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含混论:新批评的重要支持

含混论:新批评的重要支持

【摘要】:在传统的文学批评中,含混是对文学表述的贬义评价。但是,燕卜荪以大量的经典作品为证,撰写了《含混的七种类型》一书,说明具有审美价值的含混是文学作品的必要特性,含混这一术语由此转而表示褒义。由此,含混论有力地支持了新批评的细读法,肯定了新批评对文本本体的重视。这种含混往往与词义的多样性和语法的疏漏有关。属于此类含混的有双关语、暗喻和讽喻等等。殷企平:《含混》,见赵一凡等编:《西方文论关键词》,第157页。

含混【1】一词原本指写作风格上的一种瑕疵,即在本该简洁明了的地方含糊不清。在传统的文学批评中,含混是对文学表述的贬义评价。但是,燕卜荪以大量的经典作品为证,撰写了《含混的七种类型》(Seven Types of Ambiguity, 1930)一书,说明具有审美价值的含混是文学作品的必要特性,含混这一术语由此转而表示褒义。

在《含混的七种类型》一书中,燕卜荪指出“‘朦胧’[含混]一词本身可以指你自己未曾确定的意思,可以是一个词表示几种事物的意图,可以是一种这种东西或那种东西或两者同时被意指的可能性,或是一个陈述有几重含义”【2】。这一说法为新批评的文本细读提供了方向。新批评派认为文学文本是“以词语形式表现或精心组织一系列复杂的经验”【3】,是由各种成分组成的有机统一的复杂体的认识,对这一复杂性的阐释就是对文本语言的推敲。由此,含混论有力地支持了新批评的细读法,肯定了新批评对文本本体的重视。

燕卜荪在《含混的七种类型》中将含混分为了七大类型:

(1)参照系的含混(ambiguity of reference):“当细节同时以几种方式产生效果,比如与几种相似点比较,几种不同处对仗”【4】,即指一个细节同时在几个方面发挥效力,亦即在好几个参照系里产生作用。如在《李尔王》中This is nothing, fool.中nothing一词在不同语境中产生不同指向和多种意味。【5】

(2)所指含混(ambiguity of referent):“两种或两种以上的选择意义融为一种意义”【6】,即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意义合二为一的时候,词义或句法上的含混。这种含混往往与词义的多样性和语法的疏漏有关。

(3)意味含混(ambiguity of sense):“必须要具备这样的条件:即同时出现两种表面上完全无联系的意义……当叙述的领域不止一个时的那种一般化形式”【7】,即指所说的内容有效地指好几种不同的话题、好几种话语体系、好几种判断模式或情感模式。属于此类含混的有双关语、暗喻和讽喻等等。

(4)意图含混(ambiguity of intent):“各种选择意义结合在一起,表明作者的一种复杂的思想状态”【8】,即指某一表述中的两个或更多的意义之间发生龌龊,但其合力却昭示了作者的矛盾心态。这类含混主要试图表现作者创作意图的混乱。

(5)过渡式含混(ambiguity of transition):“一种侥幸的混乱。作者在写作过程中才发现自己要表达的思想,或者在写作过程中不怀有该种思想”【9】,即指作者在写作过程中发现了新的想法,或者说作者没有把这种想法封闭起来时产生的含混。此种含混反映了作者写作中对某种比喻有了新的认识变化,使得所使用的比喻在写作中可以用来比喻文本中的另一种事物,使之产生了寓意的过渡。

(6)矛盾式含混(ambiguity of contradiction):“所表述的东西是矛盾的,或互不相干的,读者必须自己解释这些东西”【10】,即指陈述语同义反复,是文本自身形成矛盾,迫使读者用含混来解释含混。

(7)意义含混(ambiguity of meaning):“一种完全的矛盾,表明了作者思想中的分歧”【11】,即指一个词的两种意义,一个含混语的两种价值,正是上下文所规定的恰好相反的意思。此类含混在很大程度上也要取决于具体的文本语境。

可以说,燕卜荪对于含混类型的划分证实了语言的多义性和复杂性是诗歌主要表现手段的事实,同时,因为新批评的含混论强调对上下文或者语境的依赖,以及不同内涵之间以及内涵与外延之间的微妙差别,由此也为艾伦·退特的张力论提供了有力的论证。一般来说,新批评派认为,诗歌的语言特性有赖于含混的使用,语言的含混使得读者对作品产生多种美学体验,而批评家的任务就是阐释含混。

注释(www.chuimin.cn)

【1】另有学者译为“朦胧”,见威廉·燕卜荪:《朦胧的七种类型》,周邦宪等译,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1996年版,第1页。

【2】威廉·燕卜荪:《朦胧的七种类型》,周邦宪等译,第7页。

【3】殷企平:《含混》,见赵一凡等编:《西方文论关键词》,第157页。

【4】威廉·燕卜荪:《朦胧的七种类型·目录》,第1页。

【5】此处总结的七种含混的类型除引用燕卜荪的原话外,还参见殷企平:《含混》,见赵一凡等编:《西方文论关键词》,第158—163页;赵毅衡:《重访新批评》,第141—144页。以下不再一一注明。

【6】威廉·燕卜荪:《朦胧的七种类型·目录》,周邦宪等译,第1页。

【7】同上,第1页。

【8】同上,第2页。

【9】同上,第2页。

【10】威廉·燕卜荪:《朦胧的七种类型·目录》,第2页。

【11】同上,第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