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奈良时代:日本古都之盛

奈良时代:日本古都之盛

【摘要】:此后至794年恒武天皇又将首都迁往平安京(今京都)之前,这84年在历史上称为“奈良时代”。税基的不断流失,严重地削弱了奈良时代末期的中央财政。大化改新时期的班田制度,到奈良时代也遇到了困难。在奈良时代,天皇朝廷依然大力提倡佛教。奈良时代,日本朝廷依然不断地派遣使团到唐朝。奈良时代出现了一些杰出的歌人,如山上忆

8.奈良时代

亦知人生世,无非忧与羞;

所恨不为鸟,何当飞去休。

——(日)山上忆良

进入8世纪,随着中央集权制的发展,官僚机构日渐庞大。都城藤原京显得狭小而不敷使用,天皇于是动用大量的财力、物力和人力,在奈良地区仿照唐朝的都城长安,建造了平城京(今奈良)。

710年,元明天皇(707~715年在位)率百官贵族迁都平城京。此后至794年恒武天皇(781~806年在位)又将首都迁往平安京(今京都)之前,这84年在历史上称为“奈良时代”。

平城京的规模只有中国长安的四分之一,但其式样却是长安的翻版,也是日本第一个真正的城市。但是,住在首都的只有贵族和官员,因此,平城京也是没有市民社会政治城市。支撑这座都城的经济基础是各地上缴中央政府的庸、调等纳贡品,这也是朝廷发给官员的俸禄之源。

为了便于地方物资运往中央,并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修建了7条以京城为中心联络地方和中央的道路,并在沿途设置了驿站,为往返京城与地方的官员提供方便。道路网的建设增强了地方与中央的联系,也带动了物资流通与经济发展。

这一时期,日本各地陆续开采出铁、铜、金、银、水银等矿业资源,适应宫殿、官府、寺院等建设的需要,这些资源也是制造军事装备的必需品,采矿业随之兴起。为了获得更多的税收,中央政府设置了典铸司、锻冶司、造兵司,专门控制矿产资源。

随着铁制农具的广泛使用和灌溉技术的掌握,农产品的产量也有所增加。加之养蚕业的发展,农业经济一片繁荣。农业之外,早期日本社会的另一重要的经济支柱是手工业。家庭式手工作坊生产简单的日用品,而中央政府的官方手工业作坊则生产供皇室和贵族享用的高级手工产品。

由于交通的改善、手工业和农业的发展,各地之间的贸易往来逐渐频繁,出现了“往来商贾,相继不绝”的场景。行商的大量出现,带动了坐商的发展以及集市的形成。

在京城,官员们从朝廷中领取的俸禄多为布、丝等单一物品,而游走各地的行商手中的物资则相当丰富。于是,在京城的东西两侧开设了官市,官员们用手中多余的物品来换取丰富的生活用品。当时的贸易形式主要是以货易货。708年,日本政府模仿唐朝的货币铸造了日本历史上最早的铜钱——“和同开珎”,并鼓励人们使用货币。但是,除了京城及周边少数地区之外,其他地方并没有流通。

8世纪之前,日本列岛上部分地区处于天皇的控制之外。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中央集权的巩固,天皇朝廷的版图扩张欲日渐膨胀。生活在本州岛东北地区的土著居民——阿伊努族人——被天皇朝廷视为异族,并将之征服。同时,还征服了南九州岛的原住民——隼人,将九州岛南部的西南群岛纳入控制。至此,奈良朝廷的辖地囊括了日本列岛的本州岛、四国岛、九州岛以及佐渡、隐岐、对马及其周围的岛屿

当权者在开疆拓土中满足了自己的权力欲,却给人民带来了沉重的负担。朝廷所实施的改革都是为了加强中央集权,虽然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最终受益的却永远都是皇族和贵族。为了聚敛更多的财富,朝廷不断地加大对农民的剥削。因为不堪调、庸和劳役之苦,农民纷纷举家逃亡、反抗统治者的剥削。

当时,日本人民的生活水平分为上上户、下下户、等外户等十级。据730年越前(今福井县一带)的记录,90%以上的家庭属于等外户,也就是需要立即救济的家庭。而750年安房(今千叶县一带)的记录也显示,80%左右的家庭属于等外户,下下户占15%以上。为了逃避租税负担,有的农民走进寺院当上了僧侣,有的投奔到贵族的门下。税基的不断流失,严重地削弱了奈良时代末期的中央财政

大化改新时期的班田制度,到奈良时代也遇到了困难。因为人口的增长,政府班发的口分田严重不足。另一方面,农民的大量外逃又使很多田地撂荒。为了解决这一困境,723年朝廷颁布了鼓励开荒种地的《三世一身法》。规定新开垦的荒地,可传为子孙三代私有;开垦被撂荒的土地,可以一生拥有。

743年,又实施《垦田永世私财法》,进一步确定了土地的永久私有权。只要在身份地位规定的限度之内,开垦的土地就可以永久私有。这一政策变化,改变了土地国有制度,使其向私有化转变。一些贵族和大寺院抓住这个机会扩大自己的私有地,逐渐形成了庄园。而那些逃亡的农民也渐渐被庄园吸收。(www.chuimin.cn)

在奈良时代,天皇朝廷依然大力提倡佛教。受佛教的影响,光明皇后设立了日本最早的贫民救济机构——“悲田院”——和贫民医疗机构——“施药院”。同时,国家也大力兴建寺院、建造大佛,对大寺院给予特殊保护,致使一些大寺院不仅拥有了众多奴婢和农民,还占有了大量的土地。

此时,藤原氏家族在贵族争斗中逐渐占据了优势。在大化改新中立功的中臣镰足,被天皇授予最高官阶,并赐姓藤原。藤原镰足之子藤原不比等,也因在编制律令中卓有建树,而跻身元明女皇(707~715年在位)的右大臣之位,直接辅控朝政。

为了让其家族进入皇室,藤原不比等将2个女儿分别嫁给文武天皇(697~707年在位)及其子圣武天皇(724~749年在位),藤原氏家族以外戚和朝臣的双重身份,掌控朝政。

藤原不比等的4个儿子均为朝廷高官:武智麻吕(南家)、房前(北家)、宇合(式家)、麻吕(京家),是政治势力最强大的四家。729年,他们拥立自家姊妹——光明子——为皇后,开藤原氏族立后之端,打破了皇室自古以来不选皇族以外的妇女任皇后的制度。

764年,藤原家族的第四代之时,因为藤原氏中有三家在争权中失势,势力短暂削弱。但不久后,藤原氏又进入其北家一枝独秀的时代。

奈良时代,日本朝廷依然不断地派遣使团到唐朝。中国的经史子集各类典籍大量传入日本,也使中国文化风靡于日本上层社会,促进了日本文化的发展。

从圣德太子时代开始编纂的史书《古事纪》,在712年完成。书中描述的是日本远古神话、传说,以及宫廷中口头流传的历代帝王的事迹。这部书籍使用的是改造汉字而成的日本文字,即“万叶假名”。奈良时代,用“万叶假名”写成的还有文学作品《万叶集》,书中收录了4500首5~8世纪中叶描写生活的诗歌

不过,一些具有较高史料价值的作品,还是用汉文写成的。比如,模仿中国史书的体裁、并引用了中国和朝鲜文献写成的《日本书纪》,以及记载当时日本风土人情、地貌环境等的《风土记》。

奈良时代出现了一些杰出的歌人,如山上忆良、山部赤人、大伴家持等,创作了很多和歌形式的诗歌。

奈良时代末期,桓武天皇实施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包括缩减财政开支、改革兵制、打击贪官污吏、禁止滥造寺院、限制寺院特权等。力图整顿混乱的政局,重新加强律令制。但是,积重难返,效果并不明显。

794年,在贵族支持下,桓武天皇将都城北移数公里,在大和平原北端紧靠琵琶湖南岸建设一座新城市,取名平安京(今京都)。此后400年,日本历史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平安时代。

藤原不比等。716年,藤原不比等把小女儿光明子嫁给圣武天皇做皇妃。727年,光明子生一子,随即立为太子。朝廷百官为了紧跟形势,纷纷前去祝贺,只有长屋王不肯巴结。随后,藤原不比等提议立光明子为皇后。这种此做法有违祖制——非皇族出身的人不能立为皇后。朝中大臣开始不满,反对藤原氏的势力集聚在长屋王周围,长屋王同藤原氏成了冤家。不久,刚刚一岁的皇太子生病夭折,藤原氏乃诬蔑长屋王用魇法咒死了小太子。729年,藤原氏安排人向朝中告密,说长屋王密谋造反。于是,朝廷派兵包围了长屋王的住宅。长屋王在悲愤之下,全家自杀身亡。长屋王一死,朝中无人敢与藤原氏作对。光明子顺利成为皇后,光明子的四个兄弟把持了朝廷要职。

画外旁白

奈良处在日本中部的城市群中,环绕四周的是大阪、京都、歌山县和三重县,它是一个比京都还要古老的古都。从京都到奈良,有一种从罗马雅典的那种跨越历史的感觉。

——李培林《重新崛起的日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