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如果我们对某种技能过于精通,以至于可以像专家一样(潜念地)完成该任务,那么在面对相同的质疑时,我们却说不出各个具体步骤,进而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为了搞清楚其他行为是否也能“潜念”地进行,我和同事进行了一项有关即兴演说的实验。无论你从事什么职业,重复几乎都能导致“潜念”状态。熟悉的韵律会麻痹我们,让我们进入潜念状态。[3]孩子们很喜欢这种“潜念”的文字陷阱。......
2024-01-20
狭隘的自我形象会让个人和企业变得非常脆弱,会让人身处危险之中。比如,一位将自己狭隘地定义为家庭主妇的妇女,不管做什么都不忘记自己的主妇身份。在与人见面时,她介绍自己为某某的太太。她觉得自己是在打理丈夫的房子,为丈夫买他喜欢的衬衫,为他做可口的饭菜。虽然这位女士可能对自己扮演的角色感到非常满意,但她的丈夫万一把她给休了那又该怎么办呢?在游戏规则改变之后,她还能胜任新的角色吗?任何一个家庭主妇其实还要扮演许多其他角色,她还是女儿、姐妹、朋友、花匠或业余画家,等等。如果她专念地意识到这些角色,那么即便丈夫有一天离开了她,她也不会不知所措。如果这位女士平日里积极扮演其他各种角色,那么即使她丈夫发生了变故,她的生活依然能够较好地继续下去。
狭隘的自我形象同样会让公司付出沉重的代价。管理层制定的目标市场可能过于狭窄,他们可能会自己挖坑把公司给陷进去。1975年,营销大师西奥多·莱维特(Theodore Levitt)在《哈佛商业评论》(Harvard Business Review)上发表了一篇名为《营销短视症》(Marketing Myopia)的文章,文中写道:
铁路建设并没有因为客流和物流的减少而减缓。铁路里程不断增加。铁路公司今天之所以身陷困境并不是因为其他行业(公路、航空运输或通信业)抢走了生意,而是因为铁路公司管理层自己没有动脑子想办法满足顾客的需求。他们将市场拱手相让,因为他们将自己定义为铁路公司,而不是运输公司。
在将自己与他人进行比较时,人们往往比较的是结果而不是过程,所以可能会错误地产生艳羡他人,轻视自己的情绪。
我们将在后面各章看到与时俱进的多面的自我形象或公司形象。对于结果的过分关注也会让我们的自我形象变得狭隘。我们之所以会艳羡其他人的财产、成就或优势常常是因为我们进行了错误的比较。我们只看到别人努力的结果,而不是获得这些结果的过程。比如,在你和一位教授谈话的时候,他说了一个你听不懂的词,你可能会觉得有些不自在,觉得自己的知识不够渊博。但是,如果在这位教授和你交谈的时候,他的桌子上放着一本摊开的字典,那么你可能会得出这样的结论,这位教授是因为花时间查字典、看书,或查阅其他资料才知道这个词语的。这些你也做得到。关注过程以及那些帮助我们获得专业技能的步骤能够防止我们轻视自己。(www.chuimin.cn)
许多无法超越的极限其实只是我们自己创造的假象。你设定的目标越高,给自己的身份标签越积极成功,你取得的成就也会越大。
基于过去经验的自我形象也会束缚我们的手脚。不管如何努力,一些人每天也只能吃三顿饭,或跑步超不过2公里,或总是要在周末工作,或没办法存下钱来,他们或许会认为这些就是生活中无法改变的部分。除非改变自己的思维定势,这些人也许永远都跳不出自己设下的陷阱。正如我们在上一章看到的那样,许多无法超越的极限其实只是我们自己创造的假象。在一项简单的实验中,我和两个同事让一组被试对日常生活中的一些问题(比如,在没有取暖设备的地方保持温暖,或在没有启瓶器的情况下打开瓶盖)尽可能多地给出不同的解决方法。在这一组被试黔驴技穷之后,我们记录下每个问题的解决方案数量,然后要求另一组被试在此基础上再想出5个解决方案。结果所有被试都能轻松完成了这一任务。
即便是那些自信满满的人也可能潜念地受到特定身份标签的不利影响。在结婚之前,安很会理财。结婚后,她的丈夫接管了经济大权。而在不幸离婚后,安发现自己不再会理财了。简是一位自信的律师,她生小孩以后全脱产在家照顾孩子。当她想重回工作岗位时,她的自信却已经消失殆尽。
这些例子代表了一种现象,我们将其称为自我诱导型依赖(self induced dependence)。我和我的学生设计了一系列旨在观察这种现象如何发生的实验。我们决定在机场进行实验,因为我们认为经常旅行的人比较独立和自信。如果自我诱导型依赖也发生在他们身上,那么其他人就更难幸免了。在实验的第一个阶段,我们让被试解答一些容易的算术题。在第二个阶段,我们让被试扮演两种不同的角色,其中一种角色会让他们质疑自己的能力。一些人扮演“老板”,另一些则扮演“助理”,他们需要完成一些和自己新身份相符的任务。而在第三个阶段,所有被试继续解答一些算术题目,这些题目的难度和第一个阶段的相当。而那些刚刚扮演完“助理”的人解出的题目数量却只有原来的一半。虽然在实验开始时,两组被试的能力相当,但我们给他们贴上的身份标签还是影响了他们后来的表现。
有关专念:积极心理学的力量的文章
但如果我们对某种技能过于精通,以至于可以像专家一样(潜念地)完成该任务,那么在面对相同的质疑时,我们却说不出各个具体步骤,进而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为了搞清楚其他行为是否也能“潜念”地进行,我和同事进行了一项有关即兴演说的实验。无论你从事什么职业,重复几乎都能导致“潜念”状态。熟悉的韵律会麻痹我们,让我们进入潜念状态。[3]孩子们很喜欢这种“潜念”的文字陷阱。......
2024-01-20
威廉·詹姆斯认为,所有人的潜能都只发挥了很小一部分。只有身处积极的压力之中,或特定情况下,如受到爱的眷顾,听到上帝的召唤,或在战场上英勇杀敌,我们才会发现自己是多么富有创造力,发现体内沉睡的能量是多么大。我们已经看到,潜念能够削弱我们的自我形象,让我们的视野和思维变得狭隘,而它同样能够埋没我们的潜能。他们的平均年龄是79岁。这一现象可能还有其他成因。......
2024-01-20
为潜念所控制的人墨守成规,而具有专念意识的人却能够打破成规,创造出新的类别。在所谓“争吵”事件刚刚发生的时候,我们可以对其进行不同的解释。不过,“争吵”的印象一旦形成,我们就不会重新审视这一事件的属性,即便我们时不时地要调用这些记忆来判断一些情况。在专念地创造新类别时,我们会注意情境的细节和背景。具有专念意识的人会对新信息持开放的态度,他们用心倾听并观察,努力发现任何细微的变化。......
2024-01-20
当我们的心智位于某种背景中时,我们的身体也必然位于这种背景中。背景对于身体的影响力非常大,就连一些基本需求也会受到影响。人们很早就知道背景对于痛觉的作用。相反,当我们注意疼痛的时候,身体似乎也更难忍受疼痛。虽然士兵的受伤程度更严重,但只有32%的人要求使用镇痛剂,而平民的这一比例高达83%。背景也会影响动物的生理状态。情绪背景,即我们对于身边事件的解释是导致严重疾病的一连串因素中的第一个环节。......
2024-01-20
为了证实细分对于消除偏见的作用,理查德·巴什纳、班查诺维兹和我在当地小学进行了实验。实验组的孩子通过寻找不同的答案学习如何动用专念意识进行细分,而控制组的孩子却没有受过这方面的锻炼。在第三阶段的训练中,孩子们要对一些事件进行解释。实验组的孩子学会了不带偏见地进行区分。......
2024-01-20
因为专念而增加的控制力还能帮助我们改变背景。即便是那些最难以改变的情境也未必无法改变,我们需要做的就是专念地对其进行重新审视。阿尔卡特兹的养鸟人被判无期徒刑,而且无望获得减刑。阿尔卡特兹的养鸟人没有虚度40多年的牢狱生活,他意识到,只有心灵空虚的人才会觉得生活无聊,就像一个人有多自由部分取决于他的内心有多宽广一样,无聊和自由都不是无法改变的事实。阿尔卡特兹的养鸟人至少将地狱变成了生趣盎然的惩戒所。......
2024-01-20
万一残疾成为了人们生活中躲避不开的一部分,那么这些心理定势就会变得难以撼动。对那些因为事故而不幸残疾的人来说,他们会成为自己心理定势的受害者。“异类”这个概念必须依托另一个概念才能存在,那就是“正常人”,两者相对,互不相融。而对“正常”的定义又离不开主观判断。“异类”无非是那些无法被归为“正常人”的个人,而“异类”一词本身没有任何含义。......
2024-01-20
假如现在是凌晨两点,你家的门铃突然响起。开门后你发现一个有钱人站在面前。此人显然有能力兑现自己的诺言。而且在这个时间,那里也不可能开门营业。你的视线突然扫过一块尺寸完全一致的木板,这是一块还没有制作完毕的门板。这时候你才意识到,自己完全可以在前一天晚上将自家的门板卸下来换取10000美元奖金。“门”这个概念遮住了你的双眼,让你对唾手可得的这块符合规格的木板视而不见。这是“潜念”的一大特征。......
2024-01-2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