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专念:身心整合的力量-挑战二元论

专念:身心整合的力量-挑战二元论

【摘要】:不过,认为身心分离的二元论一直在心理学界占据主导地位。许多历史学家认为,身心二元论可以追溯到笛卡尔,他认为心灵是非物质的,而身体是物质的,只有身体遵从机械定律。像华生和斯金纳这样的行为心理学家于20世纪初对身心二元论提出了挑战。在20世纪50年代之前,心理学家一直在身心二元论和行为主义之间抉择。二元论还是占了上风。在新兴的神经科学中,身心二元论改头换面,以有关心理和头脑之间差别的命题重新浮现。

专念的好处之五

伍迪·艾伦

《报仇》(Getting Even

——————————

身心能分开吗?如果能的话,你要哪个呢?

在我们很小的时候,大人就告诉我们身心是分开的,而且身体更重要。棍子和石头能打断你的骨头,但是话语却伤不了你的身体。如果身体出了什么毛病,我们会去看医生,但是在碰到心理问题时,最多只是找朋友倾诉一下。认为身心分离的观念根深蒂固。这可能是我们所具有的最顽固的心理定势,也可能是最危险的不成熟的认知承诺。(www.chuimin.cn)

但是,人类并不总是认为身心是分离的。在一些历史时期或特定文化中,人们就认为身心是一个整体。查尔斯·谢林顿爵士(Sir Charles Sherrington)在谈论亚里士多德对于灵魂的看法时指出,“从‘灵魂留下的印象’这一说法中我们可以看出,亚里士多德觉得身心是一种存在……其论述的字里行间到处都流露出认为身心是一个整体的假设。”在南部非洲的卡拉哈里沙漠里生活着一个肯族(!Kung)部落,他们对于生理和心理疾病的治疗方法是一样的。无论是碰到外敌,或是有人得病咳嗽,还是母亲乳汁分泌不足,他们都会用彻夜跳舞的方式来解决问题。他们治疗的是整个人,而非某种疾病或身体的某个部分。

正如我们在第2章有关熵的讨论中看到的那样,许多科学家都认为,我们不能简单地把宇宙看做是一台大机器,不能将其视为纯物质的现实。英国天文学家、物理学家亚瑟·爱丁顿(Arthur Eddington)写道:“在物质的宇宙里存在着未知的大陆,那是我们意识的家乡。”不过,认为身心分离的二元论一直在心理学界占据主导地位。在19世纪末之前,心理学一直被视为哲学的分支,所以心理学家对于心灵的看法源于哲学。许多历史学家认为,身心二元论可以追溯到笛卡尔,他认为心灵是非物质的,而身体是物质的,只有身体遵从机械定律。虽然很多年后有人对此提出了质疑,但这一观点主导了心理学界很长时间,而且依然影响着大多数人对自己的看法。

华生和斯金纳这样的行为心理学家于20世纪初对身心二元论提出了挑战。他们认为,我们可以通过观察可被观测的变量,如早先发生的事件和行为的后果来理解行为。早期的行为主义理论认为,行为只有环境和情境原因,而没有心理原因。这一学派在描述人们生活的时候可以不涉及心理活动,在他们看来,只有可见的刺激和可见的反应。他们认为心灵是空洞的概念,是一种附带现象。

每个人,尤其是病人、老人和孩子,在得到身体上的照顾的同时,也非常需要心理上的关怀。身体和心灵是密不可分的。

在20世纪50年代之前,心理学家一直在身心二元论和行为主义之间抉择。二元论还是占了上风。就算是那些行为主义学者,至少他们在生活中还是默认身心是有区别的。而今天,大多数心理学研究聚焦于认知。虽然认知一词的含义等同于心理活动,但是这一领域的研究者还是以观察行为的方式来检验认知和认知过程。在新兴的神经科学中,身心二元论改头换面,以有关心理和头脑之间差别的命题重新浮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