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专念而增加的控制力还能帮助我们改变背景。即便是那些最难以改变的情境也未必无法改变,我们需要做的就是专念地对其进行重新审视。阿尔卡特兹的养鸟人被判无期徒刑,而且无望获得减刑。阿尔卡特兹的养鸟人没有虚度40多年的牢狱生活,他意识到,只有心灵空虚的人才会觉得生活无聊,就像一个人有多自由部分取决于他的内心有多宽广一样,无聊和自由都不是无法改变的事实。阿尔卡特兹的养鸟人至少将地狱变成了生趣盎然的惩戒所。......
2024-01-20
我们总是喜欢用一个词来概括别人的全部,比如说别人是天才、侏儒、同性恋或巨人。这些标签会让我们戴上有色眼镜,影响我们对别人的判断以及我们对他人做出的反应。
我是在耶鲁大学心理学系进行临床实习的时候第一次意识到这个问题的。当人们进入诊所的时候,给自己贴上了“病人”的标签。与此同时,我也将他们视为病人。当他们谈论自己的行为或情感问题时,我也倾向于认为这些行为或情绪是不正常的,认为这些问题与他们身上的“病人”标签是一致的。走出诊所后,我又回到了自己的生活中。我发现同事或朋友的身上也会出现相同的行为(如犹豫不决)或情绪(内疚或恐惧),但我并不觉得他们有什么问题,或是觉得在特定的情境中,他们的反应无可厚非。
为了验证标签的作用,我和耶鲁大学心理学家罗伯特·艾贝尔森(Robert Abelson)设计了一项实验。我们给精神治疗师播放一段录像,一个相貌平平的男子正参加面试,他和面试官面对面坐着,讨论有关工作的问题。我们对一半治疗师说,这名男子是求职者,而对另一半说,他是个病人。治疗师也被分为两类,一类接受了各种传统的心理治疗训练,而另一类则被要求尽量避免随便给别人贴标签。
我们发现,在被告知录像中的男子是求职者时,两组治疗师都认为他是正常的。在被告知这名男子是病人时,后一组治疗师依然认为他是正常的。但是,第一组中的许多治疗师认为他有严重的心理问题。
由于我们在成长过程中接触到的人一般和自己比较相似,所以我们倾向于认为人与人具有很多共同点。但是,如果我们碰到某人在某一方面与自己截然不同,那么就会放弃上述假设,并努力寻找对方在其他方面与自己的不同之处。但这些主观辨识出来的差异往往与可被观察到的差异没有逻辑关系,比如,我们会因为一个脑瘫病人的奇怪体态而主观认为其智力存在问题。这种认识会夸大“另类”和“正常人”之间的差异。我们可以在《格列佛游记》(Gulliver’s Travels)中看到这一过程,格列佛看到一些“奇怪的家伙”。
他们的外形非常奇特,个头很小,身体比例不协调,所以我趴在灌木丛后面仔细观察他们。一些小个子冲着我的方向走过来,所以我能好好打量他们。他们的头上和胸口覆盖着浓密的毛发,一些是卷的,一些是直的。他们长着山羊胡,背上沿着脊柱长着一长条毛发,而且腿和脚的正面也长满了毛。不过,他们身体的其余部分没有毛发,所以我能看见他们浅棕色的皮肤。这些小人没长尾巴,屁股上也光光的,但肛门周围长了毛。我想,这样的话,他们坐在地上的时候就不会被虫子叮咬了。他们还会躺下,并经常直立行走。(www.chuimin.cn)
平日里,在观察与自己相似的人的时候,我们往往会遗漏很多细节,比如别人脸上的痣或牙齿的缝隙等。但是在面对与自己差异较大的人时,我们会特别在意这些小细节或不寻常之处。由于我们平时一般会忽视这些细节,所以,一旦注意到那些“异类”身上的这些特征,我们就会认为这些特征十分不寻常。
在观察与自己相似的人的时候,我们往往会遗漏很多细节,但是在面对与自己差异较大的人时,我们会特别在意这些小细节或不寻常之处。
在哈佛大学进行的另一项研究中,3组学生观看了一段录像。第一组学生被告知录像里的男子是百万富翁、同性恋、心理疾病患者、离异者或癌症患者。第二组学生不知道此人的身份,但却被要求仔细思考这段录像的内容。而第三组学生就像看电视一样观看这段录像,我们没有对他们提出任何要求。结果,前两组对此人的认识更深入。在接受测试的时候,他们能够正确说出更多有关此人的特征。实际上,我们后来还给被试观看了一些人的照片,其中就包括录像中的这名男士,只不过他戴上了眼镜,粘上了胡子,结果前两组学生还是能够认出他。无论是给此人贴上异类标签,或是要求被试认真思考,都能让他们变得更加专念。第三组学生没有辨认出乔装改扮后的这名男子。
虽然前两组更容易辨认出这名男子,但他们也更容易认为他是异类,认为他的特征非同寻常。他们觉得此人与自己认识的大多数人都不同。第三组学生则觉得这个男人很正常,很普通。这项研究说明,给别人贴上异类的标签会让我们变得更专念(注意到别人身上的细节特征),但同时也说明大多数人平时是多么的潜念。我们在注意到别人细节特征的时候却倾向于将其视为不同寻常的特点。如果我们用这些细心收集来的证据来进一步证明自己带有偏差的思维定势,那么偏见将被进一步巩固。
有关专念:积极心理学的力量的文章
因为专念而增加的控制力还能帮助我们改变背景。即便是那些最难以改变的情境也未必无法改变,我们需要做的就是专念地对其进行重新审视。阿尔卡特兹的养鸟人被判无期徒刑,而且无望获得减刑。阿尔卡特兹的养鸟人没有虚度40多年的牢狱生活,他意识到,只有心灵空虚的人才会觉得生活无聊,就像一个人有多自由部分取决于他的内心有多宽广一样,无聊和自由都不是无法改变的事实。阿尔卡特兹的养鸟人至少将地狱变成了生趣盎然的惩戒所。......
2024-01-20
14位患者同样接受催眠以消除疣,但他们被要求消除身体一侧的疣。首先,我们要打破对于医疗专家的盲信,重新夺回治疗疾病的主动权。西蒙顿相信,这种情绪反应引发的生理反应会抑制身体的自然防御机制,进而让身体更容易产生癌细胞。当人们自己寻求解决之道的时候,“主动型安慰剂”的魔力就会显现。在某种程度上,我们应该“服用”安慰剂,而不用吃药。大多数人至少现在还需要服用真的安慰剂来哄骗身体,激活自愈力量。......
2024-01-20
为潜念付出的四大代价3位老妇坐在公园的长凳上。显然他把这一程序和临睡前的清洗程序搞混了,而他潜念地完成了自己更为熟悉的那个程序。可是,没有人听到水花溅起的声音,而只有重重的撞击声,因为游泳池里并没有水。当然,潜念造成的后果并不总像盲目切肉块这么小,或断送性命那么大,很多影响的严重性介于两者之间,这些影响包括狭隘的自我形象、无心的冷酷、控制力的丧失和未发挥的潜能。......
2024-01-20
假如现在是凌晨两点,你家的门铃突然响起。开门后你发现一个有钱人站在面前。此人显然有能力兑现自己的诺言。而且在这个时间,那里也不可能开门营业。你的视线突然扫过一块尺寸完全一致的木板,这是一块还没有制作完毕的门板。这时候你才意识到,自己完全可以在前一天晚上将自家的门板卸下来换取10000美元奖金。“门”这个概念遮住了你的双眼,让你对唾手可得的这块符合规格的木板视而不见。这是“潜念”的一大特征。......
2024-01-20
为潜念所控制的人墨守成规,而具有专念意识的人却能够打破成规,创造出新的类别。在所谓“争吵”事件刚刚发生的时候,我们可以对其进行不同的解释。不过,“争吵”的印象一旦形成,我们就不会重新审视这一事件的属性,即便我们时不时地要调用这些记忆来判断一些情况。在专念地创造新类别时,我们会注意情境的细节和背景。具有专念意识的人会对新信息持开放的态度,他们用心倾听并观察,努力发现任何细微的变化。......
2024-01-20
但如果我们对某种技能过于精通,以至于可以像专家一样(潜念地)完成该任务,那么在面对相同的质疑时,我们却说不出各个具体步骤,进而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为了搞清楚其他行为是否也能“潜念”地进行,我和同事进行了一项有关即兴演说的实验。无论你从事什么职业,重复几乎都能导致“潜念”状态。熟悉的韵律会麻痹我们,让我们进入潜念状态。[3]孩子们很喜欢这种“潜念”的文字陷阱。......
2024-01-20
一个高效能的人懂得在什么时候对哪些事情给予必要的关注。高效的总裁还需要专念地对待自己的工作。对每个人来说,最重要的任务是选择对哪些事情抱有专念态度。一些患有重病的人十分痛苦,医生或法官有时要面对是否继续延长其生命的重大决策。这时,决策的根本依据又再次浮出水面,那就是个人秉持的价值观。洞悉各种选项能增强我们对局面的控制力,进而会促使我们变得更加专念。......
2024-01-20
藏传佛教将这种思维习惯称为“执著于分别之妄心”。我们用许多套不同的类别对各种现象进行感知和整理。而当我们墨守成规,教条而僵化地使用以前创造的类别时,如阴柔和阳刚、年老和年轻、成功和失败,“潜念”就控制了我们的头脑。一旦我们将较大的类别分割成若干较小的类别,这一过程就不会停止。而被“潜念”所困的人会认为某些动物一直在宫苑之中,基督教永远是善的,某些人永远不会受到惩罚,或者门永远是门。......
2024-01-2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