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婉珍之所以看好近红外光谱技术,是因为这段光谱在分析油品时具有先天的优越性。尽管当时国外已有较为成熟的近红外光谱仪器,但由于该技术的特殊性,陆婉珍经过深思熟虑,还是决定基于国内的研发力量,开发成套的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因此,1995年,在陆婉珍的组织和领导下,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正式成立了光谱分析和化学计量学课题组,主要任务是研发成套的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
2024-01-18
1969年春,石油科学研究院地质楼“牛棚”宣告解散,陆婉珍重新回到家中。尽管以后的道路尚不明晰,至少一家人又团聚了,最高兴的还是女儿,可以天天见到妈妈了。陆婉珍很少提起在“牛棚”里所受的折磨和侮辱,甚至对家人也从来不提。在随后的一段时间里,陆婉珍在研究院锅炉房参加运煤劳动。那时的她很有力气,一尺多长的铲子,她可以不停地铲煤而不觉得累。
1968年10月《人民日报》在《柳河“五七干校”为机关革命化提供了新的经验》一文编者按中,引述了毛泽东的有关指示:“广大干部下放劳动,这对干部是一种重新学习的极好机会。”由此,“五七干校”就如雨后春笋般迅速在全国各地涌现出来。此后不久,石油部在湖北省潜江县原监狱劳改农场创办了“五七干校”。1969年4月,陆婉珍被下放到这里进行劳动锻炼,接受所谓的工农兵再教育,加强思想改造。
潜江“五七干校”临近汉江,这里原是全国最大的劳改农场之一,是一片大田,每块地都有一千亩,四面环绕着树木和沟渠。干校初期的劳动和生活环境很艰苦,吃的是粗粮小菜,住的是破旧不堪的农场库房,睡的是用稻草铺就的木板床,而且是几十人挤在一间屋子里。潜江是血吸虫病高发区,许多人初到南方,水土不服,拉肚子,身上长疮,过了较长一段时间才逐渐适应,有些疾病还让不少人留下了终生的后遗症[4]。
“五七干校”由军管组管制,实行军事化管理,不分年龄和性别,统统按照军队编制,划编到指定的连、排、班里去,由军宣队或工宣队管理。出工和收工时,必须整队呼口号,唱语录歌,要“早请示、晚汇报”,例行性地一日数次集体齐声“敬祝毛主席万寿无疆”。为了改善住宿环境,陆婉珍他们自己动手建住房,搬砖、锯瓦条、砌墙……手上很快就打起了大泡、小泡。通过自己的辛勤劳动,很快建起了一幢幢红砖瓦房。生活基本安顿好后,陆婉珍就迅速投入到种田、挑粪、养猪、做饭、挑水等各种各样紧张而劳累的劳动中。
潜江的耕地主要种棉花,其次是水稻、玉米等作物。棉花是经济作物,田间管理要特别到位。从育苗、移植、间苗、锄草到喷农药、摘棉花、除棉籽直至拔掉棉秆根,到最后将棉花分级打包装车,每年初春开始干起,一直要忙到深秋,田间管理的活计接连不断,很是劳苦。与陆婉珍在一起的大部分学员都比她年轻,大都是1960年以后毕业的大学生,但陆婉珍在田间劳动时并不落后。在劳作时偶尔也会听到一些不满的私语,但她几乎没有抱怨。在别人眼里,这位要强的女博士似乎颇能逆来顺受,完全是一副随遇而安的态度。(www.chuimin.cn)
除了种棉花、玉米,还要挑煤和修厕所。挑煤是力气活,挑着百十斤重的担子,从一条窄窄的舷板上稳稳当当地走下来,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别说是女同志,就是很多男人也干不来。在谈及这段经历时,陆婉珍总会骄傲地说:“我很有本事,我个儿大,有力气,会掌握平衡。修厕所是项技术活,我也做得可以。[5]”陆婉珍在这里虔诚地劳动着,虔诚地“改造”着自己。
陆婉珍在“五七干校”劳动改造时,丈夫闵恩泽带着七岁的女儿在北京生活。1970年初春的一天,闵恩泽突然接到通知,派他到抚顺参加“三氢会战”,闵恩泽只好托人把小女儿送到潜江干校陆婉珍那里。由于干校生活十分艰苦,加之营养不良,女儿刚来不久就患上急性肝炎。连队医生告诉陆婉珍,要多给孩子增加营养。陆婉珍只好到附近的老乡家买些白糖和鸡蛋之类的东西给女儿吃,天无绝人之路,经过两三个月的休息加营养,女儿的气色逐渐转好,肝炎竟奇迹般好了。
农场劳动外,干校还组织他们到农村插队“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小组”,分别住在社员家中,和社员们同吃、同住、同劳动,向社员们学习种田技术,帮社员们干农活、做家务。这一生活体验使陆婉珍很难忘,她第一次亲身经历了我国中南部农民的生活,至今仍然记得插队时那家主妇的勤劳和智慧。这位农村大嫂可在一天之内做不计其数的家务活,做饭、打布(做鞋用)、腌菜、带小孩等。陆婉珍回想起这段经历,不禁感叹道,正是因为有千千万万这样勤劳智慧的基层群众,中华民族才会有今天的崛起[6]。
有关新青胜蓝惟所盼:陆婉珍传的文章
陆婉珍之所以看好近红外光谱技术,是因为这段光谱在分析油品时具有先天的优越性。尽管当时国外已有较为成熟的近红外光谱仪器,但由于该技术的特殊性,陆婉珍经过深思熟虑,还是决定基于国内的研发力量,开发成套的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因此,1995年,在陆婉珍的组织和领导下,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正式成立了光谱分析和化学计量学课题组,主要任务是研发成套的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
2024-01-18
当时杜长明教授给1946级化工班选用了一套最负盛名的化工原理作教材,是之前不久由麻省理工学院的教授们编著的,解释化工单位操作的基本概念,许多年后仍是最好的化工教科书。不幸的是,1947年1月,杜长明教授因空难英年早逝。抗战时期的重庆中央大学虽然生活条件艰苦,但1946级化工班的莘莘学子受多位名师的言传身教,在科学专业知识方面打下了异常扎实的基础,在工程技术方面也受到了非常严格的训练。......
2024-01-18
冬,陆婉珍收到了美国移民局的一封信,通知她不能离境,而且这以后每半年都要向移民局登记住址和工作单位。陆婉珍与卢佩章的姐姐卢菊英为重庆南开中学高中同班同学、中央大学同级校友。10月,石油科学研究院将原油评价和油品分析室合并成立第一研究室,陆婉珍任室主任和主任工程师。陆婉珍带领年轻科技人员发现是砷中毒问题,并研发出了可以测定ppb级砷含量的分析方法。......
2024-01-18
陆婉珍母亲的气质几乎完全继承了外祖父。陆婉珍的幼年大半是由祖母照管的,祖母天性善良、性格温婉,尽管没读过书,但是一位颇有见识的女性。陆婉珍在天津出生时,父亲陆绍云正在天津宝成第三纱厂担任总工程师、厂长。图1-31938年,陆婉珍和大哥陆钟劲与祖母在天津合影图1-4陆婉珍与启蒙老师和大哥陆钟劲合影陆绍云夫妇共有五个子女,三男两女,陆婉珍是陆家的第二个孩子。......
2024-01-18
一、论文[1]Harry H.Sisler,Wan Chen Loh Min,Elaine Metter,Forrest R.Hurley.Addition Compounds of Chromium(VI)Oxide with Heterocyclic Nitrogen Bases.II.Reactions with the Lutidines,Vinylpyridines,2,4,6-Coll......
2024-01-18
1998年,陆婉珍决定在近红外光谱题目组研制一套测定汽油烯烃和芳烃的多维气相色谱系统。基于上述研究结果,他们对烯烃捕集阱的制备进行了技术改进,使捕集阱的性能有了较大程度的提高。图9-202003年研制的GG-8002型双柱箱多维气相色谱仪2004年,该技术通过中石化组织的技术鉴定。2005年,“多维色谱测定汽油馏分组成成套技术研究”获中石化科技进步二等奖。......
2024-01-18
于是,石油管理总局于1954年再度启动了炼油科研机构的筹建工作。图5-21956年陆婉珍与北京石油炼制研究所筹建处的其他成员讨论工作1955年年底,分配到北京石油炼制研究所筹建处的陆婉珍因在国外有过化学分析的工作经历,被任命为油品分析研究组的课题负责人。当时,石油炼制研究所筹建处的办公地点设在六铺炕的石油工业部。在石油炼制研究部门,油品分析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2024-01-18
在重庆中央大学二年级,一名新同学从土木系转到1946级化工班,他叫闵恩泽,后来成为了陆婉珍的终生伴侣。于是,大二时,闵恩泽毅然转至化工专业。闵恩泽虽然插班而来,成绩却后来居上,期末考试他总是第一,表现出不凡的才能与气质。大四时,陆婉珍将班长的位置让给了闵恩泽。别后重逢,两人都感到格外亲近,尤其是对远离家乡、举目无亲的闵恩泽来说,真是意想不到的惊喜。......
2024-01-18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