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德川幕府政权体制:幕藩统治

德川幕府政权体制:幕藩统治

【摘要】:德川幕府的政权体制也因而称为“幕藩体制”,即以幕府为中心,统领全国各地半独立的藩。据统计,到1722年,旗本人数为5205人,御家人17399人。在幕藩体制的控制下,社会成员也被严格划分,人们被严格划分为士、农、工、商四部分,一旦被界定为某个阶层人员之后,其后人世代都将沿袭这个身份。

25.幕藩体制

日本的幕府统治,经“源氏种之,织田氏耕之,丰臣氏耘之,至德川氏而收其利”。

——黄遵宪

1598年,丰臣秀吉在临终前,将5岁的儿子丰臣秀赖托付于“五大老”,希望儿子能继承其位。然而,在丰臣秀吉死后,作为“五大老”首领的德川家康,立即策划夺权。丰臣秀吉的近臣分裂成两派,但德川家康一派占居主导地位,并在1600年9月的关原之战中,打败了敌对势力。1603年2月,德川家康被天皇朝廷任命为“征夷大将军”。同年,在江户建立幕府,开启了统治日本长达260年的德川幕府,史称“江户时代”。

为了确保德川氏世代掌握政权,1605年,德川家康让位给儿子德川秀忠,自己作为前任将军控制实权,为儿子保驾护航。1614年,年逾70的德川家康挑起“大阪之役”,向仍然存有势力的丰臣氏挑畔,于1615年灭掉了丰臣秀赖。

为了巩固幕府政权,1616年,幕府颁布了《禁中及公家诸法度》,对天皇及其公卿贵族的行动加以规制,显示出凌驾于天皇之上的权威。《法度》规定:“天子以才艺和学问为第一”,让天皇远离政事。还规定皇室的领地为一万石,相当于一个普通大名的封地数量,而给一般的皇室贵族所分发的领地则更少。对寺院和神社也加强了管理,规定了寺院须以学问为主,禁止总寺院下设专院和新建寺院,极力削弱大寺院的势力。为加强对大名的管理和控制,又专门颁布了《武家诸法度》。德川幕府不断制定各种法规,到第三代将军德川家光时,其统治体制已经完善。

台座上端坐着的就是德川家康,画的正上方是家康的署名与花押。据说,1983年,日本NHK电视台准备拍摄《德川家康》时到日本各地收集素材,不料遭到大阪居民的反对。因为当年德川家康攻陷大阪时,曾经烧毁繁荣的大阪城下町,致使众多无辜者丧命,给大阪人留下了痛苦的记忆。而关东地方的民众则热烈欢迎,特别是江户地区。1590年家康在江户(东京)开幕,给当地带来新的生机与活力,因而受到江户人的尊敬和崇拜。

德川幕府时期,全国260多个大名接受了将军分封的领地,这些领地被称为“藩”。德川幕府的政权体制也因而称为“幕藩体制”,即以幕府为中心,统领全国各地半独立的藩。幕府对全国各藩及藩主大名有绝对的控制权,而各藩在幕府的控制下也拥有财政、军事和制定法令、独立裁判权、制定经济和文教政策的自主权。

幕府行政上设有中央机构和地方机构。中央层面,在将军之下依次设立“大老”、“老中”和“若年寄”三种职务。其中,“大老”是最高官职,但多为名誉职务,非常设职务;“老中”是辅佐将军处理日常行政事务的最高常设官员;“若年寄”则是将军的家臣,辅助“老中”处理政务。再下面,设三“奉行”,即“寺社奉行”、“江户町奉行”、“勘定奉行”,分别负责管理全国的寺院神社、江户市内事务及幕府财政。这些官职的编制为2~6人不等,由将军的直属家臣担任,采取轮流执政方式,重要问题集体协商处理。

幕府的地方机构中“京都司代”的权职最为重要,主要负责对皇室、公卿贵族的监视和处理幕府与皇室之间需要交涉的问题,同时也对西部各藩大名进行监督。此外,京都和大阪等地是幕府的直辖市,分别设置“町奉行”(相当于市长)。其他幕府直辖要地设置“奉行”或“郡代”、“代官”等,处理行政和司法事务。

德川幕府时期的大名,直接臣服于将军,拥有一万石以上的领地。依照与将军关系的远近,大名们被划分为三类。与德川家族血缘关系的,被称为“亲藩”大名;德川幕府创立之前臣服于德川家族的家臣,被称为“谱代”大名;而在德川幕府创立之后臣服德川家族的大名,则被称为“外样”大名。“亲藩”和“谱代”大名被委派到重要地区,前者没有实权却给予较高的名誉,后者领地不多却担任重要职务。而“外样”大名虽然分封到较大面积的领地,却被分配到偏远地区,不仅要受到“谱代”的监视,而且没有参政议政的权力。

为了有效地控制各藩大名,幕府在1615年颁布《一国一城令》,规定一个藩只能拥有一座城堡。大名的妻室儿女必须住在江户,作为幕府控制大名的人质,称为“参觐交代”制,大名要在领地和江户两地隔年轮住。

而直接臣服于将军、但其俸禄不足一万石的家臣,被分为“旗本”和“御家人”两类。这两类家臣也是构成将军直属军事力量的常备军,即“家臣团”。其中,“旗本”拥有封地并能晋见将军,而“御家人”只能以领取大米作为俸禄,且不能晋见将军。

由“旗本”及其下属组成的军团被称为“番方”,即值勤警卫军。“番方”又因任务不同而分为三部分,即负责江户城、京都二条城及大阪城警备任务的“大番组”,战时在“老中”的统领下作为先锋部队出征;另一部分被称为“书院番组”,平时作为幕府的警备人员和将军的侍卫,战时需要作战;还有一部分就是“小姓番组”,负责在幕府和江户市巡逻,并对将军日常及战时的安全负责。“书院番组”和“小姓番组”都由“若年寄”直接管理。(www.chuimin.cn)

江户市的夜巡察

“御家人”也分组组成“徒士组”、“铁炮百人组”等,其任务与“旗本”大致相同。战时,“旗本”和“御家人”均需要根据其俸禄的多少,率不同数量的下属参战。据统计,到1722年,旗本人数为5205人,御家人17399人。“旗本”可构成8万人规模的军队,“御家人”也有2万人左右。可见,幕府的统治势力是由这强大的军事力量做后盾的。

幕府能够稳执政权,不仅因为拥有强大的军事实力,还因为拥有庞大的经济基础。幕府从直辖领地和各位家臣的封地中可收获700万石的年贡,约占全国3000万石总收获量的四分之一。此外,幕府还收取江户、京都、大阪、长崎、堺等大城市工商税赋,垄断全国金银矿山开采和货币铸造。同时,对外贸易也是幕府的一大财源。

在幕藩体制的控制下,社会成员也被严格划分,人们被严格划分为士、农、工、商四部分,一旦被界定为某个阶层人员之后,其后人世代都将沿袭这个身份。同时,在各阶层内部又细分为多种等级。

“士”,即作为统治阶级的武士,其阶层内又分为将军、大名、家臣、乡士等20多个等级。武士享有氏姓,也可带刀,还有随意斩杀平民百姓的特权。“农”,即是农民,在地位上仅次于武士,但他们被禁锢在土地上,深受统治阶级的压迫和剥削。“工”是手工业者。“商”是商人,商人尽管富裕,但被禁止穿戴属于上流阶级的绫罗绸缎,也禁止坐轿。由于手工业者和商人都居住在城下町,因而又被称为“町人”。

町人的家庭晚餐

在被称为平民阶层的“农”、“工”、“商”之下,还设有被称为“秽多”、“非人”的贱民阶级。他们被划分到特定的居住村落,从事被社会鄙视的职业,如刽子手、屠宰、清扫或卖艺等。这种历史上因犯罪、被贬等原因遗留下来的最下层世袭人群,虽然是少数,但随着制度的固定和世袭原则的发展,贱民的子孙后代始终是社会歧视的对象,至今在日本社会仍有影响。

1624~1643年时期,德川幕府制定和颁布的各项法规制度,都以其强大军事、经济力量为背景而得以贯彻实施,无论是对皇室贵族的控制,还是对大名、武士及寺院的管理,以至对农民阶级的统治,都很顺利,使“幕藩体制”得以确立和发展。

画外旁白

除了皇帝、公卿、藩主、武士等统治者阶级而外,其余的人,都不承认有完全的人格。……武士,往往制了一把新刀,要试验刀的利钝,可以随便去找了一个“非人”杀。

在这个时代,商人和官吏的社会阶级,相差得很远,绝对是不能够同席谈话的。极端地讲,简直就没有把商人当人,……小小一个代官出门,商人、农夫都要跪在地下。商人见了武士,无论什么事,都是绝对不能与其辩论是非曲直的。

——戴季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