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大和国时代:一口气读完日本史

大和国时代:一口气读完日本史

【摘要】:因为地处大和平原,得名大和国;3世纪末至7世纪中叶,则被称为“大和国时代”。4世纪中叶,大和国出兵入侵朝鲜半岛,并占领了东南部的任那地区。据《宋书·蛮夷传·倭国》记载,5世纪至6世纪初,有五位国王先后统治过大和国,史称“倭五王时代”。截至502年,大和国共向中国南朝派遣使节13次。大和国的国王已经是男子世袭制。部民制产生于4世纪,是大和国社会生产关系的集中反映。

4.大和国时代

从5世纪末到7世纪,倭国逐步接受中国的“华夷之别”的思想。它也自视为“华夏”,视邻近小国为“夷狄”。它向朝鲜半岛扩张,并视新罗百济为朝贡国,自己以大国自诩。

——夏应元

公元3世纪末,在今天的奈良一带,兴起了一个较大的国家。因为地处大和平原,得名大和国;3世纪末至7世纪中叶,则被称为“大和国时代”。

3世纪中后期至5世纪初期,近150年的时间里,日本列岛没有留下片语支言的文字记载。但是,达官贵族们却留下了许多巨大的坟墓,似乎在向后人炫耀他们曾经的荣华富贵。因为这些古坟,“大和国时代”又称作“古坟时代”。

与大和国的迅速兴起相反,昔日的强国邪马台在3世纪末期日渐衰落。4世纪末,大和国的势力扩张到九州和关东一带,逐步统一了日本的主要地区,开启了大和国时代。

刚统一日本列岛,脚跟还没站稳,大和国便开始以大国自居,对朝鲜半岛垂涎三尺。当时,朝鲜处于三国时代;高句丽占据朝鲜半岛的北部,与半岛南部的百济、东部的新罗形成三足鼎立的对峙局面。

鹬蚌相争,渔翁得利。三国相争中力量最弱的百济,与大和国结盟,给了日本人一个入侵朝鲜半岛的切口。4世纪中叶,大和国出兵入侵朝鲜半岛,并占领了东南部的任那地区。

4世纪末,大和国开始加强与中国的联系,向中国朝贡,试图借助中国的权威来加强自己在朝鲜半岛的势力。但是,朝鲜北部的高句丽势力逐渐南下,与新罗联手,不断打击日本在朝鲜的势力。公元6世纪中叶,大和国被迫撤出朝鲜半岛。

据《宋书·蛮夷传·倭国》记载,5世纪至6世纪初,有五位国王先后统治过大和国,史称“倭五王时代”。

图为大山古坟(仁德天皇皇陵),位于大仙町,是日本最大的前方后圆坟。与北侧的田出井山古坟(反正天皇皇陵)、南侧的Misanzai古坟(履中天皇皇陵),并称为百舌鸟耳原三陵。

公元413年,第一代大和国王“赞”主动与中国交往,遣使向东晋进贡。之后,第二代王“珍”(赞之弟)、第三代王“济”、第四代王“兴”、第五代王“武”(兴之弟),均在登基之后以及中国改朝换代之时,遣使来华,取得中国皇帝的册封,巩固在日本的统治地位。截至502年,大和国共向中国南朝派遣使节13次。

与中国的交往、与朝鲜百济国的联盟,带动了新一轮的移民潮。中国和朝鲜的先进文化大量传入大和国,促使了日本列岛的纺织业、金属加工、冶炼技术、制陶术以及土木建筑业的迅速发展;汉字、儒学、佛教也陆续传入,极大地推动了日本社会的文明进步。(www.chuimin.cn)

最初,汉字只在移民之间使用,后被用于官方的记录、商业帐簿及外交文件中,许多日本人也渐渐学会了汉文。公元478年,第五代倭王“武”写给中国南朝皇帝的国书就是用汉字写的。

佛教进入日本之际,日本的宗教活动还处于原始的自然崇拜阶段。不过,已经从露天的祭祀场所搬进了神社、神宫等建筑物中。公元552年,佛教从朝鲜半岛传入日本。为了日本要不要信奉佛教,大和朝廷展开了激烈争论;物部尾舆认为“外国神”会触怒“日本神”,主张排斥佛教,而苏我稻目认为各国都信佛,日本应该顺应潮流。两派相持不下,当时的钦明倭王也拿不定主意。

一直到587年,钦明倭王去世,苏我马子联合信佛的厩户王子杀了物部守屋,掌握朝廷实权,佛教才在日本大行其道,逐渐被改造为控制人民的思想工具。

大和国的国王已经是男子世袭制。国王不只是宗教权威,也是政治军事领袖。其统治体制是氏姓制。国王之外,各豪族的直系、旁系家族称作“氏”。氏的首领为“氏上”,一些氏上在朝廷中任职,氏的一般成员称为“氏人”。氏上有区别身份高低的世袭称号“姓”。最初,“姓”是氏人对氏上的尊称。后来,为了加强对豪族的控制,国王掌握了赐予或剥夺氏上们“姓”的权力。

国王授予各氏“姓”的种类有“臣”、“连”、“君”、“别”、“公”、“宜”、“造”、“首”、“史”、“村主”、“稻置”等。其中,拥有“臣”、“连”姓的豪族地位最高。最有实力的氏上通常被授予“大臣”、“大连”称号,辅佐国王掌管朝政,地位和职务是世袭的;地方的豪族则给予“国造”等称号,负责地方事务,以姓“臣”、“君”、“公”、“连”、“直”为主;“县主”是低于“国造”一级的地方官;在朝廷担任警备、祭祀等职位的被称作“伴造”,大多姓“首”、“造”、“连”。

图为6世纪的埴轮武士。埴轮是日本古坟时代统治者权力、威严的象征,用于装饰古坟顶部。

支撑氏姓制度的经济基础是部民制,也就是日本的奴隶制。

部民制产生于4世纪,是大和国社会生产关系的集中反映。部民没有人身自由,是王室和豪族们的私民,来源主要是中国或朝鲜的移民、被征服者、战俘和罪犯等。按照所从事的行业,部民被划分为不同的部。比如,王室的私民叫田部民,在王室直辖地“屯仓”上从事农业生产。从事手工业养殖业、狩猎者叫品部民。豪族的私民叫部曲(民部),在豪族私有领地“田庄”上劳作。部民们有自己的家庭,但经济不独立,名字也被冠以主人名、职业名或地名。

为了追求财富,大和王室不断侵占地方豪族的领地、扩大自己的屯仓,引起了地方贵族的不满甚至是反抗。在社会下层,因为不堪忍受部民制的奴役,部民逃亡的现象也日趋严重,社会经济陷入凋敝。沉重的政治、经济和社会问题,迫使大和朝廷走向改革之路。

画外旁白

公元420年,宋武帝册封朝鲜半岛的百济王为镇东大将军。倭第二代王珍对此极为不满,因为爵位在其倭王之上。公元438年,派使节到中国朝贡,要求任命自己为“使持节、都督倭·百济·新罗·任那·秦韩·慕韩六国诸军事、安东大将军、倭国王”。宋文帝对珍的要求未允,只同意他继承前王的称号——“安东将军、倭国王”。

——《宋书·蛮夷传·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