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70年的普法战争导致了法兰西第二帝国的灭亡。在上述各种文学流派活跃的年代里,巴黎公社文学同自然主义、象征主义以及反动文学尖锐地对立着,它反映了无产阶级革命斗争的高涨,表现了国际共产主义必胜的信念,发扬了法国文学的优秀传统,给文学为革命服务提供了光辉的范例。在反对各种消极、颓废、反动的文学流派的斗争中,马克思主义文艺批评家拉法格作出了显著的贡献。......
2024-01-18
19世纪末20世纪初,新浪漫主义在芬兰文坛上曾风行一时,它的主要代表人物大多是一些爱国青年作家,他们或缅怀远祖的功绩,企图以此振奋国民的意志,或憧憬未来的国度,以寄托自己的理想。新浪漫主义当时虽不占主导地位,却给芬兰文学输入了外国文学的积极影响。
新浪漫主义在诗歌方面的代表作家是基尔皮(1874~1939),他认为只有表现人物内心强烈的感情才能使人物具有真正价值。这种观点至今对芬兰文学创作仍有很大影响。另一代表是埃伊诺·雷诺(1878~1926),他早期的作品受鲁内贝格的影响,但随后发表的叙事诗《降灵节的圣歌》却成了新浪漫主义的代表作。他的诗对死气沉沉的社会表示愤懑,对新时代、新人物寄予无限的希望。在雷诺短暂的一生里,留下诗集30部,戏剧20部,小说和短篇故事20部,被尊为芬兰的诗圣。新浪漫主义在小说方面的代表是林南科斯基(1869~1913),他的作品取材于历史传说或神话故事,但又具有现实意义。代表作《火红的小花之歌》是一部强调伦理道德的训诲小说。
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芬兰国内阶级矛盾空前尖锐,1917年芬兰宣布独立后不久,即爆发了国内战争。这些重大政治事件在文学创作中得到了反映。有些作家亲身参加了这些斗争,坚持现实主义方向;也有些作家彷徨苦闷,走向超自然的神秘主义。
20年代,诗人和文艺评论家帕沃莱宁(1903~1964)、女诗人瓦拉(1901~1944)等发起成立文学组织“火炬社”,主张门户开放,仿效欧洲流派。“火炬社”的成员在推动通俗诗歌的写作中起了一定作用,一些成员在30~40年代成了芬兰进步文艺组织“基拉社”的中坚分子。
这一时期,最著名的作家是西伦佩(1888~1964),他的第一部巨著《赤贫》(1919)叙述1918年国内战争中一个佃农参加赤卫队被白军杀害的故事。另一部小说《少女西丽亚》的主人公是一个出身富室的少女,因家庭破产,父母双亡,沦为佣人,以致贫病交加而死。西伦佩还写了许多反映农村生活的短篇故事。1939年,他获诺贝尔文学奖金。
此外,还有不少优秀作家以农村生活为题材进行创作,女作家塔尔维奥(1871~1957)的小说《黑屋的毁灭》暴露了地主阶级的腐朽生活,抨击了宗教的虚伪。耶尔内费尔特(1861~1932)的小说《大地的孩子》(1905)和《海莲娜》(1902)反映农村土地占有制问题,通过丰富的细节描写,刻画了一些栩栩如生的佃农形象。(www.chuimin.cn)
20世纪30~40年代,芬兰经历了世界经济危机和第二次世界大战。一些作家冲破种种阻挠,坚持与反法西斯斗争。20世纪30年代成立的进步文学组织──“基拉社”,公开宣告它的指导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并出版了刊物《四十年代》,发表过不少反法西斯主义的文章。潘蒂·韩培(1905~1955)写了许多短篇和长篇小说,反映20世纪20~30年代的工人运动,表达了对贫苦农民和伐木工人的同情,也表现了当时的反法西斯运动。女作家埃尔维·西内尔沃的《苏南宁之诗》和《上山》都以20世纪30年代为背景,描写城市工人生活,反映人们的不满情绪。
这时,还涌现出了像托伊沃·佩卡宁(1902~1955)这样的工人作家。他的小说《在工厂的阴影下》(1932)、《人民的春天》(1935)等都较真实地反映了工人的生活和要求。米卡·瓦尔塔里(1908~1979)也是这一时期较受欢迎的作家,他写了不少小说、诗歌、短篇故事和剧本,反映战后青年的出路等社会问题。他的代表作是历史小说《埃及人西奴海》,描写古埃及青年的爱情故事。20世纪40年代比较出名的女作家是阿伊拉·梅里卢奥托(1924~)和托薇·扬松(1914~),前者是诗人,其代表作是《玻璃画》(1946);后者是童话故事和连环画作家,她的童话中的主人公“侏儒姆米”已为人所熟知。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出现了大量描写战争的文学作品。比较著名的有万伊诺·林纳(1920~)的《无名战士》、幽默讽刺作家胡奥维宁(1927~)的《和平之篇》、塔尔维(1920~)的《朋友与敌人》、《我们生活在俄国阴影下》以及帕沃·林塔拉(1930~)的《孩童》。这些作品大多比较真实地反映了历史现实,表达了芬兰人民捍卫民族独立的坚强意志。
20世纪50~60年代,芬兰的诗歌、散文受到西方的影响,出现了现代派,在抒情诗方面尤为突出。其代表人物为帕沃·哈维科(1931~)。现代派在散文中影响不大,许多作家仍旧用现实主义方法进行创作。如万伊诺·林纳的三部曲《在北极星下》,以一小村庄为背景,描述芬兰历史上各个阶层对各种社会变革的态度,深受广大读者欢迎。现实主义作家林塔拉在60年代创作了不少反映芬兰近代史上重大事件的小说,如《我的祖母与元帅》(1960~1962)、《侦察中尉》。作家维约·梅里(1928~)的小说《一九一八年的事件》(1960)、《形势》(1962)和《一个晚上的故事》(1967)都反映了芬兰近代史上发生的重大政治事件。
电工出身的萨拉玛(1936~)是60年代才华横溢的青年作家,以暴露社会阴暗面著称,小说《一个平凡的故事》(1961)、《仲夏节的舞会》(1964)都较受读者的欢迎。他在1972年发表的描写一个地下共产党员的小说《有所为必有所闻》获得1975年北欧理事会文学奖金。
有关世界现代文学简史的文章
1870年的普法战争导致了法兰西第二帝国的灭亡。在上述各种文学流派活跃的年代里,巴黎公社文学同自然主义、象征主义以及反动文学尖锐地对立着,它反映了无产阶级革命斗争的高涨,表现了国际共产主义必胜的信念,发扬了法国文学的优秀传统,给文学为革命服务提供了光辉的范例。在反对各种消极、颓废、反动的文学流派的斗争中,马克思主义文艺批评家拉法格作出了显著的贡献。......
2024-01-18
尽管五四高潮之后,浪漫主义没有再现往日辉煌,但也从未销声匿迹,而是或隐或现地贯穿于中国现代文学史中。1921年7月创造社的成立标志着浪漫主义文学的兴起。或许,后期浪漫派的意义在于他们标志着浪漫主义在中国的本土化与成熟。这一谱系足以提醒我们浪漫主义在中国驳杂的面貌以及这一脉传统下充满差异的个体创作。作为来自异域的横向移植,浪漫主义在中国有着非常复杂的接受史......
2024-01-18
随着民族解放运动高潮的到来,在印度尼西亚文学发展的影响下,马来西亚文学开始进入新的发展时期。他们的宗旨是“发展和提高马来亚文化与文学”,“进行文学革新”。因而有“被压迫者文学”之称,在马来西亚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1958年以后,马来西亚语言图书局举办文学创作竞赛,促进了文学创作的发展。诗歌方面,20世纪50年代末期,马来西亚出现了“朦胧诗派”。......
2024-01-18
爱尔兰经过独立战争在1921年成为自由邦。独立以后,爱尔兰戏剧日趋兴旺。独立后的爱尔兰著名小说家层出不穷,特别是在短篇小说的领域内。他们的共同努力使得爱尔兰短篇小说足以与法、俄、美三国并列,成为在这一文学形式中最有造诣的佼佼者。爱尔兰的诗歌创作很活跃。在中国,爱尔兰文艺复兴运动引起过人们的注意。爱尔兰文学在中国影响极为广泛、深远。......
2024-01-18
2.探析中国的革命文学派的创作理论深受国际革命文学的思潮影响,其中受前苏联的无产阶级文化派、“拉普派”和日本福本主义的影响最深,请予以具体评述。......
2023-12-05
“浪漫主义”是一个涵盖模糊而又歧义重重的文学术语。对这一术语的定义,直到20世纪仍是思想史和文学史界争论的议题。“浪漫主义者”普遍怀有一种艺术创新意识和鲜明的时代感,认为艺术家必须属于自己的时代,以自己的生命和艺术来表达时代的观念和精神。用来指称文学运动的“浪漫的”一词直到19世纪80年代才被普遍使用。......
2024-01-18
传统上,文学史家用“前浪漫主义”一词来描述18世纪一些预示浪漫主义兴起的,过渡或转折性的文学趣味、样式和潮流。另一方面,当代研究者也提醒我们从启蒙和新古典主义自身的矛盾及多样性方面去考察这些文学样式,而非以历史的后见之明来追溯它们与浪漫主义的直接关联。民谣传统是哺育浪漫主义诗歌的文化源泉之一。......
2024-01-18
美国浪漫主义文学直接得益于英国的滋养。除欧洲传统外,东方文化也参与形塑美国的浪漫主义文学,东方的影响主要体现在超验主义及其作家群体中。毋庸置疑,美国浪漫主义首先是本土经验的表达,根植于本民族的历史和文化,无论在题材还是艺术形式方面都具有自己鲜明的个性。......
2024-01-18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