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新批评:理论背景与定义

新批评:理论背景与定义

【摘要】:新批评产生的理论背景可以远溯到18世纪末德国唯心主义哲学和美学,尤其是康德的美学。俄国形式主义的一些重要观点和方法在新批评的理论和实践中都程度不同地得到反映。这种对作品客观性的认识与新批评的本体论可谓“异曲同工”。这一主张见诸于瑞恰慈及其他新批评者的批评理论和实践中。

新批评产生的理论背景可以远溯到18世纪末德国唯心主义哲学美学,尤其是康德的美学。例如,在其著名的“三大批判”书【1】之中,康德并不曾考虑到知识在实际经验中情形如何,只考虑就理性分析来说,知识的情形应该如何。也就是说,他采用的批判策略是追问知识的形式,而不是知识的内容。同样,他在对美的分析上也强调美在形式。【2】新批评的主将之一I·A·瑞恰慈提出要回向“想象力与知解力协和一致”的康德思想;新批评的另一位主将兰瑟姆也曾提出要回归到“想象与理性携手共居于这个真实世界”的康德主义。【3】

形式主义文论,特别是俄国形式主义的出现对新批评的发生和发展也具有一定的影响。俄国形式主义的一些重要观点和方法在新批评的理论和实践中都程度不同地得到反映。例如,俄国形式主义者认为,文学研究的对象是客观现实的文学作品,与作品的作者和接受者无关。这种对作品客观性的认识与新批评的本体论可谓“异曲同工”。俄国形式主义对文学的内部规律和现代语言学的研究方法也与新批评的反讽、张力、细读法等“遥相呼应”。

直接运用到新批评实践中的是语义学批评理论。新批评的主要理论家之一I·A·瑞恰慈首先运用语义分析的方法并借助心理学研究的方法,写出了《美学基础》(The Foundation of Aesthetics, 1922,与C·K·奥格登和J·伍德合作)、《文学批评原理》(Principles of Literary Criticism, 1924)、《科学诗歌》(Science and Poetry, 1925)等著作,以期构建一种科学的文学批评方法。他在剑桥大学任教时所做的著名的实验并借此提出的细读法(close reading)也都直接彰显了他运用语义学批评理论的自觉性。

当然,构成新批评理论的背景还远不止上述三个方面。实证主义、心理学研究、唯美主义等理论主张都直接间接地或为新批评的出现铺垫了道路,或为新批评的构建提供了重要参照。实证主义主张将哲学的任务归结为现象研究,并认为只有通过严格的科学的方法才能获取真正的知识。这一主张见诸于瑞恰慈及其他新批评者的批评理论和实践中。心理学研究关注阅读和批评中产生的误读和偏差。这种关注对瑞恰慈和新批评理论的发展产生了很大影响——“新批评派理论似乎是在与瑞恰慈的心理主义论战中形成的”【4】;而唯美主义则成为新批评派论战的重要靶子之一。兰瑟姆就曾撰文指出:“为艺术而艺术和一切不称职的主义一样,是空洞的。在理论上对批评家很少用处。”【5】

总之,新批评从康德关注想象力与知解力协调一致、提倡形式研究出发,在整合实证主义、语义学批评等诸种形式主义文论的基础上,以及在与其他各种文学理论的互动中,提出了一系列的理论主张。

注释(www.chuimin.cn)

【1】康德的“三大批判”是指他的三部著作:《纯粹理性批判》、《实践理性批判》和《判断力批判》。

【2】朱光潜:《西方美学史》(下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版,第353、367页。

【3】分别见I. A. Richards, C. K. Ogden, James Wood, The Foundation of Aesthetics, New York: Lear Publishers, 1925, p. 8和John Crowe Ransom, Beating the Bushes, Selected Essays, 1941-1970, New York: New Directions, 1972, p. 66;转引自赵毅衡:《重访新批评》,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9年版,第8页。

【4】赵毅衡:《“新批评”文集》(引言),第3页。

【5】John Crowe Ransom, "Criticism as Pure Speculation", in Morton D. Zabel (ed.) Literary Opinion in America, New York: Harper Brothers, 1962, p. 4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