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非洲斯瓦希里语文学:世界现代文学简史

非洲斯瓦希里语文学:世界现代文学简史

【摘要】:斯瓦希里语属非洲班图语系,是东非国家坦桑尼亚、肯尼亚的国语,亦通用于东非、中非其他国家的部分地区。早在16世纪,斯瓦希里语文学就受到了阿拉伯文化和伊斯兰教的影响。斯瓦希里语文学在上述历史进程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这是现代斯瓦希里语文学发展的重要时期。他还著有《诗歌格律》,总结了斯瓦希里语诗歌的各种形式和韵律。政治上的独立推动了现代斯瓦希里语文学各方面的新发展,并产生了不少富有朝气的作家。

斯瓦希里语属非洲班图语系,是东非国家坦桑尼亚、肯尼亚的国语,亦通用于东非、中非其他国家的部分地区。

早在16世纪,斯瓦希里语文学就受到了阿拉伯文化伊斯兰教的影响。19世纪80年代,德国、英国殖民势力相继侵入东非,坦桑尼亚、肯尼亚先后沦为德、英殖民地。经过长期斗争,东非人民在20世纪60年代初赢得了民族独立。斯瓦希里语文学在上述历史进程中逐步形成和发展。

19世纪80年代到20世纪60年代,即德、英殖民统治时期。这是现代斯瓦希里语文学发展的重要时期。虽然殖民者对带有明显民族意识的作品加以重重阻挠,但仍有一些作家努力反映社会现实和民族斗争。诗人阿·贾马尔迪尼的长诗《马及马及之战》(1946)以1905~1907年坦噶尼喀人民的抗德武装起义为题材,描写了人民的深重苦难和反抗精神。

随着东非民族独立运动的高涨,出现了一批民族主义作家,如罗伯特·夏巴尼、阿姆里·阿贝德、马蒂亚斯·姆尼亚姆帕拉等。他们都具有强烈的民族意识,他们的作品对于唤起人民群众的民族自尊心和爱国精神起了相当大的作用。

诗人阿姆里·阿贝德在《阿姆里诗选》(1954)中深沉地唱出了殖民时代人民遭受的苦难,有力地控诉了殖民主义者的罪行。他的名诗《自由就是正义》和《团结》在当时产生了深远的印象。他还著有《诗歌格律》(1954),总结了斯瓦希里语诗歌的各种形式和韵律。

姆尼亚姆帕拉的诗篇《三块石头之梦》(1957),抨击殖民者的种族歧视政策,他把当时社会上的三个阶层的白人、印度人和非洲人喻为“三块石头”,呼吁这“三块石头”凝结在一起,冲破种族隔离障碍,为建立新的社会而奋斗。这首诗寄托着诗人对平等社会的理想。

这时期的诗人沙阿达尼·卡多罗以写政治诗闻名,《我们何处去?非洲人的卫士站出来》(1949)针对殖民者分而治之的阴谋,强烈地呼吁民族团结。(www.chuimin.cn)

作家詹姆斯·姆博特尔创作的长篇小说《奴隶的自由》展现了奴隶贸易兴盛时期东非农村的社会风貌,歌颂了劳动人民勤劳朴实的美德,对于他们的疾苦寄予深切的同情。

20世纪60年代以后。政治上的独立推动了现代斯瓦希里语文学各方面的新发展,并产生了不少富有朝气的作家。诗歌方面,诗人姆尼亚姆帕拉运用“恩高杰拉”(即对口诗)、多口诗等体裁创作了《我的妻子,咱们下乡去》、《乌贾马之歌》(1968)等诗。通过人物富有个性的对话,塑造了与贫困、愚昧、疾病作斗争的过程中非洲人民的新形象,抒发了人民创建新生活的豪情。

诗人阿·阿卜达拉的诗集《痛苦的声音》(1973)以反映现实生活为主,表现手法受到英美诗歌的影响。诗集中《妈妈请不要杀我》一诗,以尚未出世的婴儿的口气写出了一个受殖民者污辱的非洲姑娘的惨境。

剧本创作在独立后趋于活跃。代表作品有剧作家伊·侯赛因的《金杰凯蒂雷》(1969)。剧作取材于马及马及起义,塑造了群众领袖金杰凯蒂雷的形象。此剧上演后,博得了社会的广泛赞扬。侯赛因的另一剧作《魔鬼》(1971)谴责政府高级官员营私舞弊的行径。达略特的剧本《分裂的世界》(1968)揭露了独立后社会上依然存在着的严重不平等现象。

小说创作注重在现实生活中挖掘有一定社会意义的主题,在表现手法上也更为多样。比较优秀的作品,如克·奥马里的反映摆脱西方生活方式影响,努力追求思想行动非洲化的长篇小说《回家人》(1972);杰·基因比拉创作的描写自由战士与帝国主义进行艰苦斗争的中篇小说《帝国主义必败》(1973);穆罕默德·阿里创作的表现劳动是一切幸福的源泉的短篇小说《遗产不赐福》(1973)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