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足布”的特点是圆首、圆肩、圆裆、圆足,故称之为“圆足布”或“圆首布”。“圆足布”是战国后期在中国北方的晋地所铸行的一种平首布币。清末的学者认为“圆足布”是由“方足布”演变成“圜钱”的过渡形式。“方足布”、“圆足布”的诞生都是在“尖足布”产生之后。“圆足布”兴于晋北,“方足布”则产生于河南,后来“方足布”流行于中原各地,“圆足布”则在黄河以东一带流行,数十年无重大发展。......
2024-01-17
“方足布”是指“布币”的裤足较为平直方正,所以被称为“方足布”。当“尖足布”盛行于晋地的时候,郑、卫、宋诸国也开始铸造新币,它们以方足大布为基础,取长补短,大刀阔斧地进行改革:一、抛弃了容易折损的尖足,改为抗击力较强的方足。二、加宽颈部并在头部添加了两个突出的小耳朵,故称为“锐角布”或“有耳布”。这种钱币大约长4.5—6.5厘米,重13克。
“方足布”郑国铸的较重较大,时间可能较早,宋、卫两国铸造的较小这些“布币”与“尖足布”同时流行,但其文字、轮廓、铸工、铜料都比较好,其中卢氏一个地方就曾出过“空首布”、“尖足布”、“方足布”等,其制造精美,是当时重要的铸币地区。稍晚的还有韩、隰氏、皮氏、阴氏、大阴、平周等,也相继铸造了新币。它们一方面采用宋、卫轻型有耳布(锐角布)的重量与形制,但却去掉了“空首布”的耳朵,另一方面也保留了许多“尖足布”的形制,创造出了典型的“方足布”。此时正是三家分晋,战国时代的开始。
战国时代虽然战争频繁,但工商业却比较繁荣。许多士大夫退而经商,也有很多人挟财入仕,可能是他们教给那些士大夫们铸钱牟利的方法,虽不能说完全出于商人之手,但也无法判定是出于政府之手。因为当时政府虽然已开始铸钱,却还未禁止民间私铸。总之,越晚官钱就越多,民间铸的钱就越少。
战国初期,燕国的涿、益邑、纕坪、陶阳、渔阳、右明等地均铸有“方足布”,它们保有“尖足布”的特征,但体形略小。其中有光背的,有背面纪数的,也有背面纪“左”“右”“大”等文字的。燕国行用 “方足布”,有史文记载,就其实物而观,铸造时间较早,流通的地区也很广,大多都是出自官炉。
在“方足布”中,较重的还是三晋所出的,计有北屈、大阴、汝阳、子阳、中邑、屯留、尹阳、平阳、平周、平留、平原、皮氏、宅阳、猗氏、梁邑、高都、襄垣、鲁阳、宜阳等等。这些地方所出的钱币,数量很多,也较为规律,大约长5厘米左右,重7—8克左右,最小的也有5克以上,铜质也很好,不易折损,使用收藏都很便利。但在流通期间购买力如何,单枚代表的价值是多少,现在无法考证。当时魏、赵两国都有当寽布或釿币流通,而赵也有“刀币”,魏国还有“圜钱”,彼此间该如何兑换,也不能确知。
三晋外,齐、鲁、宋、魏等国也曾铸行过“方足布”,如齐国的齐氏、齐阳、齐贝等,鲁国的邾邑、成邑,宋国的商城,魏国的母丘等,均有出土,数量也很多,形制与晋布无大差别,书法与铸造的工艺有些变化,可见行用颇久。
秦国也曾铸造过“方足布”,如杜阳、梗阳、木邑、木门等。惠文王八年,秦取得魏国的梁邑。这里曾是魏国的河西造币中心,曾出过“尖足布”,似乎也出过“方足布”。秦人占领之后,铸币并没有间断。现在传世的梁邑布中,那些文字轮廓、字体结构的变化风格与安阳布相比略有近似之处,可能是秦人所铸。此后,秦人东进打败赵武灵王,取得离石与蔺。这两个地方是赵国北疆的铸币中心,蔺曾出过“刀布”,“尖足布”,“圆足布”等,有种文字豪迈的“方足布”,可能是秦以后铸造的。秦早期东侵,摧毁了唐是、中都、晋阳、隰氏,占领了魏国的宁新,后改名安阳。其地是中原的枢纽,是商业重地,秦正可以在这里发动一次货币战争,以扰乱赵、魏的金融,榨取三晋资源,支持其长期的侵略,于是铸造了大量的“安阳布”(安阳大布),其数量之多超越了各地的纪录,现存的“方足布”中它可能居四分之一。之后又出了一种大型的重量仅是小布的一倍,而面值则可能高至十几倍以上。这是我国发行大钱的开始。在黄河南岸秦人首先取得魏国的阴晋,后改名为“宁秦”。接着东出崤函占领了宜阳、鲁阳,在那里铸造鲁阳布。这几种方足布风格接近,款式相同,数量也很大,在“方足布”中不失为上佳品。在此期间,政府竭力推行当寽布,齐、燕、赵也着重铸造刀货,宋国一度发行“殊”“四”釿布。“方足布”的维持全靠秦国。这一变动是意想不到的。不过秦国并非对“方足布”有特殊的好感,它推行“方足布”只不过是经济战略中的一种策略而已。自从安阳、梁邑等大布发行之后,方足布的信用就被破坏,结束了它二百年流通的历史。(www.chuimin.cn)
“方足布”在先秦古币中一向居于显赫地位,为人所重视。初期大布如卢氏捏金、洮捏金等,现今颇为少见的锐角布(有耳布)如垂、公等,也是很难得。中期的半布传世较少,燕布也不是很多,三晋所产的方足布,直读、传形、合背、倒书,向来是收藏家们的收藏目标。后期秦国所出的安阳大布较为多见,而梁邑大布则少见。“方足布”中称为“稀世珍品”的“右明新治”四字布更为珍贵。
釿布因面文多带“釿”字而得名。其特征为体形较大,平首、平肩或圆肩、圆裆、方足,或有郭或无郭。因两足间袴裆呈拱桥状,所以又称为桥足布。这种平首布钱一般分为二釿、一釿、半釿三等制。以“安邑” 布为例,最长者为“安邑二釿”布钱,通长6.5厘米,足宽4.0-4.3厘米,重25-29克;最小者为“安邑半釿”,通长4.4厘米,足宽3.1厘米,重约7克左右。“安邑二釿”、“安邑一釿”有的背铸“安”字。“安邑”系魏国的早期都城,“釿”为币制单位,故知其为魏币。
釿布面文、常见的有“安邑二釿”、“ 安邑一釿”、“安邑半釿”、“訚易二釿”、“ 訚易一釿”、“ 訚易半釿”、“阴晋半釿”、“梁二釿”、“梁一釿”、“梁半釿”、“恒釿”、“ 虞一釿”、“虞半釿”、“虞氏半釿”等等30余种,多系梁布。
对于“釿”字涵义,目前有两种说法。一种认为斤、铲同制,同财货,曾充作一般等价物,发展成为货币后,斤(釿)逐渐演变为重量单位;另一种说法认为“釿”为农具,后演变成货币,并被借用作货币名称。
釿布钱文多为魏国城邑,大多出于魏国辖区内,并且形体较大,其铸行时间约在战国早中期。近年来釿布在山西、山东等地均有出土。
有关中国古钱币发展史的文章
“圆足布”的特点是圆首、圆肩、圆裆、圆足,故称之为“圆足布”或“圆首布”。“圆足布”是战国后期在中国北方的晋地所铸行的一种平首布币。清末的学者认为“圆足布”是由“方足布”演变成“圜钱”的过渡形式。“方足布”、“圆足布”的诞生都是在“尖足布”产生之后。“圆足布”兴于晋北,“方足布”则产生于河南,后来“方足布”流行于中原各地,“圆足布”则在黄河以东一带流行,数十年无重大发展。......
2024-01-17
“平首布”是由“空首布”蜕变而成的,其形式十分混乱,而最先出现的为“尖足布”。在“空首布”中,有种耸肩尖足的大布可能就是尖足型布的蓝本。“尖足布”最初在晋国北部流通,而后流通范围扩大,与流通在河南的空首布平分天下。最早的“尖足布”,形状极似铲币,足部作燕尾状,因有尖足之称。“尖足布”的发行成功使晋国商业更加发达。迄今为止发现的“尖足布”不多,而初期的大布就更少见了。......
2024-01-17
艾奇布恩定理是指,如果你遇见员工而不认得,或忘了他的名字,那你的公司就太大了点。它的提出者是英国史蒂芬约瑟剧院导演亚伦艾奇布恩。唐骏有“打工皇帝”之称,因为他在微软用7年时间从普通技术人员做到中国区总裁,并以终身荣誉总裁之职退休。在微软期间,唐骏得到的第一次重要的晋升机会就得益于他练就的好性格。艾奇布恩定理正是反映了这一问题。......
2023-12-01
图8.11 数字芯片结构针对Pad limited的设计,如何正确排布输入输出端口顺序使其与产品封装一致,如何复用端口尽量减小输入输出端口数目,是否采用交错型结构代替线性型结构来在单位宽度放入更多的IO数目等往往在实际设计中是工程师较为关注的重点。图8.12 两种IO的比较而Core limited的设计,按照模拟IP形状或者数字设计规模作为制约芯片设计的关键因素加以区分。图8.13 IP放置位置对于布线的影响......
2023-06-26
苏松棉布因产地属明代的南直隶,故被外国人称为“南京布”。1571年,西班牙殖民势力正式占据东西方交通要道马尼拉。为此,1591年3月,西班牙驻马尼拉总督发布禁止所有菲人穿用中国丝织物及棉布之禁令。上述马尼拉海关档案文件手稿,提供了有关南京布规格的重要信息。......
2023-10-16
我想在此篇论文中讨论恩登布人仪式中一些主要象征符号的语义结构和特点。象征符号是恩登布人仪式的专门结构中最小的单位。穆索利药物也用在为不育女人祈求生育的仪式上,恩登布人认为,它们会“使孩子现形”。在一个恩登布人仪式里,每一个象征符号都能使恩登布文化和社会的一些成分变得可见,并能为有意图的公众行动所利用。......
2024-01-21
(二)江岸地质条件刘渡至太阳洲段,江岸主要由壤土、粉质粘土、淤泥质壤土及砂壤土组成,见图1-9。(三)崩岸地质因素分析崩岸受江岸地质结构、河势、水流条件,风浪等诸多因素影响。此类崩岸的治理,需采取控制河势、改善水流条件、护岸与护底相结合的综合措施。......
2023-06-2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