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韦勒克的透视主义:新批评之内涵

韦勒克的透视主义:新批评之内涵

【摘要】:透视主义是韦勒克在《文学理论》一书中提出的文学史研究方法。针对用一种不变的价值来评判文学作品的绝对主义和以作家意图为批评标准的相对主义,韦勒克提出“透视主义”的概念。因而,韦勒克反对按照简单的时代进行文学划分,提出文学的结构是动态的、发展的观点。韦勒克的透视主义以其特有的历史发展观避免了因深入文学个体而忽视整体的缺点,为新批评的文本实践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导。

透视主义(perspectivism)是韦勒克在《文学理论》一书中提出的文学史研究方法。韦勒克反对只关注本时代评价标准的文学批评,认为“文学的各种价值产生于历代批评的积累过程之中。”【1】针对用一种不变的价值来评判文学作品的绝对主义和以作家意图为批评标准的相对主义,韦勒克提出“透视主义”的概念。这一研究方法强调文学史的研究不是过往历史事件的堆积,而应当将文学历史的发展过程与某种价值或标准联系起来。

可以说,透视主义是针对文学批评中的绝对主义和相对主义进行的折中,取文学的价值与历史维度之间的张力所形成的一种文学研究整体性观。韦勒克在《文学理论》中指出,“我们要研究某一艺术作品,就必须能够指出该作品在它自己那个时代的和以后历代的价值。一件艺术品既是‘永恒的’(即永久保有某种特质),又是‘历史的’(即经过有迹可循的发展过程)。”【2】换言之,透视主义就是指在历史和永恒之间,“把诗或是其他类型的文学看作一个整体,这个整体在不同时代都在发展着、变化着,可以互相比较,而且充满着各种可能性。”【3】

这种透视主义的整体观反映在韦勒克借鉴波兰哲学家英伽登(R. Ingarden)的美学分析体系【4】,对文学客体进行的分层研究。在韦勒克看来,文学作品是一个“交织着多层意义和关系的复杂艺术整体”【5】,如果从各个可能的方位来打量文学作品这一客体,“从各种不同的、可以被界定和批评的观点认识客体”,可以洞察到“结构性地呈现于诗中的审美价值的性质及其关系。”【6】因而,韦勒克将英伽登的文学分析体系扩展为声音层面、意义单元、意象和隐喻、象征系统、形式与技巧、文学类型、文学作品的评价、文学史等等不同层面,提倡对文学作品的结构、符号和价值进行多层次、多维度的整合和研究,来认识文学作品的整体结构。

另一方面,透视主义的文学史观还反映在韦勒克“从各种不同的、可以被界定和批评的观点认识客体”的提法上。因为文学作品是“经验的客体”,在历史的维度中,文学作品以动态的、比较的方式存在着,因而需要确立文学批评的标准,在特定文学价值的指导下探寻这一“经验的客体”的全部意义。因而,韦勒克反对按照简单的时代进行文学划分,提出文学的结构是动态的、发展的观点。另外,韦勒克还认为,文学研究不仅仅要探索单个文学作品内在结构的艺术特征,而且“必须把文学视作一个包含着作品的完整体系,这个完整体系随着新作品的加入不断改变着它的各种关系,作为一个变化的完整体系,它在不断增长着。”【7】这种文学的进化观念,将文学史、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结合起来,摒弃了绝对主义和相对主义的狭隘,提出了一种新的文学批评的标准问题,即强调用新的综合方法来认识和评价文学作品。韦勒克的透视主义以其特有的历史发展观避免了因深入文学个体而忽视整体的缺点,为新批评的文本实践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导。

注释

【1】雷内·韦勒克、奥斯汀·沃伦:《文学理论》,刘象愚等译,第37页。

【2】同上,第37页。(www.chuimin.cn)

【3】同上,第37页。

【4】英伽登的文学层面分为四层,分别是声音的层面、意义单元的组合层面、小说家的“世界”、人物、背景层面,和“形而上性质”的层面。参见雷内·韦勒克、奥斯汀·沃伦:《文学理论》,刘象愚等译,第168—169页。

【5】雷内·韦勒克、奥斯汀·沃伦:《文学理论》,刘象愚等译,第23页。

【6】同上,第299页。

【7】同上,第30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