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新批评的主题语象解析

新批评的主题语象解析

【摘要】:新批评派对主题语象的分析最能够代表新批评细读式研究方法。我们以布鲁克斯对弥尔顿《幽思的人》与《快乐的人》的阐释来分析什么是主题语象,以及光与影的主题语象在诗歌中所起的作用。像弥尔顿诗歌中光与影的语象一样,如果某一主题语象在文学作品中反复出现,不断积累力量,就会转化为诗歌中的主要象征。

在新批评的理论中,当“同一语象在同一作品中再三重复(例如艾略特的《荒原》中水的语象),或在一个诗人先后的作品中再三重复(例如叶芝笔下的拜占庭),渐渐积累其象征意义的分量,最后使我们明白它必有所指,这个渐渐积累并且展开的过程不是任意的,而是指向作品的主题,新批评派称之为‘主题语象’(thematic image)。”【1】简单地说,主题语象指在文学作品中反复出现,蕴含着某种意义,在作品中起着主导作用,表现作品主题的语象。

新批评派对主题语象的分析最能够代表新批评细读式研究方法。我们以布鲁克斯对弥尔顿《幽思的人》与《快乐的人》的阐释来分析什么是主题语象,以及光与影的主题语象在诗歌中所起的作用。

布鲁克斯着重于分析弥尔顿在诗歌中创立的多种对立因素,如快乐与忧郁、黎明和夜晚、世俗与宗教等等。在基于一昼夜的时间顺序里,诗歌展开光与影的象征表现。在《快乐的人》里,白天的影像是吹着口哨的耕者、用午餐的农夫、欢歌笑语的人们,闪烁的阳光与平凡世界紧密相连;即便是夜晚,佳人的明眸也是“脉脉含情”,“明亮的火炬”中进行着“激动人心的庆典”。这些柔和的暗光展现出一个真实的世界,却又同时保持着审美的距离。相反,在《幽思的人》中,白昼的眼睛是“刺眼的”,与“砍柴的撞击声”联系在一起;“幽思的人”躲避着“白昼令人炫目的眼睛”,走进房里,把月光关在门外,“熠然生辉的炉中的余火”还是“把一层阴影给全屋罩上”。【2】

让我的灯火,直到夜半,

还在孤独的高楼里燃点,

或有时熊星虽已倾落……【3】

这里,冷冰冰的夜光与前文柔和的暗光相对应,产生了一种平衡。紧接着,诗歌将“心灵的眼睛”比作“沉静的智慧之光”,将诗歌前面光与影的象征都具体化,将沉思的生活与最高尚的生活联系起来,尘世生活转向宗教生活:

……那画着故事的门窗,

会放进宗教的幽暗辉光

“理智之光被带到最幽暗之地,不过同时又为心灵的眼睛准备了光明的景象”:

于是我在极乐中溶解,(www.chuimin.cn)

在我眼前会出现天国。【4】

光和影的语象相反相成,贯穿全诗,将所有的对立因素结合起来,予以了适当的安排,把它们融为一体,其蕴含的意义也影响到整个诗歌的意义和格调,与诗人的思想形成统一。不仅如此,光与影的语象后来在弥尔顿的《失乐园》中再次出现,用以代表天际的星光和智慧的光亮,成为弥尔顿诗歌中的一大象征。

像弥尔顿诗歌中光与影的语象一样,如果某一主题语象在文学作品中反复出现,不断积累力量,就会转化为诗歌中的主要象征。对此,肯尼思·伯克指出,诗歌中反复出现的主题语象指向的不是诗人的面容、生平和性情,而是指向诗人如何组织诗篇,安排各个冲突或是对立因素。【5】“对语象的讨论不可能不涉及象征。诗人的语象依据其象征关系的相互作用来进行组织。看待一个语象是如何转化为象征,不是孤立地进行研究,而是将其放置到整个文本当中,看它们的相互作用。”【6】因而,在某种程度上,对主题语象的研究也是对诗歌主题与象征的研究。

注释

【1】赵毅衡:《重访新批评》,第132页。

【2】克林斯·布鲁克斯:《精致的瓮:诗歌结构研究》,郭乙瑶等译,第62页。

【3】同上,第62页。

【4】同上,第64页。

【5】Norman Friedman. "Imagery: From Sensation to Symbol", The Journal of Aesthetics and Art Criticism, Vol. 12, No. 1, Special Issue on Symbolism and Creative Imagination (Sep., 1953), p. 34.

【6】Ibid., p. 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