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积极心理学:智力与健康逆生长

积极心理学:智力与健康逆生长

【摘要】:但对宇宙的基本粒子和基本能量单位来说,这一衰老过程并不适用。大多数人认为,随着时间的流逝,我们的智力和身心健康水平先是不断提高,然后便江河日下,我们就不得不努力适应衰老过程带来的各种后果。我们的头脑并不是越到老年就会变得越差,成年后的大脑也可以长出新的神经元。研究人员发现,动物的头脑会因为驯养环境的不同而发生改变,在复杂环境中成长的动物脑内的树突结构更多。

人们总认为自己一旦步入晚年,身体就会一天天衰老,认为谁也逃不过岁月的无情侵蚀。这种预言会自我实现,进而变得难以改变。正如我们在第2章所看到的那样,主流文化认为时间是线性的。虽然许多现代哲学家摒弃了这种观点,并提出了许多不同的时间观,但线性时间观依旧限制着我们对于人类发展的看法。大多数人都觉得,成人一旦经过了巅峰时期就要开始走下坡路,身心就会不断地衰老。但对宇宙的基本粒子和基本能量单位来说,这一衰老过程并不适用。虽然我们能够在宏观层面看到各种组织从有序渐渐变成无序,可以将其视为衰退,至少在封闭的系统中是这样,但是构成人体、树木或枕头的原子并没有发生变化。不过,行为科学和社会科学却依然沉迷于线性时间观和熵的概念。

人生是由一小段一小段被目标引导的轨迹构成的,这些轨迹是相对独立的。过去的行为对整个人生造成的影响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大。

大多数人认为,随着时间的流逝,我们的智力和身心健康水平先是不断提高,然后便江河日下,我们就不得不努力适应衰老过程带来的各种后果。虽然一些文化将智慧的积累融入变老的过程中,但我们常常认为智慧的增长独立于变老的过程,或将其视为用来应对衰老过程的举措。

不过在一些学者看来,从出生到死去,人生是由一小段一小段被目标引导的轨迹构成的,这些轨迹是相对独立的。这些学者认为过去的行为对整个人生造成的影响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大。在任何一段独立的轨迹中,我们都可以塑造身心,让其变得更为强大。

在人生的每一个小阶段中,包括老年阶段,我们都可以塑造身心,使自我变得更强大。

我们很少用发展这个词来描绘老年人的身心变化,这一点非常有趣。虽然我们现在强调人生各个阶段的发展,但一般还是会把个人的晚年视为衰老阶段。相似地,虽然一天是24小时,但我们平日所说的一天通常会刨去夜晚。衰老描述的是变老过程的阴暗面。为了改善晚年生活,我们必须与这些消极成见作战。

当我们死抱着成见不放的时候,发展的终点看似是固定的。我们就像被抛出的物体一样,沿着既定的完美曲线走完人生。但是,在我们敞开心扉之后就会发现,其他的选项还有许多,人生的终点也未必像我们原先设想的那样。专念地审视发展的各个阶段有助于我们自由地设计发展之路。

富兰克林·罗斯福刚当选总统时,前去拜访大法官奥利弗·温德尔·霍姆斯(Oliver Wendell Holmes),他问霍姆斯为什么一大把年纪了还要学希腊语。“为了锻炼我的头脑,年轻人。”大法官说道。

虽然大众对神经学知之甚少,但有一点却引起了大家的广泛关注,那就是头脑中的神经元会在我们达到一定年龄后不断减少。30岁以上的人只要忘记了什么事情,似乎都倾向于将其归咎于神经元的减少。但这一科学“事实”也未必是绝对的。费尔南多·诺特博姆(Fernando Nottebohm)研究了金丝雀脑中的神经元再生现象。由于只有雄性金丝雀会唱歌,所以他和同事斯蒂文·戈德伯格(Steven Goldberg)将睾酮注入雌性金丝雀体内。结果雌鸟也开始唱歌了。诺特博姆认为,当雌鸟体内也有睾酮的时候,学习唱歌会让它们的脑生产新的神经元。他们向雌鸟体内分别注入睾酮和没有效果的安慰剂,还向雌鸟体内注入放射性示踪剂,这种物质能够跟踪负责细胞分裂的DNA。然后每过30天便重复一次这些步骤。他们惊讶地发现,即便是那些被注入了安慰剂,且不会唱歌的雌鸟也和被注射睾酮的雌鸟一样,脑内的神经元数量显著增加。实际上,他们发现,鸟类的头脑中每年都会发生上述神经元再生现象,睾酮和学习唱歌与此无关。

我们的头脑并不是越到老年就会变得越差,成年后的大脑也可以长出新的神经元。复杂多样的环境能让我们的大脑皮层更厚。(www.chuimin.cn)

其他动物研究也显示,成年个体的头脑有可能形成新的神经元。研究人员发现,动物的头脑会因为驯养环境的不同而发生改变,在复杂环境中成长的动物脑内的树突结构更多。更令人兴奋的发现是,成年时期环境复杂程度的变化会改变大脑皮层的厚度。脑科学化学解剖学知识比我们原来想象的更容易被改变。虽然变老会让机体功能衰退,但一些心理机能却能够让机体组织重新生长。

我们给晚年生活设定的大多数限制其实根本就没有科学依据,我们对于变老的印象是由成百上千微小的、不成熟的认知承诺构成的,而这些印象会对我们的晚年生活产生很大影响。在讨论如何改变这些成见之前,让我们先看两个历史上的好榜样。

传记作家利顿·斯特雷奇(Lytton Strachey)这样描述年近70的维多利亚女王:

明年将是她执政的第50个年头。6月,盛大的庆典仪式如期举行。维多利亚在各界名流和各国王公贵族的簇拥下,乘着马车向威斯敏斯特教堂进发。街道两旁的伦敦市民热情欢呼,向女王致敬……维多利亚女王被誉为子民的母亲,代表着大英帝国的荣耀,她也用自己的热忱来回报民众的爱戴。她知道,也能感受到,英格兰和这片土地上的人民就是属于她的。她的内心充满了欢悦、感激和自豪,她也感受到了肩上的重担。此时的她可谓是百感交集,心中五味杂陈。最终,可能有些零散,且略带沉重的幸福感涌上了她的心头,但她真真切切地感到了幸福。

上面这段文字描述的感受不只是大英帝国的统治者才能体会得到。儿孙的来访也能让老人唤起相似的感受。

在威廉·詹姆斯写给垂危老父的信中,我们也能看到这种对老者的尊敬,这和大多数人秉持的观点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亲爱的父亲,我之所以写下这些话是想告诉您,这些天来,我的内心充满了对您的深情和关于您的美好回忆。在过去的那些美妙岁月里,您一直是我生活的焦点。我从小就受到您思想的深刻影响,虽然我们的观点不尽相同,但它们必有相容之处。您的恩情儿子今生就算是竭尽全力可能也无法报答。您无须担心自己的思想失传,它们一定会被继承发扬……

至于我们,虽然少了您的保护,但我们会互相关爱,照顾好彼此。我们会和爱丽丝一起将这把火炬传给子孙,就像您把火炬传递给我们一样。当重逢的日子到来时,我祈祷上帝能让我们像您一样成熟。

我们不知道为什么有些人如此专念,我们也不知道对老者的崇敬是否源于专念或对于变老的积极看法。但我们能够确定的是,这些榜样可以帮助我们更加积极地面对岁月的流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