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新批评:细读法的应用与效果

新批评:细读法的应用与效果

【摘要】:具体而言,细读法立足于从文本中挖掘不易发觉的细微意义以加深理解。细读法在阅读晦涩的现代诗上尤其有用。因而,瑞恰慈和燕卜荪的语义分析法在细读法中得到了充分的施展。新批评对诗歌的细读做出了许多精彩的篇章论述,布鲁克斯和沃伦以海明威的《杀人者》为例,说明细读法同样适用于小说的分析。布鲁克斯和沃伦合著的《理解诗歌》和《理解小说》通常被认为是细读法最好的教科书。

新批评最具特色的批评方法细读法源于瑞恰慈20年代在剑桥大学任教时所做的一次教学实验。瑞恰慈将一些诗篇隐去署名发给学生,要求这些文学专业的学生在不了解作者及相关背景的情况下对诗篇做出评论。结果这些评论结果出乎意料,一些名家之作被贬低,而不见经传的作品被予以盛赞。这些评论不仅在风格上失去一致性,而且辨别水准混乱。因而,瑞恰慈倡导一种新的可以提高分辨能力和文学理解能力的批评方法,即排除那些先入之见的外在干扰,如作者信息、时代背景、宗教信仰、道德伦理等等文本以外的认识的影响,反复细读文本,对文本进行语义和结构分析以取其要义。

具体而言,细读法立足于从文本中挖掘不易发觉的细微意义以加深理解。布鲁克斯认为,“诗歌是传达诗人想要传达的‘东西’的唯一媒介”【1】,因而文学评论应当把诗歌当作一个客体来认识,深入到诗歌本身,探究更深的层面,比如诗歌中语气的转换、反讽陈述、暗示,象征,以及隐喻等等手法。对此,布鲁克斯以《叶芝的根深花茂之树》为例进行分析,指出诗歌研究不应只做分节的陈述,将“几个令人愉快的繁花孤立开来。我们必须观察树干和树根,最重要的是观察它们内部的有机联系”【2】。在布鲁克斯的细读分析下,叶芝的象征体系大胆而丰富:鸡蛋、婴儿、草人,鸟儿,不同意象相互关联,隐喻不断延伸,构成巧妙的戏剧情景,将出生、成长和老朽的主题贯穿起来,来反映“人类能够体现真理,但不能认识真理”【3】的处境。

细读法在阅读晦涩的现代诗上尤其有用。在布鲁克斯看来,“诗人是不断探索语言潜能的人”,他们在诗歌中“重新塑造语言”【4】。因为词汇的含混意味,一首好的诗歌所传达的意义往往丰富而复杂。好的诗人可以巧妙地将词汇进行组合,放置到某种语境中,从而产生新的意义和引申。因而,瑞恰慈和燕卜荪的语义分析法在细读法中得到了充分的施展。细读法能够发掘出诗歌中被压缩的意义,解析出抽象的意象与诗人有意为之的复义等,并进而呈现出诗歌中浓缩的思想与感情。可以说,诗歌中的语义、语气、语法、意象、比喻、象征、音步、格律、态度以及情绪等,都是细读法进行分析的目标,通过辨认诗歌中含混、张力、自否和反讽等特性,揭示作品的内在结构和含义。

新批评对诗歌的细读做出了许多精彩的篇章论述,布鲁克斯和沃伦以海明威的《杀人者》为例,说明细读法同样适用于小说的分析。海明威的这部小说几乎没有什么故事情节。布鲁克斯和沃伦运用细读法,从事件之间的联系和人物的不同态度入手,将小说结构剖析得淋漓尽致,将“作品讲的是什么”这一问题步步引申,转到“作品讲的是谁”,最后到达真正的主题——发现邪恶。在细读法的分析下,小说的场景、角度、主线与支线呈现出丝丝入扣的关联,也更突出地表现出作品的主题。

细读法是西方文学研究内容的重大革新,这种不再依附历史、作者传记和文学传统的研究方法给文学批评提供了新的标准。布鲁克斯和沃伦合著的《理解诗歌》和《理解小说》通常被认为是细读法最好的教科书。

注释(www.chuimin.cn)

【1】克林斯·布鲁克斯:《精致的瓮:诗歌结构研究》,郭乙姚等译,第72页。

【2】克林斯·布鲁克斯:《叶芝的根深花茂之树》,见赵毅衡编:《“新批评”文集》,第444—445页。

【3】克林斯·布鲁克斯:《叶芝的根深花茂之树》,见赵毅衡编:《“新批评”文集》,第449页。

【4】克林斯·布鲁克斯:《精致的瓮:诗歌结构研究》,郭乙姚等译,第7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