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波士顿留学生联名信:追求回国团聚

波士顿留学生联名信:追求回国团聚

【摘要】:为了冲破阻挠、回到祖国,他们动用了一切可以动用的公私关系。1953年,在波士顿的一些留学生组织起来,以违反人道主义为由,联名给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写信,要求回国与家人团聚。为了将学到的知识尽快回报给新中国,实现深藏心中已久的尽快使中国富强起来的愿望,陆婉珍和闵恩泽努力地在上海寻找工作的机会。时任石油工业部部长助理的徐今强[4]同志得知这一消息后,立即找来四年前留美回国的、时任石油部设计局室主任的武宝琛[5]。

“梁园虽好,非久居之地,归去来兮!”

尽管当时在美国陆婉珍和闵恩泽已经过上了相对优裕的生活,而且科研、工作条件十分优越,有现代化的试验设备,与周围同事和专家也和谐融洽,如果留下来,很容易出成果。但是在他们的心里,出国是为了学习,异国他乡绝非久留之地。另外,在那个时候,美国社会对华人的歧视还很严重,国内的亲人也盼着他们早日回来。尽管美国政府限制理、工、农、医等专业的人才离开美国国境,回国之路变得异常艰难,但陆婉珍和闵恩泽夫妇一方面在工作中努力钻研先进科学技术,收集各种技术资料,为参加新中国建设做准备;一方面为取得回国签证进行着不懈的斗争,一直没有停止归国的脚步。为了冲破阻挠、回到祖国,他们动用了一切可以动用的公私关系。

1953年,在波士顿的一些留学生组织起来,以违反人道主义为由,联名给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写信,要求回国与家人团聚。波士顿的留学生组织派人来芝加哥联系。通过何炳林[1],陆婉珍和闵恩泽加入了这个组织,并出钱资助活动。经过一年多的漫长等待,他们没有从波士顿留学生组织那里得到任何消息,于是只有另寻途径。

1955年初,闵恩泽得知上海第一印染厂的一位同事在香港的中国印染厂当厂长,便写信请他帮忙。这位同事叫潘其迪,1948年曾与闵恩泽一起在俄亥俄州立大学攻读硕士学位。潘其迪与其公司董事长商量后,向闵恩泽发出聘书,邀请闵恩泽到香港担任中国印染厂研究室主任。如此,陆婉珍和闵恩泽便获得进入香港的机会和居留权,很快美国移民局同意了他们离境的申请。1955年9月,夫妇俩打点行装,告别美国的师长和朋友,从旧金山乘坐威尔逊总统号邮轮来到离大陆咫尺之遥的香港。

中国印染厂位于香港荃湾,是香港最大的印染厂。巧合的是,这家染厂是查济民[2]先生创办的。查济民是纺织大王刘国钧的女婿,在常州大成纺织厂与陆婉珍的父亲陆绍云先生是同事和好友,与陆婉珍家是世交。查济民是一位求贤若渴、爱才如命的实业家,对于这样难得的人才,查济民一再挽留他们留在香港中国染厂工作。陆婉珍告诉查济民先生,来香港就是为了回到内地。多年后,陆婉珍回忆当年的选择时说:“我们从没想过不回来,这里没有该不该的问题,就像人每天都得回家一样,回到内地,才回到了家,心里才踏实。”

为了尽快回到内地,他们想到了以探亲的方式离开香港,但按香港当局规定,若要到内地“探亲”,须在香港任职9个月方可批准。查济民先生见陆婉珍和闵恩泽归心已定,无意久留,便毅然帮忙斡旋。最后,香港《大公报》的主编费彝民[3]先生真正解决了问题,于1955年10月安排陆婉珍夫妇与钱学森夫妇搭乘同一列火车回到了内地。

图5-1 1955年,陆婉珍与闵恩泽在香港(背面为深圳)(www.chuimin.cn)

由于陆婉珍的父母在上海,陆婉珍和闵恩泽先到了上海。那一刻,闵恩泽夫妇心潮起伏,热泪盈眶。多年的游子像浮萍一样,没有找到扎根的土壤。现在,当他们踏在故土上,那种兴奋和踏实的感觉是无法用语言形容的。经过八年的远行,父母身体仍然硬朗,全家团聚十分高兴。遗憾的是,陆婉珍的祖母已经去世了,在家里见到的只有祖母的遗像,但看上去依旧那么慈善可亲。

为了将学到的知识尽快回报给新中国,实现深藏心中已久的尽快使中国富强起来的愿望,陆婉珍和闵恩泽努力地在上海寻找工作的机会。但当时很多人存有顾虑,因为他们是从美国回来的,所以多数单位都不敢聘用他们。1955年11月,陆婉珍和闵恩泽来到了北京,与十几位旅美的留学生一起,住在位于前门的高教部留学生招待所里。但是北京的很多单位也不敢接收这些从美国回来的人。

时任石油工业部部长助理的徐今强[4]同志得知这一消息后,立即找来四年前留美回国的、时任石油部设计局室主任的武宝琛[5]。徐今强对他说:“国家石油工业建设急需人才,我们要从这些留学生中招一些人来工作。”武宝琛与陆婉珍、闵恩泽是中央大学化工系的校友,他迅速赶到招待所,代表石油部看望这些老同学,向他们介绍我国石油炼制科技发展规划和前景,并欢迎他们到石油系统工作。在武宝琛的宣传动员下,1955年12月陆婉珍和闵恩泽来到石油部石油设计局。与他们一起来的还有林正仙[6]和程之光[7]。随后,徐今强安排他们参与筹建北京石油炼制研究所,即现在中国石化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的前身。

每当提到这段经历,陆婉珍总是对徐今强充满着感激和敬佩之情。徐今强是新中国石油工业发展史上的一位奠基人和开拓者,也是中国第一座现代化百万吨炼油厂兰州炼油厂的组织者。在建国初期抗美援朝之时,热情接纳这样一批留美学生是需要有相当的政治气度与历史远见的。20世纪50年代,石油系统先后从美国吸收了近20名留学生,分配在炼油科研和设计部门。后来这些人都成了石油炼制的专家和学科带头人[8]

当时,陆婉珍每月的工资为200多元人民币,加上丈夫闵恩泽的工资,两人有500多元的收入。尽管与美国的收入有很大的差别,但在那个年代,普通人的月收入能达到三四十元就很不错了,他们称得上是“金领一族”了。陆婉珍对于祖国给予的承认和待遇感到非常满意,她决心要尽快把在国外学到的先进科学理论知识应用到我国的石油研究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