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新批评:意象与语象的区别

新批评:意象与语象的区别

【摘要】:因而,意象和语象的区分在于意象指意识层面的形象,而语象指语言制成的形象。韦勒克在《文学理论》中对潜沉的、基本的和扩张的三种意象给出的描述就属于语象。如果说意象更多的指诉诸感官的方式与审美方式的统一,那么语象往往需要和其他语言因素相互限定、修饰。维姆萨特认为“语象既是语言的符号,同时也具有隐喻和象征的维度。”语象可以变成象征,同时,语象又可以与隐喻连接到一起,成为隐喻性语象和象征性语象。

英文中的image一词有多种理解。从心理学意义上说,意象表示“有关过去的感受或知觉上的经验在心中的重现或回忆,而这种重现和回忆未必一定是视觉上的。”【1】也就是说,意象可以与多种感官,包括与人的行动相联系,例如,味觉意象、动觉意象、色彩意象、听觉意象、移情意象等。

瑞恰慈称意象为“感觉的残留”【2】,针对的也是意象的感觉性特征。瑞恰慈认为“人们总是过分重视意象的感觉性。使意象具有功用性的,不是它作为一个意象的生动性,而是它作为一个心理事件与感觉奇特结合的特征。”【3】实际上,意象在以它命名的文学时期,即意象主义时期,已经脱离了单纯的感觉重现。虽然诗歌中视觉的想象,即诗歌的“如画性”被认为是诗歌的基础,意象派期望意象能够表现出理性与感觉的联合。庞德称“意象不是一种图像式的重现,而是‘一种在瞬间呈现的理智与感情的复杂经验’,是‘各种根本不同的观念的联合’。”【4】例如,诗句“那横亘在我们眼前的无限永恒的沙漠”所表现的不仅是一种存在,也暗示了某种内在的隐喻。

从语言本身讲,意象可以是意识层面的,也可以是语言层面的。如果说意象派强调意象作为感受的复现,那么新批评派则更强调语言的表述力,当对意象的使用和阐释更多的是从语言层面进行,强调其语言构成性时,此意象就不再是具象的词,而是具词的象【5】,即语象。

因而,意象和语象的区分在于意象指意识层面的形象,而语象指语言制成的形象。韦勒克在《文学理论》中对潜沉的、基本的和扩张的三种意象给出的描述就属于语象。这三种语象的共同特点是“具有特别的文学性(即反对图像式的视觉化)、内在性(即隐喻式的思维)、比喻各方浑然一体的融合(即具有旺盛的结合繁殖能力)。”【6】这三种语象分别在古典诗歌、玄学派诗歌和莎士比亚、培根、布朗和伯克的诗歌中有着显著特征。潜沉意象潜伏在视觉之下,诉诸于感官以具体的意象,但不做明确的投射和清楚的呈现,如“人必须忍受他们的死亡,正如他们的出生一样;成熟就是一切”中的“成熟”就是一个潜沉的语象,在自然界循环的必然性和人的生命循环的必然性之间类比。基本意象往往把一些没有明显感情联想的、散文式的、抽象的、或是实用的东西作为隐喻的表达工具,如多恩《别离辞:节哀》中关于圆规的意象。而扩张意象带有强烈的感情和独创性,隐喻的双方相互限定、修饰,给想象以广阔的空间,带有哲学宗教的意味,如将“日光”作为语象来表示美好的事物。

意象和语象都暗示着一种间接的表述方式,用其他形象的说法来比拟人与事,产生与科学截然不同的表达。如果说意象更多的指诉诸感官的方式与审美方式的统一,那么语象往往需要和其他语言因素相互限定、修饰。在诗歌中,诗人创造的语象往往与隐喻密不可分。维姆萨特认为“语象既是语言的符号,同时也具有隐喻和象征的维度。”【7】韦莱克与奥斯汀·沃伦则把语象与隐喻、象征、神话一起列为同一范畴的诗歌要素。语象可以变成象征,同时,语象又可以与隐喻连接到一起,成为隐喻性语象和象征性语象。

总之,语象是具象的语言,能够激发读者意识中相应感觉经验的语言的形象。它“不存在于直接的感觉中,它的功能不在于与感觉印象在生动性上竞争,而在于通过戏剧性地表现事物或人物来激发我们的想象。”【8】因而,新批评派也称这种语言中的形象为“人造的形象”(artificial image)或者是“文字构成的图像”(verbal icon)。

注释

【1】雷内·韦勒克、奥斯汀·沃伦:《文学理论》,刘象愚等译,第211页。(www.chuimin.cn)

【2】赵毅衡:《重访新批评》,第115页。

【3】雷内·韦勒克、奥斯汀·沃伦:《文学理论》,刘象愚等译,第212页。

【4】同上,第212页。

【5】赵毅衡:《重访新批评》,第117页。

【6】雷内·韦勒克、奥斯汀·沃伦:《文学理论》,刘象愚等译,第232页。

【7】Edward H. Davidson. Review. The Journal of English and Germanic Philosophy, Vol. 54, No. 2(April, 1955), p. 271.

【8】赵毅衡:《重访新批评》,第11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