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大化改新:实现中国化最高理想

大化改新:实现中国化最高理想

【摘要】:正如明治维新以西洋化为最高理想一样,大化改新是以中国化为最高理想。646年初,新政权颁布《改新之诏》,展开一系列的革新措施,史称“大化改新”。大化改新之后,中央机构得到了整顿和充实,官僚体制也有所加强,中央集权体制得以确立。日本也由此认识到自身的不足,积极向唐朝学习先进的文化,巩固了大化改新的成果。

6.大化改新

大化改新是日本历史上的一个转折点。它是日本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的开始,也是日本由弱变强的开始。正如明治维新以西洋化为最高理想一样,大化改新是以中国化为最高理想。

——唐建

公元7世纪初,日本社会各阶级之间的矛盾冲突再度激化。而此时的中国,在618年隋朝灭亡之后,唐朝兴起,再度成为东亚地区最为强盛的国家。朝鲜半岛的新罗,因为充分采纳了唐朝中央集权的国家体制,国力日渐壮大。新的国际形势对日本产生了新的影响。

622年和628年,圣德太子与推古女皇相继去世。大贵族苏我氏掌控政权,擅自决定了两任天皇——舒明天皇和皇极天皇——的人选。苏我马子、苏我虾夷、苏我入鹿相继当政专权。其中,苏我入鹿“为人暴戾”,试图篡夺皇权,不仅逼死了圣德太子的儿子山背大兄,还大兴土木,为苏我氏大规模建造陵墓。频繁的徭役征调致使日本国民不堪重负,社会陷入混乱。

这期间,圣德太子在608年派往中国的留学生(僧)陆续回到日本。经过在中国二三十年的生活和学习,他们不仅学到了丰富的文化知识,还十分了解中国隋、唐两代的国家统治制度。“海归”们广泛传授和推广中国的先进思想和儒家文化,在执政贵族中产生了很大影响。同时,留学人员非常关注东亚地区的国际形势,认为日本应该仿效中国唐朝的统治方式进行政治改革。他们的新思想和新主张与不满苏我氏专权跋扈的贵族结合成了新的政治势力集团。

主张改革的新势力集团,以舒明天皇之子中大兄皇子(626~671)和出身于世袭祭官家庭的中臣镰足(614~669)为首。中大兄皇子刚毅果断、勤于政事,经常向从隋唐归来的留学生讨教。中臣镰足年长中大兄皇子12岁,雄才大略、聪慧过人、博览群书,深受中国儒家思想的影响。两人都对苏我氏的专权不满,又是无话不谈的知己。共同拜留学隋唐归国的南渊清安为师,学习隋唐政治制度和唐太宗巩固封建统治的各种措施。针对日本的国情,俩人秘密策划了消灭苏我入鹿的计划,立志要在日本推广革新政治。

645年6月,在中臣镰足的精心布置下,中大兄皇子等人利用朝鲜半岛三国使者向大和朝廷进赠礼品之际,刺杀了苏我入鹿,并迅速劝降了原苏我氏的部属,迫使苏我入鹿的父亲苏我虾夷自焚而亡。

政权易手,孝德天皇(645~654在位)即位,组成了以中大兄皇子和隋唐留学生为中心的政权。首都从飞鸟城迁往难波(今大阪市),并效仿中国,首次建立年号——“大化”。“大化”的日语意思就是“伟大的变化”。

646年初,新政权颁布《改新之诏》,展开一系列的革新措施,史称“大化改新”。

中臣镰足像。645年6月12日,天皇要在板盖宫大殿接见朝鲜使者,接受馈赠的礼物。按惯例,苏我入鹿届时必然到场。中臣镰足则安排子麻吕刺杀苏我入鹿。不料,子麻吕临时胆怯,大中兄皇子出其不意刺伤苏我入鹿头肩,子麻吕这才抖起胆子行动,杀死苏我入鹿。

《改新之诏》由四个部分组成。首先是废除世袭的氏姓制,设立中央机构。除首都之外,全国分为60多个“国”,“国”由中央派任地方官——国司——全权管理。但是,位于首都周围的五个“国”统称为“畿内”,中央给予特殊待遇。

各“国”下设“郡”,“郡”下又设“里”等行政组织。由此,将原有的氏姓贵族所统辖的大小诸国置于中央的直接控制之下。随后,又整顿军事交通制度,各级官员的任免权也收归中央。环环紧扣,天皇朝廷逐步建立了中央集权式的官僚政治体制。

其次,《改新之诏》废除了皇室和贵族土地所有制和部民制,将土地和部民收归国有。国家向贵族支付俸禄,称为“食封”。

第三,编制户籍和账簿,实行班田收授法。凡6岁以上的男子授予“口分田”2段(约6公亩),女子“口分田”为男子的2/3,奴婢为公民的1/3。政府每隔6年分发一次。

第四,统一税收标准,实行“租庸调”制。“租”是得到口分田者每年向政府交纳的田租。“庸”是21~65岁的男子每年需要服的徭役,时间的长短根据年龄而定,分15天、30天和60天不等,但实际天数往往超期。徭役包括“兵役”和“劳役”,此外还要为国家水利、土木工程或为地方政府的杂务出力,不能服役的就要上缴代纳物。“调”指国家征收的地方特产,比如布、绢、丝等实物。庸、调比租的征收率要高很多,农民还需要承担运送这些庸、调到首都的任务。

大化改新之后,中央机构得到了整顿和充实,官僚体制也有所加强,中央集权体制得以确立。农民对口分田有了终身使用权,对山林池沼也享有使用权。除需交纳固定的租税和承受徭役之外,农民可以分享自己的剩余劳动成果,经济地位得到了一定的改善。奴婢依然存在,但已经不再是主要的社会阶层。大化改新的一系列措施,将日本带入了封建社会。(www.chuimin.cn)

这时,朝鲜半岛的新罗在唐朝的支持下进行着统一战争。日本为了恢复在朝鲜半岛的势力,中大兄皇子派出2.7万兵马出征朝鲜半岛,与百济的5000兵马联手,对抗唐朝和新罗的军队。

663年8月27日上午,中日两国关系史上的第一次战争——白村江〔1〕海战——爆发。当时,大唐水军7000余人,战船170艘;日军水兵万余人,战船1000多艘。日军人多、船多,但大唐水军船坚器利,武器装备优良。日军首战失利,次日又主动发起进攻,结果,据《旧唐书·刘仁轨传》记载:“仁轨遇倭兵于白江之口,四战捷,焚其舟四百艘,烟焰涨天,海水皆赤,贼众大溃。”

《日本书纪》第27卷《天命开别天皇》对这场海战作了更加详细的记叙:“大唐军将率战船一百七十艘,阵列于白江村。戊申(27日),日本船师初至者,与大唐船师合战。日本不利而退,大唐坚阵而守。己申(28日),日本诸将与百济王不观天象,而相谓之曰:‘我等争先,彼应自退。’更率日本乱伍中军之卒,进打大唐坚阵之军。大唐便自左右夹船绕战,须臾之际,官军败绩,赴水溺死者众,舻舳不得回旋。朴市田来津仰天而誓,切齿而嗔杀数十人,于焉战死。是时,百济王丰璋与数人乘船逃去高丽。”

中日第一战的直接后果是,日本停止了对朝鲜半岛的扩张,此后的1000多年里,未曾向朝鲜半岛用兵。日本也由此认识到自身的不足,积极向唐朝学习先进的文化,巩固了大化改新的成果。

白村江战役后,日本在九州的太宰府建“水城”,防范唐朝和新罗军队进攻日本本土。图为日本人绘制的“水城”布防图。

日本的国防政策转而采取守势,开始在本州西部和九州北部大量增筑烽火台,布置重兵防守。由于对外侵略的失利,中大兄皇子威信受损,被迫向守旧势力让步,增加官位阶名,承认他们对土地及人民的占有,在一定程度上恢复了部民制。

667年,都城迁到内陆的近江大津。668年,中大兄皇子即位,称天智天皇。同年,指令中臣镰足修定了日本第一部成文法典《近江令》,并在670年编制了日本最早的全国性户籍,进一步推进政治改革。

晚年的天智天皇日趋保守,与法定皇位继承人——其弟大海人皇子——之间矛盾重重。大海人皇子是一位公认的革新人物,具有卓越的政治才能。但是,为了让儿子大友皇子继承自己的皇位,天智天皇极力吸收守旧贵族进入政权。遭到排挤的大海人皇子,以出家为名避居吉野。

671年天智天皇去世,大海人皇子和大友皇子叔侄之间展开殊死搏杀。围绕皇位继承,双方发起征战;此次叔侄大战,也被视为革新派与守旧派之间的战争,最终以大友皇子的战败、自缢身亡而结束。战乱历时一个多月,史称“壬申之乱”。673年,大海人皇子在飞鸟城“净御原宫”即位,称为天武天皇(673~686年在位)。

天智天皇,即舒明天皇之子中大兄皇子(626~671)

画外旁白

白村江海战给了日本极其深刻的教训,于是,就出现了非常奇特的景象,日唐之间不仅没有因为这场战争而疏远,反而往来更加密切。665年,日本遣使参加泰山封禅。669年,日本派河内鲸为“平高丽庆贺使”前往长安,祝贺唐朝在朝鲜半岛的彻底胜利。这种反应显示了日本的现实主义态度。在比自己更强大、更先进的大唐文明面前,日本低下了谦恭的头,就像1000多年后它在山姆大叔面前低下头一样。

——李兆忠《暧昧的日本人》

注 释

〔1〕铜江古名,亦称白江,是朝鲜半岛上的熊泮江(今韩国之锦江)入海处形成的一条支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