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现代德国文学的发展及主要流派

现代德国文学的发展及主要流派

【摘要】: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德国出现了印象主义和新浪漫主义文学,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又产生了表现主义文学。这是德国颓废文学的3个主要流派。20世纪德语文学,包括德意志、奥地利及瑞士文学几部分。从1919~1933年,在俄国十月革命影响下,德国无产阶级文学运动高涨,它不但有革命作家联盟与《左翼》杂志,而且涌现了大批作家。联邦德国战后最先出现的是以博歇尔特为代表的“废墟文学”。

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德国出现了印象主义和新浪漫主义文学,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又产生了表现主义文学。这是德国颓废文学的3个主要流派。前二者又都属于象征主义文学。

20世纪德语文学,包括德意志(现代又分东、西德)、奥地利及瑞士文学几部分。

进入20世纪,德语文学有突出成就的首先当是传统的现实主义文学,除了托马斯·曼写了《布登勃洛克一家》(1901),海赛(1877~1962)写了《在轮下》(1906),当推亨利希·曼(1871~1950)的创作。亨利希·曼在20世纪初写了长篇小说《在懒人乐园里》(1900年,又名《一部写上等人的小说》)、《垃圾教授》(1905)、《小城》(1909)、《臣仆》(1911~1914)。他的小说批判资本主义社会,揭露德国反动的教育制度和虚伪堕落的知识分子,展示民主力量与反动力量的冲突,十分有力。《臣仆》和后来写的《穷人》(1917)、《首脑》(1925)组成《帝国三部曲》。前者通过欺软怕硬的造纸厂老板的儿子的卑劣性格,揭示了德意志帝国忠顺奴才的典型;后两部描写了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的冲突。20世纪30年代,他还写了历史小说《亨利四世》(1935~1938)等等。他一生写了19部长篇,55部中短篇,11部剧本,还有大量的散文与政论。

从1919~1933年,在俄国十月革命影响下,德国无产阶级文学运动高涨,它不但有革命作家联盟与《左翼》杂志,而且涌现了大批作家。德国主要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梅林(1846~1919)、蔡特金(1857~1933)和卢森堡(1871~1919)均写了不少文艺论著。无产阶级作家还有贝希尔、沃尔夫、托勒等由表现主义转到无产阶级立场上来。女作家安娜·西格斯(1900~),著名作品有广泛反映20世纪20年代各国政治社会生活的长篇小说《同伴们》(1932)、反法西斯小说《月之路》(1935)等。从文学形式上来分,长篇小说有格伦贝格的《鲁尔烈火》(1926)、图雷克的《一个无产者自述》等等。诗歌有贝希尔的诗集《王位上的尸体》(1925)等等。戏剧方面,有沃尔夫和布莱希特等。沃尔夫(1888~1953),代表作是揭露法西斯的话剧《马门教授》(1933~1934),《氰化钾》也是他的作品。布莱希特(1898~1956)是著名剧作家和戏剧理论家,他建立了独特的称作“叙事性演剧”的戏剧理论体系。他的作品主要有剧本《三角钱的歌剧》(1928)、《母亲》(1932年,据高尔基小说改编)、《卡拉尔大娘的枪》(1937)、《伽利略传》(1939)和歌颂巴黎公社的《公社的日子》(1948)等。

1933年希特勒上台,这时期的名著有捷克德语作家基希的报告文学《神秘的中国》(1933)、沃尔夫的剧本《马门教授》(1935)和《博马舍》(1941)、贝希尔的诗《1937的祖国》、布雷德尔的小说《父亲们》(1941)、西格斯的小说《第七个十字架》(1942)等等。

这个时期的传统现实主义文学,有的在思想上受左翼文学影响,有的在艺术上受现代派影响,亨利希·曼的《帝国》的后两部、托马斯·曼的《约瑟和他的兄弟》四部曲,都是力作。其他著名作家作品有福伊希特万格(1884~1958)他的《候车室》三部曲:《成功》(1930)、《奥倍曼兄妹》(1933)、《流亡》(1942)写了纳粹的形成与发展,批判了法西斯的罪恶。他另有3部曲《约瑟夫斯》(1932~1942)、《冒牌的尼罗》(1936)、《西蒙》(1945)以及战后写的关于西班牙画家的《戈雅》(1951)。和平主义者雷马克(1898~1970)的《西线无战事》(1929)与雷恩的《战争》(1928)一样都是优秀反战小说。雷马克通过8个普通士兵的痛苦的战壕生活,揭露战争的恐怖。他还写有反法西斯的小说《流亡曲》(1941)和《凯旋门》(1946)。奥地利作家茨威格(1881~1942)是有特殊文学贡献的作家,他的《三大师》(1920)与《三诗人》(1928)等是优秀的传记,也是深刻的文学评论。他的小说集《马来狂人》(1922)、《感觉的混乱》(1927)、《象棋的故事》含蕴极丰。唯一的长篇《焦躁的心》(1938)写瘫痪少女的爱情与自杀,十分深刻。茨威格善于写孤独者的奇特遭遇。《一个女人一生的二十四小时》和《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细腻地分析了资产阶级妇女的心理,影响颇深。(www.chuimin.cn)

20世纪20年代,表现主义发生了左翼与右翼的分化,中间派在艺术上成就突出。其中最重要的作家是奥地利的卡夫卡(1883~1924),他影响着几代现代派作家。其他还有:凯泽(1878~1945)的《珊瑚》(1917)、《煤气》(二部,1918年,1920)三部曲写瓦斯工人的受剥削。托勒(1893~1939)的《群众和人》(1921)、《机器破坏者》(1922)表现了无产阶级的斗争。施特思海姆、考考施卡等也写了有代表性的作品。

民主德国的文学以社会主义文学为主,其中著名诗人,除了贝希尔以外,还有魏纳特(1890~1953)。这位20世纪20年代就著名的无产阶级诗人在他众多的诗篇中,号召反对法西斯,热情歌颂社会主义。小说家除了布雷德尔、西格斯,有成就的还有写《创奇迹的人》(1957年,1973)的施特里特马特(1912~)、写《被分裂的天空》(1963)的女作家克里斯塔·沃尔芙(1929~)、写《少年维特之新烦恼》(1972)的普伦茨多夫(1934~)等等。戏剧方面,突出的是布莱希特(1898~1956)的《高加索灰阑记》(1946)、《伽利略传》(1947)和歌颂巴黎公社的《公社的日子》(1948)。60、70年代,民主德国卓有成效的作家还有赖曼、康特、布劳思、诺伊奇、库纳尔特等等。

联邦德国战后最先出现的是以博歇尔特(1921~1947)为代表的“废墟文学”。1947年成立“四七社”,一批作家迅速震动文坛,其中有伯尔、格拉斯、瓦尔泽、沙吕克和奥地利的巴赫曼、汉德克等等。亨利希·伯尔(1917~1985)的长篇小说《一个妇女周围的群像》(1971年,中译名《莱尼和他们》)、《丧失了名誉的卡塔琳娜·勃罗姆》(1974)通过善良妇女的受迫害,控诉了西方社会。京特·格拉斯(1927~)的“但泽三部曲”:《铁皮鼓》(1959)、《猫与鼠》(1961)、《非人的岁月》(1963)既回顾了法西斯统治的残暴,又揭露了现实资本主义的丑恶。西格弗里德·伦茨(1926~)的《德语课》(1968)以警察儿子在德语课作文中回忆往事形式,写出了纳粹时期人们悲观绝望的心理。奥地利作家彼得·汉德克(1942~)的剧本《卡斯帕尔》(1968~)以痴人学话形式表现了对人生哲理的探求。

1961年工人文学家成立了“六社”,1970年又成立“劳工界文学社”提倡工人文学与纪实文学。20世纪70年代,纪实文学发展引起日记体、自传体小说盛行。戏剧方面受欢迎的是霍赫胡特(1931~)的《助产士》(1971)、《猎人之死》(1976~)和彼得·魏斯(1916~)的《马拉萨德》(1964)。

现代瑞士德语文学以弗里施与迪伦马特的小说与戏剧最引人注目。弗里施(1911~)的闹剧《中国长城》(1947)让秦始皇、拿破仑、罗密欧与朱丽叶不同时代的人物同台,喜剧《唐璜》《老妇还乡》(1956)揭露了西方金钱万能的现象,《物理学家》(1962)说明强权争霸对科学的侵占。他们的戏用夸张手法,写异化现象,也有人归之为荒诞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