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过,燕卜荪的含混论就如它的名称一样,也有着诸多含混之处。含混论的含混之处首先是定义的含混。燕卜荪在《含混的七种类型》一书中,并没有明确界定“含混”这一词语。含混论的第二个含混之处在于对含混类型的界定。燕卜荪在界定七种类型的含混时并没有将各个类型截然分开,因为这些类型之间无法做到泾渭分明。含混论的含混之处直接导致对含混的准确理解。新批评认为含混是诗歌的本性,因为语言具有含混多义的性质。......
2024-01-19
含混【1】一词原本指写作风格上的一种瑕疵,即在本该简洁明了的地方含糊不清。在传统的文学批评中,含混是对文学表述的贬义评价。但是,燕卜荪以大量的经典作品为证,撰写了《含混的七种类型》(Seven Types of Ambiguity, 1930)一书,说明具有审美价值的含混是文学作品的必要特性,含混这一术语由此转而表示褒义。
在《含混的七种类型》一书中,燕卜荪指出“‘朦胧’[含混]一词本身可以指你自己未曾确定的意思,可以是一个词表示几种事物的意图,可以是一种这种东西或那种东西或两者同时被意指的可能性,或是一个陈述有几重含义”【2】。这一说法为新批评的文本细读提供了方向。新批评派认为文学文本是“以词语形式表现或精心组织一系列复杂的经验”【3】,是由各种成分组成的有机统一的复杂体的认识,对这一复杂性的阐释就是对文本语言的推敲。由此,含混论有力地支持了新批评的细读法,肯定了新批评对文本本体的重视。
燕卜荪在《含混的七种类型》中将含混分为了七大类型:
(1)参照系的含混(ambiguity of reference):“当细节同时以几种方式产生效果,比如与几种相似点比较,几种不同处对仗”【4】,即指一个细节同时在几个方面发挥效力,亦即在好几个参照系里产生作用。如在《李尔王》中This is nothing, fool.中nothing一词在不同语境中产生不同指向和多种意味。【5】
(2)所指含混(ambiguity of referent):“两种或两种以上的选择意义融为一种意义”【6】,即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意义合二为一的时候,词义或句法上的含混。这种含混往往与词义的多样性和语法的疏漏有关。
(3)意味含混(ambiguity of sense):“必须要具备这样的条件:即同时出现两种表面上完全无联系的意义……当叙述的领域不止一个时的那种一般化形式”【7】,即指所说的内容有效地指好几种不同的话题、好几种话语体系、好几种判断模式或情感模式。属于此类含混的有双关语、暗喻和讽喻等等。
(4)意图含混(ambiguity of intent):“各种选择意义结合在一起,表明作者的一种复杂的思想状态”【8】,即指某一表述中的两个或更多的意义之间发生龌龊,但其合力却昭示了作者的矛盾心态。这类含混主要试图表现作者创作意图的混乱。
(5)过渡式含混(ambiguity of transition):“一种侥幸的混乱。作者在写作过程中才发现自己要表达的思想,或者在写作过程中不怀有该种思想”【9】,即指作者在写作过程中发现了新的想法,或者说作者没有把这种想法封闭起来时产生的含混。此种含混反映了作者写作中对某种比喻有了新的认识变化,使得所使用的比喻在写作中可以用来比喻文本中的另一种事物,使之产生了寓意的过渡。
(6)矛盾式含混(ambiguity of contradiction):“所表述的东西是矛盾的,或互不相干的,读者必须自己解释这些东西”【10】,即指陈述语同义反复,是文本自身形成矛盾,迫使读者用含混来解释含混。
(7)意义含混(ambiguity of meaning):“一种完全的矛盾,表明了作者思想中的分歧”【11】,即指一个词的两种意义,一个含混语的两种价值,正是上下文所规定的恰好相反的意思。此类含混在很大程度上也要取决于具体的文本语境。
可以说,燕卜荪对于含混类型的划分证实了语言的多义性和复杂性是诗歌主要表现手段的事实,同时,因为新批评的含混论强调对上下文或者语境的依赖,以及不同内涵之间以及内涵与外延之间的微妙差别,由此也为艾伦·退特的张力论提供了有力的论证。一般来说,新批评派认为,诗歌的语言特性有赖于含混的使用,语言的含混使得读者对作品产生多种美学体验,而批评家的任务就是阐释含混。
注释(www.chuimin.cn)
【1】另有学者译为“朦胧”,见威廉·燕卜荪:《朦胧的七种类型》,周邦宪等译,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1996年版,第1页。
【2】威廉·燕卜荪:《朦胧的七种类型》,周邦宪等译,第7页。
【3】殷企平:《含混》,见赵一凡等编:《西方文论关键词》,第157页。
【4】威廉·燕卜荪:《朦胧的七种类型·目录》,第1页。
【5】此处总结的七种含混的类型除引用燕卜荪的原话外,还参见殷企平:《含混》,见赵一凡等编:《西方文论关键词》,第158—163页;赵毅衡:《重访新批评》,第141—144页。以下不再一一注明。
【6】威廉·燕卜荪:《朦胧的七种类型·目录》,周邦宪等译,第1页。
【7】同上,第1页。
【8】同上,第2页。
【9】同上,第2页。
【10】威廉·燕卜荪:《朦胧的七种类型·目录》,第2页。
【11】同上,第2页。
有关什么是新批评的文章
不过,燕卜荪的含混论就如它的名称一样,也有着诸多含混之处。含混论的含混之处首先是定义的含混。燕卜荪在《含混的七种类型》一书中,并没有明确界定“含混”这一词语。含混论的第二个含混之处在于对含混类型的界定。燕卜荪在界定七种类型的含混时并没有将各个类型截然分开,因为这些类型之间无法做到泾渭分明。含混论的含混之处直接导致对含混的准确理解。新批评认为含混是诗歌的本性,因为语言具有含混多义的性质。......
2024-01-19
构架—肌质论是兰瑟姆于1941年在《纯属思考推理的文学批评》一文中提出的,它是新批评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兰瑟姆的构架—肌质说究其根本是一种二元论。因此,构架与肌质的关系是对立的。兰瑟姆对构架和肌质的思考有一个重心转移的过程。诗歌中不仅要设置思想结构,还要提供丰富的肌质,考虑构架—肌质间关系的合理化问题。这种认识使得他的构架—肌质论在前后的理论发展中得到了一定的平衡。......
2024-01-19
张力论是由艾伦·退特率先提出的,是新批评用来进行文本意义结构分析的一个概念。张力的概念代表了退特为首的新批评文学观点。在艾伦·退特之后,张力论在涉及诗歌整体构造的要求上有了进一步的发展。而布鲁克斯在1947年的《释义误说》中更进一步明确了张力在诗歌整体构造中的作用。这一提法扩展了张力论的内涵,从诗歌的创作过程和结构特征层面,将张力概念延伸完善成为一种诗歌批评的理论。......
2024-01-19
针对感受论者对语言象征意义和感情意义的分类和描述,维姆萨特和比尔兹利认为,瑞恰慈对语言的象征意义和情感意义的分类割裂了诗歌寓情于物的特性。威廉·K·维姆萨特、门罗·C·比尔兹利:《感受谬误》,见史亮编:《新批评》,第58页。......
2024-01-19
兰瑟姆在《新批评》一书中,针对瑞恰慈为代表的心理学式批评进行了细致的讨论。在对诗歌体验的问题上,以瑞恰慈为代表的心理学式批评家认为,诗是由感情和神经的冲动而发,诗歌体验的真正价值在于它是一种刺激。兰瑟姆否定了这一观点,认为这种心理式的批评割裂了诗歌与客观认识的联系。兰瑟姆指出,诗歌是一种真实的认知活动,而非生物反应的冲动。......
2024-01-19
而这两类环境又可作为相对独立的子系统存在,并具有各自不同的构成要素。在新学习系统的运行中,物理环境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优质教育对设施环境的要求却要更高一些。由此认为,教室的造型设计需要尽可能地满足孩子“探索”的需求。从一定意义上说,内在的心理环境对学生学习的影响更大。因此,在新学习系统的管理中,特别重视积极心理环境的建设。......
2023-08-08
[23]在这种情况下,或许有人会认为社会儒学和温和的至善论之间或许存在着更恰当的逻辑联系。不过在此之前,我们可以先从反面证明社会儒学是否可以支持温和的至善论。笔者以为,强制与非强制是区分极端和温和至善论的关键。就此而言,其温和至善论只是半吊子的一厢情愿的“温和”。温和至善论是一种国家哲学,涉及的是国家的职能,其处理和针对的必然是涉及他人的。......
2023-11-16
在中国,当代美学研究一直包含在哲学、文学、艺术学等学科领域。名称的差异反映出艺术美学的学科地位与研究对象不甚清晰、统一。在这方面,刘纲纪也有一个认识上的转变过程,从最初怀疑艺术美学的独立性,最终转到了积极肯定和支持艺术美学的研究与发展。文学艺术理论界对艺术美学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的不甚明朗,导致哲学理论界的刘纲纪怀疑艺术美学的独立性,显得十分自然而现实。这实际上认可了艺术美学存在的可能性。......
2023-08-22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