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专念的特征:多重视角

专念的特征:多重视角

【摘要】:人们可以从不同的视角将同一个人、同一种想法和行为看成不同的对象。当然,专念并不意味着我们能够精确预测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及其结果。无论是对日常小事还是对影响深远的大事件皆是如此。“很少,”男的说,“一周顶多3次。”“永不停歇,”女的说,“一周至少3次。”专念让我保持清醒的头脑。在第9章,我们将会看到灵活的视角对康复和成瘾行为治疗起到的巨大作用。

我们需要接纳的不仅是新信息,而且还有不同的视角,这对专念来说也是很重要的。社会心理学家很早就注意到局中人和局外人的视角往往是不同的。比如,当我们自己犯错的时候,常常会把错误归咎于环境,“地铁故障总是让我迟到”;而当别人犯错时,我们常常将错误归咎于个人,“他总是拖拖拉拉的”。

一旦了解了其他的视角,我们就会意识到,对于某一个事物的看法有许多,就像观察者有许多一样。这种认识能够解放我们的思想。比如,有人说你很粗鲁,但你觉得自己只是开诚布公而已。如果对于这个问题的看法只有一种,那么你们两个之中必然有一个是错误的。但是,在了解到人们的观点十分不同之后,你就可以把注意力聚焦在自己说的话是否能达到预期效果上。如果一味坚持自己的观点,那么我们就会忽视自己行为对他人的影响;如果我们太在意别人对自己的看法,那么就会小看自己,而且人们往往严于律人,宽以待己。我们稍微留意就会发现,任何一种姿态、言语或动作都至少有两种不同的解释,比如,随性可以被视为冲动,始终如一可以被视为死板,心肠软可以被视为懦弱,充满感情可以被视为情绪过激。

在评判他人行为的时候,我们的判断标准是自己会不会这么做,或自己能否做到。因此,当别人赞扬你的时候,很可能是因为他们自己做不到,而不是因为你的行为真的非常了不起。

当然,所有的事物并非只有两种截然相反的解释。正如我们已经提到的那样,观点的数量可能和观察者的数量一样多。人们可以从不同的视角将同一个人、同一种想法和行为看成不同的对象。同样是一头公牛,在农场主的眼里,它是牛排;在印度教徒的眼里,它是圣物;而在分子生物学家眼里,它是一堆基因和蛋白质的集合。当然,专念并不意味着我们能够精确预测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及其结果。但我们至少可以告诫自己,对同一事物,人们的观点有很多,且差距很大。无论是对日常小事还是对影响深远的大事件皆是如此。同样是切尔诺贝利核事故,有的人看到的是为人类福祉而牺牲的英雄,有的人看到的却是因为玩忽职守而酿成的惨祸。

家庭生活中,相似的例子比比皆是。“我定期探望母亲,每周都去,就像钟表一样准时。我已经坚持几年了。”一个离开母亲生活的孩子说。但他的母亲却不这么看:“我永远都不知道他什么时候会来。这几年来,他有时星期一来,有时候要到星期五才来。我根本就吃不准。”

而在伍迪·艾伦指导的影片《安妮·霍尔》(Annie Hall)中,心理治疗师分别询问一对夫妻多久过一次性生活。“很少,”男的说,“一周顶多3次。”“永不停歇,”女的说,“一周至少3次。”

没人会努力将各种令人不快的品格集于一身。如果你在用负面的词汇描述一个人的时候,请想想你会用这个词来描述自己吗。(www.chuimin.cn)

在观察他人行为的时候,我们的判断标准是自己会不会这么做,或自己能否做到。假设我在三分线外投篮,并且投中了,别人可能会觉得我是在冒险。这意味着,观察者所感知到的我的投篮能力超过了他对自己投篮能力的估计。实际上我并没有冒险,如果观察者对于投三分球和我一样自信,他也会做出相同的举动。我之所以远投是因为我相信自己能够把球投进。但是,由于观察者对自己的投篮能力没信心,而且也不知道我有多自信,所以他将我视为冒险者。当然,我很享受别人的赞许,但是我很清楚别人为什么会认为我很棒。专念让我保持清醒的头脑。

为了让思维变得更加灵活,我们应该意识到,别人之所以做一些让我们感到厌恶的事情,可能有自己的理由,即便他们的理由我们无法接受。很少有人会故意让自己变得吝啬、冷淡、挑剔、死板、处心积虑、马马虎虎、鲁莽或大惊小怪。没人会努力将各种令人不快的品格集于一身。各位不妨想一想,这些词能否用到我们自己身上呢?假如你在大减价的时候给朋友买了一件礼物,你是觉得自己吝啬还是节俭呢?如果你在春天的某个周五早上把孩子从学校带出来玩,你是觉得自己不负责任还是觉得自己很随性呢?几乎每一种行为都能从消极或积极的方面进行解读。

如果看待事物的角度足够丰富,那么我们会明白,我们想要改掉的坏毛病其实也是一种积极行为。我们是在两个积极的选项中选择其一。

尝试不同视角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首先,我们在做出反应时选择会更多。秉持单一视角的人只能自动做出反应,没有其他选择。此外,意识到别人和我们并没有原来想象的那样不同,会让我们更容易与他人感同身受,进而扩大我们所做反应的选择范围。这样,我们就没有必要和别人争得鱼死网破了。

其次,当我们多视角观察自己行为的时候,一些积习就不会那么难改了。我以前在进行临床心理治疗时发现,许多前来就诊的病人不但下了很大决心要改掉一些毛病(所以他们才来接受心理治疗),而且他们多多少少已经能够做到自己希望养成的行为。这让我感到非常奇怪。到底是什么让他们止步不前呢?后来我才明白,他们想要改掉的坏毛病(容易冲动)如果换一种视角看其实并不坏(随性),而且他们很喜欢这一特点。所以,改变行为也许并不是改掉什么坏毛病,而是在两个积极的选项中(如深思熟虑和随性)做一个选择。

我和学生罗琳·汤普森(Loralyn Thompson)对如下假设进行了检验:一些人之所以很难改掉一些行为,是因为这些行为从其他角度来看是他们很在乎的品质。我们让被访者看一些消极的特质,并询问他们这里面有没有他们曾经想要改掉的特质,如果有的话是哪一个,是否成功了。这些特质包括死板、冷淡、轻信他人等。稍后,我们让被访者对一些特质进行评价,如始终如一、严肃、信任他人等,这些特质恰好与他们先前看到的那些消极特质对应,但它们是比较积极的描述。我们的假设得到了证实。如果一个人看重一种特质,但这种特质的消极版本恰恰是此人最想改掉的坏毛病,那么他的努力常常以失败而告终。了解品格的双重性有利于我们控制自己,并改变自己的行为(假如我们依旧觉得这种品格不好)。在第9章,我们将会看到灵活的视角对康复和成瘾行为治疗起到的巨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