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兰瑟姆的感觉论:什么是新批评?

兰瑟姆的感觉论:什么是新批评?

【摘要】:兰瑟姆在《新批评》一书中,针对瑞恰慈为代表的心理学式批评进行了细致的讨论。在对诗歌体验的问题上,以瑞恰慈为代表的心理学式批评家认为,诗是由感情和神经的冲动而发,诗歌体验的真正价值在于它是一种刺激。兰瑟姆否定了这一观点,认为这种心理式的批评割裂了诗歌与客观认识的联系。兰瑟姆指出,诗歌是一种真实的认知活动,而非生物反应的冲动。

兰瑟姆在《新批评》一书中,针对瑞恰慈为代表的心理学式批评进行了细致的讨论。在对诗歌体验的问题上,以瑞恰慈为代表的心理学式批评家认为,诗是由感情和神经的冲动而发,诗歌体验的真正价值在于它是一种刺激。【1】兰瑟姆否定了这一观点,认为这种心理式的批评割裂了诗歌与客观认识的联系。

对新批评派的早期人物艾略特来说,感觉和感情往往纠缠在一起。艾略特谈到,对艺术品的欣赏包括情绪与感觉,“一件艺术作品对于欣赏者的效力是一种特殊的经验,和任何非艺术的经验根本不同,它可以由一种感情所造成,或者几种感情的结合;因作者特别的词汇、造句,或意象而产生的各种感觉,也可以加上去造成最后的效果。还有伟大的诗可以无须直接用任何感情做成,尽可以纯用感觉。”【2】这里,艾略特似乎想要表明艺术可以产生某种感情,同时也产生某种感觉。他没有区分诗歌体验中的感觉与感情,某种程度上,艾略特观点中的感情和感觉是同步的。

瑞恰慈在谈论诗歌体验时,明确地倾向于诗歌体验中的心理特质。瑞恰慈在《文学批评原理》一书中基本遵循神经学的假说,提出“所有的心理体验都通过神经组织活动反映出来。”【3】后来,他修正了这一观点,承认将思维视为神经系统活动的观点过于虚幻,但是,他依旧坚持心理学的视点,认为“对于诗歌中认识到的客体——不论是真实的还是虚幻的——最好只看成一种刺激,它先激发一组情感,继而形成一些态度。”【4】瑞恰慈的刺激论和冲动论反映出感官与认知在诗歌体验中的分立作用。

对此,兰瑟姆认为所谓诗歌体验中“纷繁相异的冲动”【5】是不可信的,因为人的神经活动带有太多的虚构成分,瑞恰慈所做的描述有相当一部分属于假设性的臆断。其次,在兰瑟姆看来,通过神经组织活动来反映人的心理体验的认识显然将问题简单化了,“因为当我们产生一种负责的心理体验时,构成‘确凿事实’(如果存在‘确凿事实’的话)的是思绪、形象、情感之类,而不是神经状态。”【6】这一认识实际上是将诗歌体验中的感受、情感和意动阶段从认知中分离了出来。兰瑟姆指出,诗歌是一种真实的认知活动,而非生物反应的冲动。“认知通过形象反映或‘表征’外部世界,形象或表征不论与情、意因素如何交织纠缠,都有可能始终贯穿于有意识的经验之中。”【7】换句话说,“诗歌是由诗人根据自己的感受力所提供的感知构成的。”【8】诗歌中“情感和态度的活动都存在于深层心理之中”【9】,情感必然依存于一定的客体中。

为了说明诗歌体验的价值,兰瑟姆将语境分为五种类型,以说明诗歌体验与诗歌语境的关系。【10】

(1)生理学语境:从诗歌中接受刺激所获取的微小神经内核,一般为虚构的,且无法进行观察。

(2)心理学语境:感官刺激之外的更大的意识情感中心,这一部分自给自足,无须通过认知活动与认知客体发生关系。

(3)生物学—心理学语境:情感中心与客观的认知活动发生关联,后者提供有关这个世界的真实情况。

(4)生物学—逻辑学语境:情感中心让位给诗歌的智性结构,诗歌的逻辑细节占据核心地位。

(5)美学语境:就诗歌本身的肌质和结构进行认知,寻求诗歌本身的有效性。

兰瑟姆的语境分类区分了诗歌体验的不同层面,旨在说明对诗歌的探讨重心不在于读者自身的反应,而在于诗歌再现的世界;诗歌对于诗歌体验的价值不在于它是一种感官的刺激,而是对其美学效果的认知。

注释(www.chuimin.cn)

【1】约翰·克娄·兰瑟姆:《新批评》,王腊宝、张哲译,第22页。

【2】同上,第102页。

【3】同上,第10页。

【4】约翰·克娄·兰瑟姆:《新批评》,王腊宝、张哲译,第10—11页。

【5】同上,第16页。

【6】同上,第9页。

【7】同上,第18—19页。

【8】同上,第147页。

【9】同上,第19页。

【10】同上,第59—6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