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潜念所控制的人墨守成规,而具有专念意识的人却能够打破成规,创造出新的类别。在所谓“争吵”事件刚刚发生的时候,我们可以对其进行不同的解释。不过,“争吵”的印象一旦形成,我们就不会重新审视这一事件的属性,即便我们时不时地要调用这些记忆来判断一些情况。在专念地创造新类别时,我们会注意情境的细节和背景。具有专念意识的人会对新信息持开放的态度,他们用心倾听并观察,努力发现任何细微的变化。......
2024-01-20
古人告诫我们要未雨绸缪。为了发现问题的早期征兆,我们需要特别注意那些与往常略有不同的小状况。我们在第1章讲述了一个有关备忘录的研究。我们将写着“立刻送回本文件”的备忘录发往各个办公室。但大多数收件人并没有察觉这份备忘录很荒唐,因为这份文件长得和他们平日见到的备忘录太像了,以至于许多人连脑子都不动一下就把文件送回来了。由此可见,一些并不引人注意的细微变化可能会引发很大的问题。但是在专念意识状态的掌控下,人们会注意到这些细小变化,并在它们酿成大祸之前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无论是核电站仪表读数的细微偏离,还是被西奥多·莱维特称为“过时阴影”(shadow of obsolescence)的前兆,对具有专念意识的人来说,早期的细微变化既是预警信号,又是进行改良的大好机会。
我们在工作中会碰到许多阻碍生产力的障碍。但是具有专念意识的管理者或员工会将其转化为前进的动力。因为他们将其视为整个工作流程的一部分,而不是将其看做是让我们偏离既定轨道的灾难。假如一项工作平时需要4个人才能完成,但有一人今天缺勤了,或者有一件常用生产设备要一周时间才能修好,如果员工潜念地对待这些问题,那么他们别无选择,只能停工。而具有专念意识的员工就会抛弃思维定势,积极思考如何在现有条件下完成工作。如果我们对不确定性具有一定的容忍度,而且不受既定工作流程的制约,那么一些意料之外的小状况就不会成为灾难性的大问题,而是会成为现时情况的一个组成部分。(www.chuimin.cn)
潜念的人会把小事故看成是大灾难,因此而变得一筹莫展。而专念的人会积极思考如何在已经变化了的条件下达成目标。
有关专念:积极心理学的力量的文章
为潜念所控制的人墨守成规,而具有专念意识的人却能够打破成规,创造出新的类别。在所谓“争吵”事件刚刚发生的时候,我们可以对其进行不同的解释。不过,“争吵”的印象一旦形成,我们就不会重新审视这一事件的属性,即便我们时不时地要调用这些记忆来判断一些情况。在专念地创造新类别时,我们会注意情境的细节和背景。具有专念意识的人会对新信息持开放的态度,他们用心倾听并观察,努力发现任何细微的变化。......
2024-01-20
但如果我们对某种技能过于精通,以至于可以像专家一样(潜念地)完成该任务,那么在面对相同的质疑时,我们却说不出各个具体步骤,进而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为了搞清楚其他行为是否也能“潜念”地进行,我和同事进行了一项有关即兴演说的实验。无论你从事什么职业,重复几乎都能导致“潜念”状态。熟悉的韵律会麻痹我们,让我们进入潜念状态。[3]孩子们很喜欢这种“潜念”的文字陷阱。......
2024-01-20
假如现在是凌晨两点,你家的门铃突然响起。开门后你发现一个有钱人站在面前。此人显然有能力兑现自己的诺言。而且在这个时间,那里也不可能开门营业。你的视线突然扫过一块尺寸完全一致的木板,这是一块还没有制作完毕的门板。这时候你才意识到,自己完全可以在前一天晚上将自家的门板卸下来换取10000美元奖金。“门”这个概念遮住了你的双眼,让你对唾手可得的这块符合规格的木板视而不见。这是“潜念”的一大特征。......
2024-01-20
因为专念而增加的控制力还能帮助我们改变背景。即便是那些最难以改变的情境也未必无法改变,我们需要做的就是专念地对其进行重新审视。阿尔卡特兹的养鸟人被判无期徒刑,而且无望获得减刑。阿尔卡特兹的养鸟人没有虚度40多年的牢狱生活,他意识到,只有心灵空虚的人才会觉得生活无聊,就像一个人有多自由部分取决于他的内心有多宽广一样,无聊和自由都不是无法改变的事实。阿尔卡特兹的养鸟人至少将地狱变成了生趣盎然的惩戒所。......
2024-01-20
14位患者同样接受催眠以消除疣,但他们被要求消除身体一侧的疣。首先,我们要打破对于医疗专家的盲信,重新夺回治疗疾病的主动权。西蒙顿相信,这种情绪反应引发的生理反应会抑制身体的自然防御机制,进而让身体更容易产生癌细胞。当人们自己寻求解决之道的时候,“主动型安慰剂”的魔力就会显现。在某种程度上,我们应该“服用”安慰剂,而不用吃药。大多数人至少现在还需要服用真的安慰剂来哄骗身体,激活自愈力量。......
2024-01-20
我们不鼓励控制组的老人自己做决定,而是让护理人员全权接管他们的生活。朱迪思·罗丁在养老院开讲座,积极参与并提出大多数问题的依然是实验组老人。在实验组的47位老人中,只有7位老人在这段时间里过世,而在控制组的44位老人中,有13人过世,死亡率分别是15%和30%。所以,控制组老人并不是因为更容易患某种疾病而死亡率较高的。实验给老人生活带来的变化似乎的确延长了他们的寿命。......
2024-01-20
这也是因为我们忽视身心之间联系而造成的恶果。虽然人们普遍认为情绪体验离不开认知,但是一些像威廉·詹姆斯的心理学家却将情绪视为纯粹的生理状态。对于刺激的生理反应和对于刺激的思考是同时发生的。由于没有意识到不同背景下的某种刺激会变成不同的刺激,我们就成为了各种心理定势的受害者,盲目地将某种刺激和特定情感联系在一起。......
2024-01-20
对背景的理解决定了我们会做出何种行为反应。有一个著名的童话故事能够很好地说明背景的强大力量,这个故事的主角就是丑小鸭。在一个新的背景中,丑小鸭觉得自己很漂亮,并为此而感到骄傲。希金斯教授深知背景的重要作用,于是他努力改变伊莉莎的口音、吐字、衣着和习惯。就好像被试进入实验背景,让自己的判断受到锚的影响,随后又自己走出实验背景对重量进行判断。......
2024-01-2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