道开垦荒地,并要求各府县向士族低价出售土地。但是,多数中下级士族都成了小生产者、工资劳动者、佃户和人力车夫。

明治时代的一个书店

废藩置县后,明治政府又着手实施土地改革。1871年10月,废除过去农作物栽培品种的限制;1872年3月,允许土地进行买卖,10月,允许农民从事其他职业。

1873年7月,颁布《地税改革条例》,至1879年逐渐完成地税改革,结果是加重了农民的负担,确保了政府的财政收入。据统计,1875年,土地税收入为5034万日元,几乎等于全国税收的总额5072万日元。

从地税改革中获取的庞大资金,为明治政府发展资本主义经济准备了必要的财政基础。1870年12月,总管工业建设的工部省成立。引进西方的技术设备,对废藩置县时接管的藩营军事工厂进行改造,建立了日本近代军事工业。如在东京、大阪开办炮兵工厂,横须贺、长崎建立造船厂等。1873年10月,又设立内部省,主管农业、产品加工、海运等产业。

明治时代的街景(www.chuimin.cn)

明治维新初期,政府对官营工厂投入大量资金,输入先进设备,在铁路、矿山、造船、机械水泥、玻璃、纺织、制丝等产业建立了数十家近代工厂。同时,鼓励民间资本仿效政府投资近代工业、兴办工厂。

明治时代末期,由外国人担任教师的一个英语班。

1880年起,明治政府颁布《出售官营工厂条例》,将许多官营企业低价处理给与政府关系密切的特权商人。此外,政府还进一步扶植私营企业,并以多种形式贷款给民间企业和个人。据统计,自1873至1881年发放的贷款总额达5300万日元,贷款对象主要是特权商人、新兴财阀,以及与军事有关的企业。

与此同时,明治政府废除各藩设立的关卡,撤消工商业行会制度和垄断组织,奖励贸易,统一货币,创办银行,发行纸币,设立邮政通讯机构,促进铁路及海运的发展,为新型经济的出现创造条件。在农业及畜牧业方面,设立育种场、种畜场。

此外,明治政府还大力发展教育,培养本国人才,发展自主科技。在国家派出的留学生队伍中,还出现了皇族、僧人以及高级官员的身影。同时,明治政府还引进、招聘外国专家来日任教。1872~1898年间,日本官方聘用的外国专家总数达6193人,民间聘用的外国专家人数达12540人。多数外国专家是教授、工程师和技术人员。为了聘用这些外国专家,明治政府不惜重金。当时太政大臣三条实美的月薪为800日元,而一位英国专家的月薪却高达2000日元。

明治时代初期,在东京学习的阿伊努人学生。

随着西方先进技术和人才的引进,西方的学术思想、社会文化和风俗习惯也传入了日本。1871年7月,明治政府设立文部省(教育部)。第二年,仿效法国制定了统一的学制。同时,仍然对西方宗教加以限制。在生活习俗方面,明治政府也大力推行西化,鼓励穿西服,理短发,吃西餐,住洋房等。

富国强兵是明治维新的最终目标,因此,政府刻意加强国防力量。1871年9月,政府改组兵部省,设立陆军部和海军部。1873年颁布《征兵令》,规定年满20岁的男性均有兵役义务,并仿照欧美组建了一支常备军。

近代日本最大的炮工厂。明治3年(1870)建于大阪城青屋口附近。

征兵制把陆军分为常备军(服役3年)、后备军(第一、第二后备各2年)和国民三军。士兵分为步兵、炮兵、骑兵、工兵、辎重兵五个兵种。为了确保常备军的实力,明治政府大力改进军事装备,引进新式武器。设立军事院校,培养军事人才。此外,明治政府还建立了近代警察制度。

明治维新将日本从一个封建落后的国家,带入了近代资本主义国家。但是,由于国家的领导权落在武士出身的封建藩主手中,最终还是将日本引向了军国主义的道路。

赴西方留学的日本女留学生

画外旁白

1870年,明治政府规定所有国民可为自己取姓。由于长期无姓的习惯,许多日本人不敢给自己取姓。1875年,日本政府颁布了《苗字必称令》,再次规定全体国民都必须有姓,老百姓这才敢给自己取姓。然而,不像中国人和韩国人继承祖姓,日本的百姓无祖姓可继承,所以取的姓五花八门,无奇不有。从未给自己取过姓的日本人由着性子大干起来。爱好山川田野、动植物花卉,本是日本人的天性,于是出现了大量这一类的姓:山田、上野、大川、北洋、清水、驹田、白鸟、稻田等等;敬业,也是日本人的深入骨髓的特长,于是出现了不少取自职业的姓:釜屋、织田等等;还有取自地名的,像富士、濑户、宇都宫等等,可以说应有尽有。

——李兆忠《暧昧的日本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