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什么是非指称性伪陈述

什么是非指称性伪陈述

【摘要】:两年后,瑞恰慈在《科学与诗》一书中,在区分“语言的科学用法”和“语言的感情用法”的基础上,又进一步把诗定义为一种“非指称性伪陈述”。注释I. A. Richards, Principles of Literary Criticism, London: Kegan Paul, Trench, Trubner, 1924, p. 267.Paul H. Fry, "I. A. Richards", in A. Walton Litz, Louis Menand and Lawrence Rainey, The Cambridge History of Literary Criticism, Vol. Ⅶ, p. 184.赵毅衡先生在《新批评——一种独特的形式文论》中译为“非指称性伪陈述”,他在前书修订版中改译为“非指称性拟陈述”。

瑞恰慈在《文学批评原理》(Principles of Literary Criticism, 1924)一书的第34章“两种语言用法”中提出了“语言的科学用法”和“语言的感情用法”。他说:“一个陈述的目的可以是它所引起的指称,不管是正确的指称还是错误的指称……一个陈述的目的也可以用它所指出的东西产生一种感情或态度。”【1】即在他看来,语言可分为科学语言与诗歌语言。两者之间的区别在于:科学语言则是“指称性的”(referential),即直接指向语词所指的对象或外部存在的真实,它或是真的,或是假的,不容混淆;而诗歌语言是“情感性的”(emotive),即用于表达情感。它虽也指向语词所指的对象,但却不必或不可能被这一对象所证实,所谓非真非假,亦真亦假。他认为,要判断使用的某种语言是指称性的还是情感性的方法其实很简单,就看该语言所表达的意思能否在严格科学意义上得到证实。例如,我们听到划火柴的声音时,我们期待看到火焰,这个暗示“符号”(划火柴)的存在引起了一个“指称”(根据经验火焰会随之而现)。不过,这个“指称”能够或不一定能够被某一具体“指称”(真正出现的火焰)所证实。【2】

两年后,瑞恰慈在《科学与诗》(Science and Poetry, 1926)一书中,在区分“语言的科学用法”和“语言的感情用法”的基础上,又进一步把诗定义为一种“非指称性伪陈述”(non-referential pseudo-statement)【3】。即是说,诗的陈述是一种虚构的陈述,它与情感相关,而无需在现实中予以求证。不过,它同样具有真理性。这种真理性指的是“一种态度的可接受性。”【4】它能激起我们前后一致的情感反应,具有一种使人信服的力量。它是否具有指称性的真理性无碍于诗的功能和效果。

瑞恰慈之所以提出诗之“非指称性伪陈述”这一命题,主要是因为在他看来,诗歌语言的真理性与现实无关——“诗歌与其他的艺术是从这个玄秘的世界观中产生出来的”【5】,而“科学永远地摧毁了这个玄秘的世界观,让人无法占据正统的宗教,并威胁人们与周围世界一体化。”【6】他的这一认识对匡正以往文学批评与作者、时代、意识形态等相联系、通过求证文学作品与现实之间关系的做法,起到一定的作用。但是,他在论证诗的真理性中强调“情感反应”却是实证主义心理学的。这一点后来遭到艾伦·退特【7】等人的强烈反对,成为新批评派争论的一个重要话题。

注释

【1】I. A. Richards, Principles of Literary Criticism, London: Kegan Paul, Trench, Trubner, 1924, p. 267.

【2】Paul H. Fry, "I. A. Richards", in A. Walton Litz, Louis Menand and Lawrence Rainey, The Cambridge History of Literary Criticism, Vol. Ⅶ, p. 184.(www.chuimin.cn)

【3】赵毅衡先生在《新批评——一种独特的形式文论》中译为“非指称性伪陈述”,他在前书修订版(《重访新批评》)中改译为“非指称性拟陈述”。此处仍用旧译名。

【4】I. A. Richards, Science and Poetry, London: Kegan Paul, Trench, Trubner, pp. 67-68.

【5】Ibid., p. 45.

【6】Paul H. Fry, "I. A. Richards", in A. Walton Litz, Louis Menand and Lawrence Rainey, The Cambridge History of Literary Criticism, Vol. Ⅶ, p. 184.

【7】Allen Tate, The Man of Letters in Modern World, New Haven, Meridian Books, 1955, p. 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