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新青胜蓝惟所盼-陆婉珍传

新青胜蓝惟所盼-陆婉珍传

【摘要】:当时杜长明教授给1946级化工班选用了一套最负盛名的化工原理作教材,是之前不久由麻省理工学院的教授们编著的,解释化工单位操作的基本概念,许多年后仍是最好的化工教科书。不幸的是,1947年1月,杜长明教授因空难英年早逝。抗战时期的重庆中央大学虽然生活条件艰苦,但1946级化工班的莘莘学子受多位名师的言传身教,在科学专业知识方面打下了异常扎实的基础,在工程技术方面也受到了非常严格的训练。

陆婉珍在中央大学化工系幸运地遇上了杜长明、张江树、倪则埙、赵廷炳、高济宇等学界一流的老师,以及刚从国外归来的年轻学者时钧老师[2]。在这些名师的启发与训导下,陆婉珍不仅奠定了扎实的化学和化工功底,而且接触到了前沿的学术课题,对化学科研产生了兴趣。

杜长明教授(1902—1947)当时任中央大学化工系的系主任,是我国著名的化学工程学家。1926年从北平清华学校毕业后,他赴美国留学,在麻省理工学院攻读化学工程,1931年底回国后,任中央大学化工系教授兼系主任。中央大学内迁重庆过程中,杜长明亲自将化工系工业分析实验室和化工原理实验室的仪器药品和教学设备装箱运到重庆,使这两个实验室在重庆正常运转,成为当时国内最优良、最先进,设备最齐全的实验室。1943年后,杜长明为了解决当时抗战后方物资供应紧张的问题,在化工系内开展了一些化学品的制备工作,为航空部门提供了所需的塑料及溶剂,为橡胶厂试制了锌白等,受到了有关方面的欢迎和重视。杜长明教授一直讲授化工系的“化工原理”,这是化工专业本科教学中最重要的技术基础课。当时杜长明教授给1946级化工班选用了一套最负盛名的化工原理作教材,是之前不久由麻省理工学院的教授们编著的,解释化工单位操作的基本概念,许多年后仍是最好的化工教科书。他还为二年级学生讲授了“化工概论”,使学生能较早地对化学工程的学科内容有所了解,以便加深对后续课程的理解,为将来的学习作准备。杜长明教育有方、成就卓著。不幸的是,1947年1月,杜长明教授因空难英年早逝。

高济宇教授(1902—2000)当时任中央大学化学系的系主任,是我国著名的有机化学家,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他1930年取得伊利诺伊大学有机化学博士学位,1931年回国,在中央大学先后任副教授、教授及化学系主任。他长期讲授有机化学课程,在日益增多的学科内容中精选最重要、最基本的知识,有步骤地教给学生。化学是一门实验性很强的自然科学,高济宇教授讲授的有机合成和有机反应更是离不开实验,所以他十分重视有机化学的实验教学,不断完善实验条件,认真指导学生做实验,不断提高学生的钻研的能力。在抗战时期,化学试剂十分缺乏,他千方百计四处购买图书杂志、仪器药品,历经艰辛创办了一个制药部,生产部分化学纯试剂,使化学教学和科研能够开展起来。高济宇教授的授课特点是既教知识、又教方法,深入浅出,循循善诱,着重培养学生从事科学工作的能力、作风和思路。他一生桃李满天下,1980年国务院批准的中国科学院化学部67名委员中,有9名是他的学生。

张江树教授(1898—1989)是我国著名的物理化学家和教育家,是我国早期物理化学学科主要学术带头人之一。他1926年获得哈佛大学理学硕士学位后回国,任中央大学化学系教授,主讲物理化学(当时称为理论化学)。刚考入中央大学化学系和化工系的学生都会听到一些高年级同学的告诫,化学系最难通过的课程是物理化学,而教物理化学的老师就是张江树先生。尽管1946级化工班的物理化学不是由张江树教授授课,而改为一位青年教师主讲,但他仍耐心地为青年教师讲解物理化学课程中的一些不易阐明的概念,有时也亲自为学生讲授“熵”等一些较难的章节。张江树教授治学严谨,讲课概念清晰,实验技术精湛,深受学生们的爱戴。

倪则埙教授(1899—1990)1924年毕业于麻省理工学院化学系,回国后于1928年在中央大学化学系任教,主讲一年级的普通化学。倪则埙教授是柏溪分校一位有名的严师,他讲课板书全用英文,指定的参考书是当时国外著名高校所用的教材——布林克莱(S.R.Brinkley)编著的General Chemistry。

赵廷炳教授(1892—1966)是我国有名的分析化学专家,1933年取得美国康奈尔大学分析化学及农业化学博士学位。回国后,任中央大学、南京药学专科学校教授,主讲分析化学,他教学严谨,主张分析化学研究要联系生产实际。

还有一位必须提到的是被学生称为“娃娃教授”的时钧先生(1912—2005),他1935年进入美国当时唯一设有造纸专业的缅因大学,于1936年5月获造纸专业工学硕士学位,接着赴麻省理工学院专攻化学工程,师从莱维斯教授。1938年5月抗战初期,携妻儿毅然返回祖国,1942年受聘到中央大学任教授。风华正茂的时钧先生给陆婉珍这级学生介绍了最新化工技术进展,开设了化工热力学和化学工程经济学两门课程,并鼓励学生利用当地的基本化学试剂与原料做原创实验。在讲授化工计算时,他常告诫学生说:“数学是工具,切忌钻进去出不来,忘了根本。”时钧的教学强调“数量概念”,即不仅要对各种物理变量有定性的理解,而且要对其数值大小(级别)做到心中有数。否则,“就不是一个学工的”。数十年后,当时听课的学生谈起时钧的课,都说受益匪浅。时钧先生执教六十多年,培养了大批高水平的科技人才,仅两院院士就有16名,其中40年代毕业的有陈家镛、闵恩泽、梁晓天[3]、张存浩、楼南泉[4]、朱起鹤、胡宏纹、陆婉珍、陆钟武,新中国成立后毕业的有时铭显、唐明述、曹湘洪、江东亮、徐德龙、徐南平。因此,被业内称为“培养教授的教授,培养院士的院士”。时钧先生在科研工作中也很有成就,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98年获何梁何利科技进步奖。

抗战时期的重庆中央大学虽然生活条件艰苦,但1946级化工班的莘莘学子受多位名师的言传身教,在科学专业知识方面打下了异常扎实的基础,在工程技术方面也受到了非常严格的训练。加上个人的聪明才智和刻苦奋斗,在日后的求学和工作中,这个班级的同学都非常出色,有四位成为了中国科学院院士——闵恩泽、楼南泉、陆婉珍及梁晓天;有些成为了享有国际名望的教授,例如沈宗瀛[5]、戴树和[6]、孙启才等;有些则为建设祖国的化学化工事业作出了杰出的贡献,例如范元熹、彭崇厚等。陆婉珍身为其中的一员,深感自豪。当时,很多教授完全可以出国去过衣食无忧的生活,但他们甘愿留在国内过着清贫的教书生活,这对陆婉珍的影响无疑是很大的。这也是为什么陆婉珍在新中国成立之后,义无反顾地回到祖国的一个重要原因。

师恩不忘,学统不坠。事业有成的1946级化工班的同学们情系母校,更惦记着母校的恩师。1996年10月,沈宗瀛教授回国讲学,1946级十余位同学在陆婉珍和闵恩泽所在的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聚会,大家倡议给时钧先生寄几句“赠言”。梁晓天赋诗一首:“五十年前承化雨,程门立雪感恩师。燕京小聚共相勉,尽是发挥余热人。[7]”(www.chuimin.cn)

图3-1 1998年陆婉珍与时钧先生交谈

2008年10月15日,闵恩泽获得“2007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后,与陆婉珍一起返回母校(现南京工业大学)谢师。在秋风宜人、景色秀美的江浦校区“时钧园”内,时钧塑像的目光深邃地眺望着远方,淙淙流水从无涯山的吾爱亭上跃过一阶一阶的感言石欢快而下,心远亭边的翠竹挺立修长。感言石上镌刻着时钧先生16位弟子的感言,其中1946级陆婉珍的感言是“热爱教育,热爱科学,热爱学生,是我们永远学习的榜样”。闵恩泽的感言是“教我化工,引我上路,启发我技术创新”。梁晓天的感言是“匠心追化工高妙似天成,成就人钦仰东南一巨星”。陆婉珍三弟陆钟武的感言是“恩师时老的教诲:要真正弄懂最基本的东西要多问几个为什么”[8]

图3-2 2008年陆婉珍(左二)与闵恩泽(右二)、唐明述(左一)、欧阳平凯(右一)在时钧先生像前合影

闵恩泽、陆婉珍院士伉俪向恩师时钧先生的塑像敬献花篮,并向时钧像三鞠躬。面对时钧班的学子,闵院士带着浓厚的“川”音即兴发表了感人肺腑的话语:“今年1月8日,当我获奖时,就想回来给时先生报告。他知道了一定会很高兴。我一定要回母校,感谢学校优良的传统和学风对我的熏陶,感谢时先生所教授的化学工程,感谢传授有机化学、无机化学的几位老师。我感谢他们,因为他们给我打下了深厚的专业知识基础,受益终生。在回国的六十多年里,我从石油化工到化学工程再到生物柴油等方向的转型中才会比较顺利。你们一定要把学科专业知识学好,要感谢你们的老师,要向他们学习。科教兴国、人才强国、自主创新发展的希望都寄托在你们身上,你们一定会取得更大的成绩。”陆婉珍院士则送给母校学子们最亲切、平实的祝语:“各位学弟、学妹们,看到你们,我不由想起了六十多年前的大学时光。大学生活会影响人的一生。我愿你们一切顺利,成才、成功![9]

图3-3 2011年陆婉珍寄语母校的题词

2011年5月22日,陆婉珍与刚参加完国家天文台“闵恩泽星”小行星命名仪式的闵恩泽又回到了母校,参加南京工业大学成立10周年暨办学109周年校庆,又一次来到江浦校区时钧园缅怀恩师。当谈起与时钧先生深厚的师生情谊时,闵恩泽忍不住热泪盈眶,言辞哽咽,让全场师生为之动容。他对母校的青年学子提出四点要求:要打好化工基础,学好基础课程;要学好计算机硬件、软件知识;要用开阔的视角看待未来发展;要学好中文,清楚准确地表达出自己的想法与理念。他真诚希望时钧班的同学能够继承时钧先生的精神,学有所成,为国家化工事业的发展做贡献。

陆婉珍也深情怀念了师从时钧先生的岁月,她对在场时钧班的同学表达了殷切的期望,并用最简单却最真挚的“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勉励所有学子。她寄语母校,希冀母校“勤学、勤思,不断创新”。闵恩泽也留墨赠母校:“祝南京工业大学育人创新,再创辉煌”。南京工业大学学生代表则向陆婉珍夫妇赠送了一幅由时钧班同学完成的书法作品“恩自天府泽四海,婉如华庭珍三生”,表达对两位院士的崇高敬意与深深祝福[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