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日本武士道:理论与实践

日本武士道:理论与实践

【摘要】:这一理论将武士的思想和道德修养标准化,行为和责任统一化。在镰仓和室町时代,忠义、武勇等武士的道德规范被称为“武者之习”。在汲取了儒家思想的基础上,他对武士道进行了全面的阐述。江户时期,武士道强调重武倡文,显示出这是一个以武力为重心的文治时代。此后,这“47义士”被奉为武士道精神的楷模,也被视为山鹿素行思想的体现和发扬。

26.武士道

武士道在字义上意味着武士在其职业上和日常生活中所必须遵守之道。……也就是随着武士阶层的身分而来的义务。

——(日)新渡户稻造

德川幕府成立之前,战场是武士施展才能的舞台,通过无数次战役之后,武士的地位渐渐提升,武士飞黄腾达的梦想也得以实现。到了江户时代的200多年间,日本长期处于太平世界,没有了实质上的战争,武士作为统治阶级尽享胜利的成果,其大展身手的舞台也从战火纷飞的战场转到日常生活及政务之中。

武士是统治阶级和特权阶级,保持武士的稳定就是维持幕藩体系的巩固。此外,和平时期的武士仍需保有必要的斗志,因此,这一时期出现了一种专为武士量身定作的理论——“士道”论,即“武士道”理论。

这一理论将武士的思想和道德修养标准化,行为和责任统一化。日本学者新渡户稻造解释说:“武士也必须有某些准则来使他们的不端行为受到最终的审判。”

在镰仓和室町时代,忠义、武勇等武士的道德规范被称为“武者之习”。到江户时期,随着儒学和朱子学思想理论的影响,早期“武者之习”等粗浅的武士道德规范逐渐被细化、理论化。武士道的基本内容包括“忠孝”、“仁义”、“重武倡文”、“克己”、“奉公”、“名誉”、“轻生死”、“报恩”、“俭朴”等等。

武士们在茶馆聚会聊天。

武士道理论的主要代言人是山鹿素行(1622~1685)。在汲取了儒家思想的基础上,他对武士道进行了全面的阐述。称武士道为“道的自觉”,意味着其思想、理论和原则将融入每个武士的骨子里,成为一种发自内心深处的自觉的律令。他所著的《武教全书》、《武家事记》、《兵法问答》等书,被称为日本“国民道德的权威,武士道精神的真谛”。

武士馆(武士的住所)

在江户时期,武士道理论强调以忠孝为本。山鹿素行在《士道》中写道:“详忠孝之实,乃士之所勤也。”另一学者山本常朝则在《叶隐》中将“忠”与“孝”的关系解释为“忠臣出孝门”、“孝为忠之所据”。山鹿素行还强调,武士“得主君,尽奉公之忠,”每天应该先“思念主君养育之恩,然后再顾及当天家业”,而后要知“报恩”,并且能“克己、面对死亡而有不动摇的勇气”。

此外,山鹿素行对武士的行为和修养也进行了规范,并为其制定出一系列的礼法。他要求武士应加强内心的道德修养,即“明心术”,要做到使他人感到有威严,即懂“详威仪”和“慎日用”等礼法。“详威仪”就是要“慎视听”、“慎言语”、“慎容貌之动”。同时,武士还要“节饮食之用”、“明衣服之制”、“严居宅之制”等。

江户时期,武士道强调重武倡文,显示出这是一个以武力为重心的文治时代。幕府发布的《武家诸法度》中写道:“左文右武,古之法也,不可不兼备,”规定武士必须“精熟文武弓马之道”,而“弓马者乃武家要枢”。(www.chuimin.cn)

浅野自杀后,其手下的武士发誓要为主人报仇。

同时,武士要轻生重死,讲究死得其所。山本常朝所著的《叶隐》要求到:武士“每朝每夕,死而复死。待常住死身之时,方得武道真谛,方可挑剔地终生恪尽职守。”

在这些思想影响下,武士为主君而死、复仇、剖腹自杀,被视为武士为主尽忠所能体现的最高境界。

1701年,播磨国(今兵库县)赤穗藩的藩主浅野长矩,因为与幕府的礼仪官吉良义央发生争执而用刀刺伤了吉良,随后被迫切腹和砍头。藩主浅野的死讯震惊了赤穗藩,其家臣大石良雄率领47名下臣,于同年12月闯入吉良府宅,杀死吉良为主人复仇。事情发生后,幕府一方面称赞其壮举是对主人尽忠尽孝的忠义凛然之气节,同时又以其违反幕府法令为由令他们集体剖腹自杀。

此后,这“47义士”被奉为武士道精神的楷模,也被视为山鹿素行思想的体现和发扬。这一事迹被以多种形式在民间演绎开来,其中以歌舞伎演绎的《忠臣藏》最为著名,这也是日本歌舞伎中最优秀的剧目之一。

47位武士,砍下吉良的首级,放在主人的墓前祭奠,然后集体剖腹自杀。

作为统治阶级,武士的思想与道德行为不只在武士阶级内部相互影响。随着“47义士”等事例的不断出现、不断在民间传颂,这种武士道精神,也逐渐向农民、手工业者和商人阶层渗透,对日本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画外旁白

日本人认为樱花是生命最重要的象征——“宁愿短暂,只要灿烂”,与其大和民族的武士道精神相连,樱花的瞬间开放、瞬间凋谢,就如同武士的“视死如归”;在日本人的心目中,死亡是美的化身,它和肉体与灵魂和谐地融于一体,犹如樱花殒落时的璀璨悲壮的景观,令人神驰。

另外,他们也将“鲤鱼”视为武士的象征,在受人宰割时,能够坚毅地忍受,一动也不动,直到死去;视“切腹”为一种荣耀、一种值得赞许的表现,忠实、勇敢、守信、守义、崇尚简朴、有礼,是传统武士道的表征。

——萧曦清《日本风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