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力论是由艾伦·退特率先提出的,是新批评用来进行文本意义结构分析的一个概念。张力的概念代表了退特为首的新批评文学观点。在艾伦·退特之后,张力论在涉及诗歌整体构造的要求上有了进一步的发展。而布鲁克斯在1947年的《释义误说》中更进一步明确了张力在诗歌整体构造中的作用。这一提法扩展了张力论的内涵,从诗歌的创作过程和结构特征层面,将张力概念延伸完善成为一种诗歌批评的理论。......
2024-01-19
构架—肌质论(structure and texture)是兰瑟姆于1941年在《纯属思考推理的文学批评》一文中提出的,它是新批评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所谓的构架,指诗的逻辑核心,是能用散文说明的东西,构架使文学作品成为一个统一的整体;而肌质指局部性的细节,是无法用散文转述的部分。对于一首诗来说,需要有一个逻辑的构架,也需要有它各部的肌质。【1】兰瑟姆将构架与肌质的关系比喻为一幢房屋,在功能性的房子框架上,还会有些画幔装饰使之成为一个美观又实用的整体。逻辑构架是房屋的框架,肌质是房屋的装饰细节,两者相互分立,但同时又有机地配合对方。
兰瑟姆的构架—肌质说究其根本是一种二元论。在《征求本体论批评家》一文中,兰瑟姆将诗定义为“一种松散的逻辑构架,伴有局部不甚相干的肌质”【2】,诗的逻辑构架的作用只是在作品中负载肌质材料;而肌质,即局部性的细节,与构架无关。在兰瑟姆看来,肌质是“诗人可以随意想到的任何真实的内容,它自由、不受束缚,因而无法完全进入到结构当中去。”【3】因此,构架与肌质的关系是对立的。或更确切地说,兰瑟姆认为两者的关系是互相干扰的——肌质干扰构架的逻辑清晰性,给结构造成障碍,表现在诗歌创作中就是“诗人尽量转弯抹角,使想说的话表达得更困难些,从而迫使读者花更多力气也更有效地把握世界。”【4】
兰瑟姆对构架和肌质的思考有一个重心转移的过程。最初,兰瑟姆认为,肌质比构架更为重要。因为“诗的本质、精华、诗表现世界的本质存在的能力在于肌质,而不在于构架”,“肌质是使诗歌有别于散文的东西”【5】,肌质体现了诗歌的特点,是文学本体性的体现。具体而言,兰瑟姆认为每一首诗歌的肌质都可以是独特的。肌质可以由格律的变异构成,为意义增加一种本体性的内容;当意义去适应格律时,同样会产生意义肌质。【6】如此看来,肌质可以指所有构成诗歌独特本体性的材质,如声音、格律、意义等等。各个肌质要素间的关系是不确定的、相互作用的动态关系,就比如格律和意义之间的作用:“诗人可以选择变化格律或者说把格律变得不确定,以求相对确定的意义,也可以选择改变意义或者说把意义变得不确定,以求更加确定的格律。”【7】同时,诗人还可以对诗歌在朗读的声音效果上进行肌质提升,使诗歌的肌质圆滑而不露痕迹,使它和主旨结构珠联璧合。【8】诗歌是语音和语义的结合。语义结构是一种逻辑结构,但也包含了声音肌质。
兰瑟姆对肌质的阐释反映了他的文学本体论观点,即文学的本体性是一个由异质属性相互作用的结果。但新批评理论对于文本的重视很快让兰瑟姆发现对于细节肌质的过分注重所产生的偏差。在《形式分析》(Formal Analysis)一文中,兰瑟姆借谈论布鲁克斯的《精致的瓮》指出,在新批评的普及下,“词语的内在含义得到详尽的解释,意义得到了扩展,但单个词语的含义有可能脱离了诗歌的整体;批评家从一个细节谈到另一个细节,像蜜蜂忙于在一个个花朵上采蜜一样,忽略了支撑这些花朵的灌木丛。”【9】也就是说,兰瑟姆意识到文本除了肌质以外,构架也不可忽视。诗歌中不仅要设置思想结构,还要提供丰富的肌质,考虑构架—肌质间关系的合理化问题。这种认识使得他的构架—肌质论在前后的理论发展中得到了一定的平衡。
注释
【1】约翰·克娄·兰瑟姆:《纯属思考推理的文学批评》,见赵毅衡编选:《“新批评”文集》,第97页。
【2】约翰·克娄·兰瑟姆:《新批评》,王腊宝、张哲译,第192页。
【3】同上,第192页。(www.chuimin.cn)
【4】赵毅衡:《重访新批评》,第27页。
【5】约翰·克娄·兰瑟姆:《纯属思考推理的文学批评》,见赵毅衡选编:《“新批评”文集》,第83页。
【6】约翰·克娄·兰瑟姆:《新批评》,王腊宝、张哲译,第218页。
【7】同上,第220页。
【8】同上,第224页。
【9】Ransom: "The Formal Analysis", The Kenyon Review, Vol. 9, No. 3(Summer, 1947), pp. 436-456.
有关什么是新批评的文章
张力论是由艾伦·退特率先提出的,是新批评用来进行文本意义结构分析的一个概念。张力的概念代表了退特为首的新批评文学观点。在艾伦·退特之后,张力论在涉及诗歌整体构造的要求上有了进一步的发展。而布鲁克斯在1947年的《释义误说》中更进一步明确了张力在诗歌整体构造中的作用。这一提法扩展了张力论的内涵,从诗歌的创作过程和结构特征层面,将张力概念延伸完善成为一种诗歌批评的理论。......
2024-01-19
针对感受论者对语言象征意义和感情意义的分类和描述,维姆萨特和比尔兹利认为,瑞恰慈对语言的象征意义和情感意义的分类割裂了诗歌寓情于物的特性。威廉·K·维姆萨特、门罗·C·比尔兹利:《感受谬误》,见史亮编:《新批评》,第58页。......
2024-01-19
兰瑟姆在《新批评》一书中,针对瑞恰慈为代表的心理学式批评进行了细致的讨论。在对诗歌体验的问题上,以瑞恰慈为代表的心理学式批评家认为,诗是由感情和神经的冲动而发,诗歌体验的真正价值在于它是一种刺激。兰瑟姆否定了这一观点,认为这种心理式的批评割裂了诗歌与客观认识的联系。兰瑟姆指出,诗歌是一种真实的认知活动,而非生物反应的冲动。......
2024-01-19
在传统的文学批评中,含混是对文学表述的贬义评价。但是,燕卜荪以大量的经典作品为证,撰写了《含混的七种类型》一书,说明具有审美价值的含混是文学作品的必要特性,含混这一术语由此转而表示褒义。由此,含混论有力地支持了新批评的细读法,肯定了新批评对文本本体的重视。这种含混往往与词义的多样性和语法的疏漏有关。属于此类含混的有双关语、暗喻和讽喻等等。殷企平:《含混》,见赵一凡等编:《西方文论关键词》,第157页。......
2024-01-19
Xx公司的业务人员蓝枫在得知这一消息后立刻便与A公司取得了联系,争取到了一次拜访机会。Xx公司业务员蓝枫的失败,主要原因其实就在于没能事先搞清楚客户方内部的组织构架。这就是不了解客户方组织构架的典型反面结果:求错了菩萨,显不了灵。这也就是在告诉我们,在对客户公司进行内部组织构架进行了解时一定要更为深入,不要漏掉任何关键性的细节分支,因为可能正是那个小小的分支决定着整个销售案的成功与否。......
2024-04-05
1936年,瑞恰慈在《修辞哲学》一书中提出了语境理论,对新批评理论和批评实践的影响极为深刻。瑞恰慈对语境的论述主要是围绕着词语的意义来进行的。在这里,瑞恰慈的理论是“以单个场合单个作品为语义研究基础的。”瑞恰慈提出的定理是具有“警察作用的定理”,即“不是肯定一些做法,而是在否定一些做法”。艾·阿·瑞恰慈:《论述的目的和语境的种类》,见赵毅衡编选:《“新批评”文集》,第296页。......
2024-01-19
艾略特在《传统与个人才能》一文中提出了文学作品“有机整体观”和“非个性化”的观点。这一观点的提出,实际上是对深植于19世纪浪漫主义诗学中的原创性和个性价值观提出了批判。另外,艾略特的“有机整体观”还指作品的整体性和内部各部分与整体之间关系的有机性。他的这种关注作品本身的批评观和前面提到的文学作品“有机整体观”成为新批评派日后提出“张力”、“细读”等主张的两个重要的理论支点。......
2024-01-19
兰瑟姆所代表的新批评表现论是对浪漫主义表现论的反驳。浪漫主义的表现论在处理主观与客观的关系时,强调诗人内心感情的表达,或者是对读者感情的激发。与浪漫主义的表现论相比,兰瑟姆的表现论偏向理性化,是一种本体论的表现主义。在表现这一本原世界时,兰瑟姆认可艾略特的“非个性化”理论对创作过程中表现的论述,即,诗歌创作应当具有一定的客观性,表现出一定的审美距离。对兰瑟姆来说,诗歌是对世界的一种本体性认识。......
2024-01-19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