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日本派出的遣唐使及路线简介

日本派出的遣唐使及路线简介

【摘要】:此后,到公元894年,260多年的时间里,日本总共派出20次遣唐使。其中,746年、761年、762年和894年的四次派遣计划未能成行;另有两次,日本使节是因为护送唐朝使臣回国而抵达长安;还有一次是为了迎接遣唐使回日本而来到长安。扣除未成行的和非正式的遣唐使,日本先后派出的正式遣唐使共有13次之多。遣唐使来华路线主要有三条。

9.遣唐使

难波港(今日本大阪)内一派热闹的景象,又一支准备渡海前往中国的使团船队要出发了。四只巨大的木制帆船依次排列着,每只船上都能搭载100多人,船舷和桅杆上彩带飘扬。日本天皇举行宴会,作歌送行。侍臣们唱起天皇写的送行诗:

希望你们渡大海如平地,

居船上如坐床,

四船联翩,

不日平安归航!

船队在人们的祝愿声中,离开了港口,驶向了茫茫的大海。

——纪江红主编《世界上下五千年》

盛唐时期,中国的影响力辐射东亚各国,在东亚地区形成了以唐朝为中心的一个共同文化圈。日本与中国的友好往来和文化交流也进入了一个空前繁荣的时期。

当时,日本正处在封建制度刚刚确立、中央集权正在巩固的阶段,而唐朝的政治制度已趋完备,科学技术颇为先进,社会文化富有国际色彩。日本政府对中国的发达羡慕不已。向中国学习、促进日本的发展,成了日本对外交流的首要任务。

公元631年,舒明天皇(629~641年在位)沿袭“遣使入隋”的旧制,向唐朝派出了由留学生和学问僧组成的第一次“遣唐使”。此后,到公元894年,260多年的时间里,日本总共派出20次遣唐使。其中,746年、761年、762年和894年的四次派遣计划未能成行;另有两次,日本使节是因为护送唐朝使臣回国而抵达长安;还有一次是为了迎接遣唐使回日本而来到长安。扣除未成行的和非正式的遣唐使,日本先后派出的正式遣唐使共有13次之多。

遣唐使来华路线主要有三条。第1条是北线:难波(今大阪)→筑紫大津浦(今福冈)→值嘉岛→壹岐→对马→济州岛→朝鲜半岛南端的百济→黄海→山东登州;第2条是中线:难波→博德→萨摩→种子岛→屋久→庵美→东海→长江口扬州;第3条是南线:难波→松浦博多→值嘉岛(平户岛、五岛列岛)→东海→扬州。

遣唐船要跨越无常的海洋,经常遭遇海难。当时,从日本航行到大唐是要冒生命危险的事情。但是为了汲取先进的唐文化,数以千计的日本人冒险西渡,灿烂的唐文化得以源源东流。

遣唐使的成员包括官员、商人、巫师、医师、画师、乐师、翻译以及各行各业的工匠。留学僧、留学生往往长期居留唐朝,其他人则短期入唐,担任沿途护卫的弓射手通常随使节团往返。随团往返的舵师、水手,约占使团人数的一半。初期的使节团规模约为200余人,分乘2艘船;后来,船只增加到4艘,人员也增至500多人;但是,获准进入长安的只是少数的主要成员。

日本留学生在中国的墓志铭

日本留学生和留学僧通常在中国生活和学习20年左右,回到日本后便成了传播中国文化的主力军。260多年的遣唐使活动,为日本的中央政权和百姓生活带来了丰美的盛唐“给养”,使日本社会陶冶、浸润在唐风文化之中。

在政治上,日本朝廷以唐朝的制度为蓝本创制了自己的政治制度。比如,班田收授法和租庸调制,就参考了隋唐的均田制和租庸调制;从天皇朝廷到地方的官制也是仿照隋唐的官制改革而成的;《大宝律令》则基本是照搬唐朝律令制订的。

奈良时代,掌握中国诗、文的多少,已经是日本贵族们显示其修养水平的重要方式。日本人也开始模仿唐诗写作描绘自然、感怀人生的短诗。这类短诗在日本叫做短歌,后来广为流行的日本俳句也是由此演化而来。天智天皇时期,在京都设立的大学主要教授儒家的经典,也教授汉文、数学法律等,教课内容与唐朝相仿。

唐朝的音乐、绘画、雕塑书法美术,以及天文历法、医学、数学、建筑、雕版印刷等先进技术和知识的陆续传入,极大地推进了日本社会的文明进步。生活用品中,最受日本人喜爱的莫过于唐服;直到今天,我们仍然能从日本的传统服装中看到唐服的影子。

来华学习的日本留学僧人先后有90多人。其中,最著名的一位名叫空海。804年,他随日本第17次遣唐使来到中国,在长安青龙寺拜惠果为师,短短数月,尽得密宗玄奥。同年,返回日本时带走180多部佛经、大批诗文和书法作品。在奈良附近的高野山,空海建立了一座规模宏伟的寺院,传播密宗教义,当年的大部分建筑至今犹存。由空海编纂的《篆隶万像名义》是日本第一部汉文辞典,对唐文化在日本的传播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806年,另一位留学僧“最澄”,将佛教天台宗带回日本。在京都东北比睿山峰附近的延历,最澄建立了著名的延历寺,规模之大也相当可观。由于采取高度折衷主义的教义,天台宗吸引了大批的信徒,后来成为日本最强大的佛教宗派。

也有一些日本留学生没有回国。比如,阿倍仲麻吕就留在了中国,归化唐朝,做了日裔中国人。公元716年,19岁的阿倍仲麻吕(汉名晁衡)来到唐朝留学。第二年到长安学习,不久之后参加了科举考试,并且金榜题名,从此开始了在中国的生活。随后30年间,他先后在唐朝政府中担任光禄大夫、秘书监等职。由于诗文很好,又擅长歌咏,深受唐玄宗赏识,也与著名诗人李白王维等人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在中国生活了53年,期间回日本一次。公元770年在长安去世,享年73岁。(www.chuimin.cn)

抵达唐朝港口的日本遣唐使之船。

日本遣唐使臣、学者、僧人的到来,也带动了唐人的泛海东渡。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人物是鉴真和尚。

鉴真俗姓淳于,江苏省扬州人,生于公元688年。742年,日本留学僧荣睿、普照受本国佛教界委托来到扬州,恳切祈请鉴真及其高徒东渡传戒。鉴真为其渡海远来求法的真诚所感动,询问众僧谁愿前往,但无人响应,推说:“彼国太远,性命难存,沧海淼漫,百无一至。”鉴真见状慨然表示:“是为法事,不惜身命!诸位不去,我即去耳!”当年鉴真已经55岁了。此番征途并非易事,11年里东渡5次都失败了,直到754年第6次东渡才抵达日本,当时鉴真已经66岁高龄。在第5次东渡时,鉴真双目失明。

鉴真和尚东渡行迹图

鉴真的到来,开启了日本佛教史上的正规传戒。在此之前,日本的僧人中没有“具足戒”等级的高僧〔1〕。鉴真在日本受到天皇等上层人士的崇高敬意,天皇、皇后、皇太子等都曾依次登坛受菩萨戒。鉴真不仅将佛法传播到日本,也把发达的盛唐文化带到了日本,包括建筑、医学、文学、书法、印刷等技术和知识,被日本人称为“过海大师”。

759年,鉴真及其弟子们在日本首都奈良建造了“唐招提寺”。该寺院集盛唐时期的建筑艺术和造型艺术之大成,是日本天平文化时期留下的宝贵的文化遗产。

鉴真精通医学,尤精本草,虽然双目失明,却有惊人的记忆力,凭借嗅觉、味觉和触觉来分辨各种药物,把中国的医药知识传授给日本人,促进了日本医药学的发展。14世纪之前,日本医药界一直把鉴真奉为医药始祖。直至17世纪,日本的药袋上还贴有鉴真的图像。763年6月21日,鉴真圆寂于唐招提寺,享年76岁。

遣唐使团属于公费出国计划,对天皇朝廷来说意味着巨大的财政开支。从任命使臣到使团出发,通常需要准备两三年。准备工作包括造船、筹办礼品、药物、筹措所有人员的薪俸、留学生和留学僧在唐费用等等。而且,航海的危险极大。在历次航程中,只有一次风平浪静、来去平安,其他各次航行中,船只都曾遭遇过可怕的危险。

后来,唐朝发生内乱,藩镇割据,农民起义,经济处于崩溃的边缘。日本朝廷乃于公元894年终止了遣唐使活动。

遣唐使的终止并没有结束中国文化对日本的影响。在日本人的生活中,中国文化的痕迹随处可见。遣唐使节从唐朝带回日本的汉字、围棋茶文化等已经融入了日本人的生活之中。

具有中国盛唐建筑风格的唐招提寺,现已被确定为日本国宝

画外旁白

公元753年,56岁的仲麻吕在离开日本36年之后,乘遣唐使船回国。途中,船只遭遇风暴,漂流越南;同行170多人被杀害,只有仲麻吕等10多人幸免于难。遣唐使船遇难的消息传入中国,仲麻吕的好友李白以为他遭遇不幸,挥写下《哭晁卿衡》,抒发自己的悲伤:

日本朝晃辞帝教,

征帆一片绕蓬壶。

明月不归沉碧海,

白支愁色满苍梧。

——(日)依田熹家

注 释

〔1〕佛教戒律可分为五式、八戒、具足戒等几个等级,具足戒就是佛教所有的戒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