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4年,兰瑟姆在《诗歌:本体论札记》中提出了诗歌的本体论问题。兰瑟姆在这里并没有充分展开讨论本体论批评的主旨和内涵,而是借助推崇事物诗来表达这一观点的。需要指出的是,兰瑟姆在提出诗歌的本体论批评时,似是而非地主张要回到康德的本体论批评。如果说兰瑟姆所说的康德的本体论批评指的是康德早期对自然科学的研究,还是有一定的道理的。在某种意义上说,兰瑟姆提出的本体论诗学演化了艾略特的“非个性化”论。......
2024-01-19
兰瑟姆的“本体论”和瑞恰慈的“伪陈述”最初都是针对诗歌话语与科学话语的区分而提出的概念。在《征求本体论批评家》中,兰瑟姆指出,诗歌话语和科学话语的区分在于两者表现客观世界不同的层面和等级。“诗歌试图恢复我们通过感知与记忆粗略认识到的那个更丰富多彩、也更难驾驭的本原世界。”【1】而瑞恰慈这样表述道,“如果所指称的主体没有受到歪曲,那就是科学的语言,因为科学是自主性的,科学所指向的人类活动拥有它自身的完整性和系统化,或者说真理性;反之,另外存在着同样重要的其他无数的人类活动,对于它们的指称是歪曲了的,或者是虚构的。”【2】虽然这两种表述各有侧重,但是,兰瑟姆和瑞恰慈用不同的方式得出同样的结论,即诗歌所描绘的世界有别于真实的现实世界。兰瑟姆认为“诗歌作为一种话语的根本特征是本体性的,”【3】这个“本体性”不同于“本原世界”,是与之相联系的特性。而瑞恰慈暗示文学是一种“对虚构的想象性运用。”【4】这种表述引起的虚构,会误导人们信以为真,但其本质是一个表象的世界。
对于文学世界与现实世界的对应关系,兰瑟姆不仅将诗歌世界和现实世界拉开了距离,而且明确表明“一个词语与它的指称对象之间看不出究竟有何相似之处,”【5】从语义属性和语音属性上否认了文学陈述与所描述事物之间的对应关系。对此,瑞恰慈的表述也同样明了:“诗歌的性质在于它不应成为现实世界(根据我们对这个提法的通常理解)的一部分,也不是它的摹本,而应成为一个自成一体的世界,独立、完整、自给自足。”【6】
但是,在文学表述的具体指向,或者说对本原世界的指称问题上,兰瑟姆和瑞恰慈有着不同的重心所在。
兰瑟姆的本体论强调诗歌文本的独立自主性,即文本独立的本体论地位。在他看来,“艺术的世界是现实的世界,……其表现内容之丰富足以使我们感觉自己面对的是真实的物体,由现实物体构成的世界具有科学所没有的一种丰富质感或丰富价值存在,而艺术就是致力于记录这一世界的话语。”【7】这里兰瑟姆不仅强调了诗歌所描述的世界不同于我们存在的鲜活的世界,他同时突出强调诗歌本体性的自由特性,即那些组成这个自主世界的特有话语结构:格律、意义、声音以及格律与意义之间的相互作用和诗歌如何由异质属性相互作用以形成诗歌独特的本体个性。这些诗歌的特性构成了诗歌特有的韵味及其本体性。
对瑞恰慈来说,文学表述的指称真假并不是关键,他所关注的是由这种指称所引发的态度,即阅读情感。所以,他认为“重要的是由于指称而产生的系列态度应当有其自身应有的组织,有其自身感情的相互联系。”【8】也就是说,瑞恰慈关注的是文学指称所产生的态度如何自成一体,而不是与真实的主体相对应。因而他将诗歌定义为“非指称性伪陈述”,即诗歌的陈述所对应的“真”无须在现实中求证,而应当指向“态度的可接受性”,即这种文学陈述是否能激起读者前后一致的反应。如《鲁滨逊漂流记》中的小说虚构指向的是叙述的效果,而不一定要符合亚历山大·塞尔扣克的真实情况。【9】因而,对瑞恰慈来说,文学表述的“真”区分于那些符合外在标准的科学性表述,具有一定的“内在必然性”。这种内在必然性要足以唤起人们对于美或是其他有条理的反应,这也就是济慈所言“想象力视之为美而捕捉住的东西必定是真。”【10】同时,瑞恰慈的“真”还等同于艺术家创作作品时的真诚情感。这种真诚的情感与外界环境并不相干,目标只是单纯地期望对读者产生效果。
相对瑞恰慈的伪陈述命题中对情感反应的强调,兰瑟姆的本体论更强调文学作品的内在特性,专注于文本本身。在新批评的发展过程中,被称之为“心理学式批评”的伪陈述被摒弃,而强调诗歌内在属性相互作用的本体论最终主导了新批评的认识。
注释
【1】约翰·克娄·兰瑟姆:《新批评》,王腊宝、张哲译,第192页。
【2】艾·阿·瑞恰慈:《文学批评原理》,杨自伍译,第242页。(www.chuimin.cn)
【3】约翰·克娄·兰瑟姆:《新批评》,王腊宝、张哲译,第192页。
【4】艾·阿·瑞恰慈:《文学批评原理》,杨自伍译,第242页。
【5】约翰·克娄·兰瑟姆:《新批评》,王腊宝、张哲译,第225页。
【6】艾·阿·瑞恰慈:《文学批评原理》,杨自伍译,第64页。
【7】约翰·克娄·兰瑟姆:《新批评》,王腊宝、张哲译,第200页。
【8】艾·阿·瑞恰慈:《文学批评原理》,杨自伍译,第244页。
【9】亚历山大·塞尔扣克是苏格兰水手、海盗,是鲁滨逊的人物原型。
【10】艾·阿·瑞恰慈:《文学批评原理》,杨自伍译,第245页。
有关什么是新批评的文章
1934年,兰瑟姆在《诗歌:本体论札记》中提出了诗歌的本体论问题。兰瑟姆在这里并没有充分展开讨论本体论批评的主旨和内涵,而是借助推崇事物诗来表达这一观点的。需要指出的是,兰瑟姆在提出诗歌的本体论批评时,似是而非地主张要回到康德的本体论批评。如果说兰瑟姆所说的康德的本体论批评指的是康德早期对自然科学的研究,还是有一定的道理的。在某种意义上说,兰瑟姆提出的本体论诗学演化了艾略特的“非个性化”论。......
2024-01-19
把“批评”与“公司”相连,可能会给人造成一种错觉,即认为兰瑟姆是在讽刺批评过于泛滥。其实恰恰相反,兰瑟姆是借“批评公司”这一名字来倡导一种真正的批评的出现。这样总结似乎显得过于笼统,即指出了兰瑟姆所说的“批评”是怎么回事,但并没有说明其“批评”到底是指什么。约翰·克娄·兰瑟姆:《批评公司》,见史亮编:《新批评》,成都:四川文艺出版社,1989年版,第15页。......
2024-01-19
继艾略特之后,兰瑟姆在《诗歌:本体论札记》一文中再次论及玄学诗。他虽没有在文中对玄学诗进行明确的界定,不过从他的议论中,我们大致可以归纳出他推崇的玄学诗所具有的一些品质和特点。首先,兰瑟姆将修辞中的隐喻与玄学诗相联系。隐喻运用于诗中的结果是在其美丽、丰富的展现中产生出一种诗歌,名曰“玄学诗”。在这个意义上说,以运用曲喻为主的玄学诗较之于其他诗体,“明确性”要弱得多。最后,他提出玄学诗的真实性问题。......
2024-01-19
换句话说,兰瑟姆认为,概念诗常常通过借用事物诗的一些创作手法,如运用意象等,来阐述有关爱国、宗教、道德、社会等概念。在概念诗中,表现事物性是手段,阐述概念才是目的。概念诗牵涉的更多的是外在于文本的“理念”与新批评所提出的文学本体论批评相悖,所以,兰瑟姆排斥这类诗作。注释约翰·克娄·兰瑟姆:《诗歌:本体论札记》,蒋一平译,见赵毅衡编选:《“新批评”文集》,第54—55页。......
2024-01-19
兰瑟姆对诗歌感情问题的观点主要反映在他对心理学文学批评的论述中。兰瑟姆反对思想与情感的二元关系论,反对将诗歌体验中的情感活动与认知活动分离开来。在兰瑟姆看来,阅读所产生的感情或是冲动属于人的心理特质,它们细微多变,无从把握。诗人的情感存在于诗歌整体情境与这一情境中的各色细节当中。在兰瑟姆看来,诗歌区分于散文和科学,就在于它具有附带的情感意义。......
2024-01-19
兰瑟姆在《新批评》一书中,针对瑞恰慈为代表的心理学式批评进行了细致的讨论。在对诗歌体验的问题上,以瑞恰慈为代表的心理学式批评家认为,诗是由感情和神经的冲动而发,诗歌体验的真正价值在于它是一种刺激。兰瑟姆否定了这一观点,认为这种心理式的批评割裂了诗歌与客观认识的联系。兰瑟姆指出,诗歌是一种真实的认知活动,而非生物反应的冲动。......
2024-01-19
1936年,瑞恰慈在《修辞哲学》一书中提出了语境理论,对新批评理论和批评实践的影响极为深刻。瑞恰慈对语境的论述主要是围绕着词语的意义来进行的。在这里,瑞恰慈的理论是“以单个场合单个作品为语义研究基础的。”瑞恰慈提出的定理是具有“警察作用的定理”,即“不是肯定一些做法,而是在否定一些做法”。艾·阿·瑞恰慈:《论述的目的和语境的种类》,见赵毅衡编选:《“新批评”文集》,第296页。......
2024-01-19
兰瑟姆的本体论强调诗歌文本的独立自主性,即文本独立的本体论地位。在兰瑟姆看来,真正的艺术是不掺杂道德说教内容的,“诗和道德文章,不仅不互相契合,而且还有些互相抵触。”换句话说,兰瑟姆并不认为伦理价值是文学艺术的必要品质。对于诗歌和道德的关系,兰瑟姆的观点是,“诗歌考虑道德情境,不等于以道德观点来考虑诗”。......
2024-01-19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