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蒙古现代文学发展历程及作品特点

蒙古现代文学发展历程及作品特点

【摘要】:蒙古现代文学是从1921年7月取得人民革命胜利之后开始的。达木丁苏伦的《被抛弃的姑娘》是蒙古现代文学中第一部优秀的中篇小说,描写了女主人公革命前后截然相反的命运。20世纪40、50年代,蒙古经历了战争与和平两个阶段。20世纪60~80年代,蒙古文学的发展主要体现在新作家涌现,各种体裁的作品增多,尤其是长篇小说创作出现了繁荣局面。

蒙古现代文学是从1921年7月取得人民革命胜利之后开始的。

20世纪20、30年代的蒙古作家主要描写旧社会人民的苦难生活,与新社会的新生活形成对比;也有些作家歌颂祖国的大好山河,表现对祖国和人民的热爱。博音尼木和(1902~1937)的剧本《黑暗的政治》(1932),通过女主人公的遭遇,揭露了封建制度的黑暗现实。纳楚克道尔基(1906~1937)的剧本《三座山》(1934),描写青年男女牧民为了爱情同封建主所作的斗争。达木丁苏伦(1908~1986)的《被抛弃的姑娘》(1929)是蒙古现代文学中第一部优秀的中篇小说,描写了女主人公革命前后截然相反的命运。策伯格米德(1915~)的著名短篇小说《牧童乃当》(1935)以同名主人公在革命前的痛苦生活控诉了旧社会。

20世纪40、50年代,蒙古经历了战争与和平两个阶段。前一时期出现了大量军事题材以及有关战争与和平的诗歌、小说和剧本。后一时期描写祖国建设题材的作品占主要地位。著名作家那木达嘎(1911~1984)的剧本《哈勒欣河》(1940)表现蒙苏军队与日本侵略者的斗争。达·僧格(1916~1959)的中篇小说《阿尤希》(1948),刻画了一个在对日作战中英勇牺牲的英雄。拉·旺干(1920~1968)的剧本《医生》(1949)再现了蒙古人民和平劳动的现实生活。契·洛道伊丹巴发表的蒙古现代第一部长篇小说《在阿尔泰山》(1949)描写了地质勘察队员们的真实生活。早在20世纪20年代就有文名的仁亲在20世纪50年代又创作了重要的长篇巨著《曙光》3部曲(1951~1955),通过主人公革命前后的生活经历,展示了19世纪后期至20世纪30年代近60年间的错综复杂的历史风云。

20世纪60~80年代,蒙古文学的发展主要体现在新作家涌现,各种体裁的作品增多,尤其是长篇小说创作出现了繁荣局面。(www.chuimin.cn)

20世纪60年代活跃于诗坛的后起之秀主要有登·普尔布道尔基(1933~)。他不仅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草原风光,而且歌颂了牧民的美好心灵,如长诗《蓝布袍》(1969)、《女牧驼人的信》(1969)等。20世纪60年代仍笔耕不辍的老剧作家那木达嘎创作了反映社会新风尚的剧本《在新住宅里》(1965)。20世纪30、40年代就已成名的女剧作家奥云(1918~),20世纪70年代与他人合写了反映工业建设的剧本《瓶中之宝》。

20世纪60年代以后,长篇小说的创作有了大的发展,除那木达嘎和洛道伊丹巴等老作家描写革命历史题材的作品问世外,更多的是反映现实生活的作品。如朝亦吉勒苏伦(1932~)的歌颂人民建设社会主义忘我劳动的《汽笛声》(20世纪70年代);图德布(1935~)的以农牧业合作化为题材的《迁移》(1964)、《游牧与定居》(1974)等。

20世纪80年代发表的长篇小说比较有影响的是额尔德尼(1929~)的《生活》(1983)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