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胡适考证,”马吊”就是麻将的祖宗。关于马吊的起源时间,历来说法不同。至天启中,始行马吊之戏。据此,则马吊起源绝不会晚于天启年间,又因为现存最早关于马吊的著作《叶子谱》,其作者潘之恒与王世贞为文友,都是明朝嘉靖年间的人,所以可以推论,马吊之起源不会晚于明朝万历末期。在改造的过程中,潘之恒的作用要比王世贞大一些,但由于王世贞的名气和影响很大,才使他被后人认为是马吊的创始者。......
2024-01-17
《镜花缘》描写才女们玩的游戏,马吊之后是双陆。对局:戴琼英、孟琼芝二琼;观局:掌红珠、邵红英、骆红蕖、尹红萸四红。地点:文杏阁,和马吊一处。
双陆,在古代又叫”握塑”、”长行”,另外还有”波罗塞戏”的别名,也是中国古代的一种棋类活动。关于双陆在中国的出现,有着多种说法。《事物纪原》一书说,三国时曹魏”陈思王曹子建制双陆,置骰子二”;而《山樵暇语》则认为”双陆出天竺(今印度)……其流入中国则自曹植始之也”。上述二种看法虽在双陆的起源方面相异,但都把汉魏之际作为在中国出现的始发点,表明双陆这一棋戏在三国时期已经开始在中国流行了。宋人洪遵着有《谱双》一书,其中将双陆分为北双陆、南双陆、大食双陆、真腊双陆等多种制式,其棋盘刻线均不相同。从这一点来分析,双陆当是舶来品,只是因为传入日久,才融入民族文化之中,成为中国古代棋类家族中的一员。
双陆传入中国后,流行于曹魏,盛于南北朝、隋、唐以迄宋、元时期。但隋以前的史籍中,谈及双陆者鲜见,到了唐朝,记载才多起来。在日本,现存有一部叫做《双陆锦囊钞》的书,书中简单地述说了双陆的玩法。日本的双陆是唐朝时传入的,因此,其格式和行棋方法完全照搬唐式。根据书中所述,一套双陆主要包括棋盘,黑白棋子各十五枚,骰子二枚。棋盘上面刻有对等的十二竖线;骰子呈六面体,分别刻有从一到六的数值。玩时,首先掷出二骰,骰子顶面所显示的值是几,便行进几步。先将全部己方十五枚棋子走进最后的六条刻线以内者,即获全胜。由于这种棋戏进退幅度大,胜负转换易,因而带有极强的趣味性和偶然性。
双陆在唐代极为风行,我们从有关武则天和狄仁杰的两个传说中可以看出:帝王将相达官贵人也玩双陆,这足以看出其流行程度。或者说,也正因为宫廷的示范,更促使了双陆的流行。(www.chuimin.cn)
李汝珍写双陆,用三枚骰子而不是两枚,为的是防止”掐骰”∣∣就是玩手法掷出所需点数。双陆掷点有讲究,”起手几掷虽不要大点,到了后来要紧时,全仗大点方能出得来”,”除大算小,最有讲究的”。双陆的玩法是掷点行子,两子或三子连在一处,就算一梁,对方不能打他;若孤子放单不成梁,遇到对方的行子就要被打下。若子组成五梁,对方就不好办了,已到要紧处,得掷大点来化解危机。所以,为了很快组子成梁,掷点就成了关键。因为双陆要求二、三子组梁,所以”双陆是为手足而设”,有着”劝人手足和睦之意”。他藉双陆大谈”手足和睦”,也正和武则天”恩旨”中的”悌”相应,须知百才女多的是兄弟姊妹,既要反周,就不能不”手足和睦”、”外御其侮”。这层意思由骆红蕖说了出来:”可见古人一举一动,莫不令人归于正道。就是游戏之中,也都寓着劝世之意。无如世人只知贪图好玩,那晓其中却有这个道理。”作者说他的这本”『少子』虽以游戏为事,却暗寓劝善之意,不外风人之旨”,双陆可谓一例。
到了宋代,双陆在各地更为普及。当时,北方的酒楼茶馆里,往往设有双陆盘,供人们边品茶边玩双陆。这时的双陆形制与打法和唐代差别不大。一九七四年,辽宁法库县叶茂台七号辽墓中出土了一副双陆棋具。其棋盘长五十二?八厘米,宽二十五?四厘米,左右两个长边各以骨片嵌制了十二个圆型的”路”标和一个新月型的”门”标。棋子为尖顶平底,中有束腰,高四?六厘米,底径二?五厘米,共三十枚,一半为白子,一半施黑漆为黑子。两枚骰子出土时已朽。这副双陆棋具与宋末元初人陈元靓在《事林广记》中所记载的”打双陆图”形制相一致,反映出当时北方的契丹人中也盛行双陆活动。
双陆在元代属于一种”才子型”的游戏,为文人及风流子弟所喜爱,像诗人柳贯、曲家周德清、戏剧家关汉卿等,均有咏颂双陆的佳作传世。及至明、清,双陆仍在上层贵族及仕女中间流传,不过已略呈衰势。在《金瓶梅》、《风筝误》等小说、剧本中尚有提及。现在来推断,大概是由于象棋的盛行,双陆这流行了二千余年的棋戏才开始逐渐地不那么时兴,以致最终失传。
有关玩.镜花的文章
据胡适考证,”马吊”就是麻将的祖宗。关于马吊的起源时间,历来说法不同。至天启中,始行马吊之戏。据此,则马吊起源绝不会晚于天启年间,又因为现存最早关于马吊的著作《叶子谱》,其作者潘之恒与王世贞为文友,都是明朝嘉靖年间的人,所以可以推论,马吊之起源不会晚于明朝万历末期。在改造的过程中,潘之恒的作用要比王世贞大一些,但由于王世贞的名气和影响很大,才使他被后人认为是马吊的创始者。......
2024-01-17
考虑到这一点,生活在乾隆后期到嘉庆、道光年间的李汝珍,是不大可能有机会随人远航的。之所以人们不自觉地编造故事,是因为一般读者认为写海外就必须航海,并不了解李汝珍所写的海外诸国,其实是用古书上的记载连缀发挥而成,并非亲身经历。孙佳讯先生坚持《镜花缘》为李汝珍所作,反对其它无稽之谈,确有澄清之功。但在李汝珍真的出海游历过这一点上,则犯了一个轻信传闻的错误。......
2024-01-17
你看,身穿绸衫的唐敖向两面国人问路,他一副”和颜悦色,满面谦恭光景”,说说笑笑;等到穿布衫的林之洋问话时,便”陡然变了样子,脸上冷冷的,笑容也收了,谦恭也免了”。唐敖换了林之洋的衣服,便又冷淡。林之洋同一人说笑,唐敖偷偷揭开他的浩然巾,只见”一张恶脸,鼠眼鹰鼻,满面横肉”,”把扫帚眉一皱,血盆口一张,伸出一条长舌,喷出一股毒气,霎时阴风惨惨,黑雾漫漫”。......
2024-01-17
百名才女中有三个贬义形象比较突出,那就是第九十八名苹花仙子”小毒蜂”闵兰荪、第九十九名菱花仙子”笔生花”花再芳,与第一百名百合花仙子”一卷书”毕全贞。而有杨花、芦花、藤花、蓼花、萱花、葵花、苹花、菱花、桃花九花为始作俑者,后面武则天对牡丹的惩罚和上帝对百花仙子的贬谪才有可能,所以这九花几乎可以说是这次贬谪事件的罪魁祸首。花再芳与第九十六名杨花仙子”铁笛仙”苏亚兰是乡宦女儿。......
2024-01-17
实际上,对当时的普通读者而言,最容易接受的也许就是李汝珍在小说中对他们进行的音韵学普及教育吧。可以想象,如果没有《镜花缘》的广告宣传,一本纯学术著作是很难这样畅销的。(对李汝珍《李氏音鉴》的评述参见李新魁等着《韵学古籍述要》该条。李汝珍将他的音韵学研究成果放在小说中加以表现,最特出的有两点。......
2024-01-17
酒文化是中华民族饮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酒令则纯是以文化入酒,更是酒文化中的精粹。当时的酒令分俗令和雅令。筹令是酒令中的重头戏。在《镜花缘》中,作者共写到七个酒令。李汝珍对他编排的这个百人大酒令十分自负,自诩为”千古绝唱”。这场酒令以花名长春开头,花是暗喻百女的真实身分是百名花仙。这是说才女之为美谈,主要在其”妇德”,同时又和开篇引用《女诫》相呼应。......
2024-01-17
接着,在一般市民和知识阶层中,便陆续出现了关于《镜花缘》作者的种种传说。与此相反,孙佳讯等连续发表文章,根据史实驳斥他们,认为《镜花缘》确实为李汝珍一人所作。所以,吴明星等人认为:《镜花缘》实际上是许氏借李氏的名来出版的。更明显的是,作者李汝珍借书中人物之口,在一百回中多次提到《镜花缘》故事是”士人李某”、”老子后裔”所编。......
2024-01-17
在”明清十大小说”中,《镜花缘》的版本是相当多的。这个由李汝珍亲自监刻的初刻本印刷出版之后,苏州的书坊市场上又出现了《镜花缘》的另一种刻本,它是江宁桃江镇书坊根据《镜花缘》的传抄稿本抢先私刻的。蔬庵是《镜花缘》评批中内容最多的一家。由于受到江宁桃江镇抢刻本《镜花缘》的影响,苏州原刻本一度滞销,但时隔不久也就都卖完。三年后,即道光元年,《镜花缘》又在苏州再版。......
2024-01-17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