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石化领域的气相色谱和液相色谱分技术研发上,陆婉珍是我国公认的奠基人和开拓者之一。这之后,在陆婉珍的带领下,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开展了系统的色谱应用技术研究,在紧随世界的脚步阔步前进的同时,有不少是他们自行研发的独创技术。气相色谱技术能在石化分析中得到如此重视,完全得益于它对复杂混合物的分离特点,这种分离功能的实现主要依赖于色谱柱,可以说色谱柱是色谱仪的心脏。......
2024-01-18
国外的大学除注重培养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外,还经常采用多种交流方式提高学生对科学及新兴事物的兴趣。1953年春,气相色谱创始人马丁(A.J.P.Martin)被邀请到西北大学作学术报告。这时气相色谱技术才刚刚出现不到两年,在石油和石化产品分析中的应用也只做了很少几个实验,但却显示出了广泛的且极其诱人的应用前景,马丁的报告实际上是早期色谱技术的一段发明史和发展史。
最早创立色谱法的是俄国植物学家茨维特(C.Tswett),他1872年生于意大利的阿斯蒂,1896年获日内瓦大学哲学博士学位后,全家移居俄国。1901年,茨维特获喀山大学植物学学士学位,1902年任华沙大学讲师。他在研究植物叶子的色素成分时,将植物叶子的萃取物倒入填有碳酸钙的直立玻璃管内,然后加入石油醚使其自由流下,结果发现色素中各组分互相分离形成各种不同颜色的谱带。当时茨维特把这种色带叫做“色谱”,在这一方法中把玻璃管叫做“色谱柱”,碳酸钙叫做“固定相”,纯净的石油醚叫做“流动相”。茨维特将这种方法命名为“色谱法”,开创了色谱分析的先河。
茨维特的第一篇关于色谱法的论文发表在1903年华沙的《生物学杂志》上,此后他的论文也仅用俄文发表在不太知名的期刊上,所以当时没有引起科学界的足够重视。直到1931年,奥地利化学家库恩(R.Kuhn)才使用了茨维特创建的液固色谱法利用氧化铝和碳酸钙分离出三种胡萝卜素异构体,即 α胡萝卜素、β胡萝卜素和 γ胡萝卜素。随后,他用这种方法分离了60多种这类色素,并制成了纯品进行结构分析,丰富了人们对类胡萝卜素的认识。为奖励其在类胡萝卜素和维生素方面的研究工作,1938年,库恩被授予诺贝尔化学奖。库恩的研究获得了广泛的承认,也让科学界接受了色谱法。在这之后,以氧化铝为固定相的色谱法(即液固吸附色谱)在有色物质的分离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马丁1910年3月出生于英国伦敦,1932年获剑桥大学学士学位,1935年和1936年先后拿到了剑桥大学的硕士和博士学位。1938年,与马丁同在英国里兹的羊毛工业研究协会从事羊毛研究的辛格(R.L.M.Synge)观察到,乙酰氨基酸在氯仿和水之间的分配系数明显不同。马丁之前曾研制出一种用于维生素纯化的逆流萃取器,他们合作尝试在两种逆向流动的溶剂间分配氨基酸以便分离它们,但未获得成功。后来他们发现,如果使水吸附在硅胶上保持水相不动,只让氯仿相流动,分配过程就可顺利进行。他们还发现,如果使用甲基橙那样的不溶于氯仿的指示剂,就有可能检测到乙酰氨基酸在柱上的层带。1941年6月,在伦敦召开的英国生物化学会第214次会议上,马丁和辛格这两个年轻的化学家发表了一篇关于使用一种新的方法分离羊毛中氨基酸的论文。此后这一报告在《生物化学》杂志上发表,宣告了液液分配色谱法的诞生。这种快速而又经济的液液分配色谱方法很快就在化学、医学和生物学的研究中被广泛使用。
图4-9 气相色谱发明人马丁(www.chuimin.cn)
随后,马丁和辛格发现液液分配色谱方法不能用于二元羧酸的分离,因为硅胶填料只起到承载吸附水的功能,必须采用其他材料做载体,于是他们想到使用纸作载体,因为这之前染料化学家就已经使用滤纸来检查染料的纯度了。1944年,马丁和辛格将一滴含有两种氨基酸的溶液滴到了浸润水的滤纸(固定相)上,将滤纸的一端浸入到丁醇(流动相)溶剂中,借助毛细管作用,根据两种氨基酸的展开速度不同,将其完全分离。然后再通过与氨基酸产生颜色的茚三酮试剂,使纸上分离的不同类型氨基酸显色,这就是纸色谱的发明过程。此后,纸色谱被人们接受,且发展很快。这是一种简便又经济的分析技术,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分离氨基酸和糖类,在生物化学和分子生物学研究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马丁和辛格因发明了液液分配色谱法特别是纸色谱分析方法而共享了1952年的诺贝尔化学奖。
1941年,马丁和辛格在研究液液分配色谱时就提出,可以使用气体作流动相,即气液分配色谱,但是这一想法直到十年以后才变为现实。这是因为当时处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马丁的论文和学术观点没有被人们注意,随后在20世纪40年代末纸色谱的发现却引起人们的极大兴趣。另外,当时一些物理化学家认为气体的纵向扩散十分快速,致使混合物难以在介质中得到分离。
1950年,马丁到国家医学研究所工作,他邀请年轻的科学家詹姆斯(A. T.James)参加用气体做流动相的气液分配色谱研究。1951年,马丁和詹姆斯使用硅藻土作载体,用硅酮油作固定相,用氮气作流动相分离了若干种小分子量挥发性有机酸。他们把色谱柱末端浸入含有指示剂的溶液中,分离出来的脂肪酸用滴定法定量测定。后来他们发现对高沸点化合物,必须把色谱柱加热才行,于是就在色谱柱外面加了一个蒸汽套。这就是目前我们广泛使用的现代气相色谱仪的前身。气相色谱的出现立即对分析化学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当时在石油和石油化工的分析中,传统的分析方法已无能为力,气相色谱就像及时雨一样,成为无与伦比的得力工具。直到现在,气相色谱仍然是最为有效的分析技术之一。
马丁在西北大学的这个学术报告给陆婉珍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9]。陆婉珍回国后,在色谱技术上有所建树与聆听这次学术报告有密切的关系。马丁从液-液色谱到气-液色谱的研发历程也让陆婉珍深深懂得,科学研究工作既长又苦,而且一项研究成果很可能要过很久才能体现出其经济和社会价值。
有关新青胜蓝惟所盼:陆婉珍传的文章
在石化领域的气相色谱和液相色谱分技术研发上,陆婉珍是我国公认的奠基人和开拓者之一。这之后,在陆婉珍的带领下,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开展了系统的色谱应用技术研究,在紧随世界的脚步阔步前进的同时,有不少是他们自行研发的独创技术。气相色谱技术能在石化分析中得到如此重视,完全得益于它对复杂混合物的分离特点,这种分离功能的实现主要依赖于色谱柱,可以说色谱柱是色谱仪的心脏。......
2024-01-18
1998年,陆婉珍决定在近红外光谱题目组研制一套测定汽油烯烃和芳烃的多维气相色谱系统。基于上述研究结果,他们对烯烃捕集阱的制备进行了技术改进,使捕集阱的性能有了较大程度的提高。图9-202003年研制的GG-8002型双柱箱多维气相色谱仪2004年,该技术通过中石化组织的技术鉴定。2005年,“多维色谱测定汽油馏分组成成套技术研究”获中石化科技进步二等奖。......
2024-01-18
陆婉珍母亲的气质几乎完全继承了外祖父。陆婉珍的幼年大半是由祖母照管的,祖母天性善良、性格温婉,尽管没读过书,但是一位颇有见识的女性。陆婉珍在天津出生时,父亲陆绍云正在天津宝成第三纱厂担任总工程师、厂长。图1-31938年,陆婉珍和大哥陆钟劲与祖母在天津合影图1-4陆婉珍与启蒙老师和大哥陆钟劲合影陆绍云夫妇共有五个子女,三男两女,陆婉珍是陆家的第二个孩子。......
2024-01-18
一、论文[1]Harry H.Sisler,Wan Chen Loh Min,Elaine Metter,Forrest R.Hurley.Addition Compounds of Chromium(VI)Oxide with Heterocyclic Nitrogen Bases.II.Reactions with the Lutidines,Vinylpyridines,2,4,6-Coll......
2024-01-18
在重庆中央大学二年级,一名新同学从土木系转到1946级化工班,他叫闵恩泽,后来成为了陆婉珍的终生伴侣。于是,大二时,闵恩泽毅然转至化工专业。闵恩泽虽然插班而来,成绩却后来居上,期末考试他总是第一,表现出不凡的才能与气质。大四时,陆婉珍将班长的位置让给了闵恩泽。别后重逢,两人都感到格外亲近,尤其是对远离家乡、举目无亲的闵恩泽来说,真是意想不到的惊喜。......
2024-01-18
一路上日机轰炸与死亡的威胁如影随形。这一经历使陆婉珍接受了苦难的洗礼和人生的历练,成为形成她坚毅品格和不屈不挠意志的一个重要因素。虽然处于战时,但重庆南开中学在各方面的条件是优越的。陆婉珍在这里接受了全面的高质量教育,使她终生受用。爱国主义是南开中学的教育核心,也是张伯苓教育思想中最核心的部分。陆婉珍留美8年,学成后历尽艰难归来报效祖国,与这样的爱国教育密不可分。南开的教育是有教无类的。......
2024-01-18
自1932年到1937年常州沦陷,陆婉珍在常州这所江南文化古城生活了6年。从隋唐开科取士到清末,常州共出过状元9名,榜眼8名,探花11名,进士1 546名,中试人数之多,令朝野震惊。目前,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的常州籍院士有63名。尽管陆婉珍的祖籍在上海,但她的母亲是常州人,且陆婉珍的童年几乎都是在常州度过的。1961年12月,更名为常州市实验小学,至今已有百余年的历史。......
2024-01-18
1961年,陆婉珍被评为石油部先进工作者。由于出色的工作业绩,她多次荣获石油工业部和石油科学研究院的“先进工作者”称号。陆婉珍被任命为第七研究室的室主任。根据学科和任务情况,陆婉珍在第一研究室内相继组建了原油评价、重油组成、轻油组成、气体组成、光谱分析和元素分析等课题组,搭建起了较为完整的油品分析技术平台。......
2024-01-18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