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口山不仅有奇禽怪兽,也有仙草异木,在《镜花缘》中,作者着重描写了肉芝、朱草这两种仙草。肉芝是骑着小马七、八寸高的小人,被唐敖逮住吃了。这是小人之所以后来被当作仙药极品肉芝的原因。生名山石岩之下,刺之如血。唐敖连吃肉芝、朱草,所吃的都是仙品。后来唐敖果然在小蓬莱成仙,林之洋还提起东口山这事∣∣”这些肉芝、朱草独他一人得去,岂是等闲。......
2024-01-17
唐敖一行人在东口山游玩,首先遇到的异物是一兽一鸟,兽是当康,鸟是精卫。
当康是一个”其形如猪,身长六尺,高四尺,浑身青色,两只大耳,口中伸出四个长牙,和象牙一样,包在外面”的怪兽。见多识广的多九公说牠”其鸣自叫”∣∣也就是鸣叫的声音听起来是”当康”的声音,所以给牠起名为当康,”每逢盛世,始露其形,今忽出现,必主天下太平”。多九公话没说完,”此兽果然口呼『当康』,鸣了几声,跳舞而去”。
当康见《山海经?东次四经》:再往东南二百里,是座钦山,山中有丰富的金属矿物和玉石却没有石头。师水从这座山发源,然后向北流入皋泽……山中有一种野兽,形状像小猪却长着大獠牙,名称是当康,牠发出的叫声就是牠的名字,一出现天下就要大丰收。
《镜花缘》中的当康正是根据《山海经》创造出来的,对牠的形象,作者作了些艺术加工。
从《山海经》看,当康是瑞兽,出现在世上便会大丰收。李汝珍把当康的祥瑞定位在”主天下太平”上。作者之所以首先就写当康,并以之作为”天下太平”的瑞兆,是有其深意的。在作者看来,武则天篡唐,”纯以杀戮为事,唐家子孙诛戮殆尽”(第十回),分明是乱世。待后来文芸等起兵匡复唐室,打败武家军,中宗复位,天下才得以太平。作者有意写当康现世,正是要暗示这一点。
在当康之后,作者描写的就是精卫,书中描述精卫:”其形似鸦,身黑如墨,嘴白如玉,两只红足,头上斑斑点点,有许多花文。”多九公解释精卫的由来,据说精卫原本是炎帝的女儿,一次在东海游玩的时候,不幸落水而死,精魂不散,变成了精卫鸟。因为一直不忘落水之恨,所以每日衔石吐入海中,想把大海填平,以此消恨。
精卫填海是个非常著名的上古神话,出于《山海经?北次三经》:再往北二百里,是座发鸠山,山上生长着茂密的柘树。山中有一种禽鸟,形状像一般的乌鸦,却长着花脑袋、白嘴巴、红足爪,名称是精卫,牠发出的叫声就是牠的名字。精卫鸟原是炎帝的小女儿,名叫女娃。女娃到东海游玩,淹死在东海没有回来,就变成了精卫鸟,常常衔着西山的树枝和石子,用来填塞东海。
精卫的故事还记载于西晋张华的《博物志》卷三、梁任昉《述异记》卷上,李汝珍是根据《山海经》的记载而发挥的。《述异记》说精卫”偶海燕而生子,生雌状如精卫,生雄如海燕”,精卫誓不饮东海水,又说精卫一名誓鸟、冤禽、志鸟、帝女雀,这些都未为作者所取。(www.chuimin.cn)
精卫出自发鸠山,据《水经注?浊漳水》载,发鸠山在今山西上党市长子县的西边,又叫发包山、鹿谷山。精卫出于发鸠山是人们都很熟悉的典故,作者怕把这个故事移于东口山读者会生出疑问,所以有意透过唐敖和多九公的对话加以解释:
(唐敖道):”请问九公,小弟闻得此鸟生在发鸠山,为何此处也有呢?”多九公笑道:”此鸟虽有衔石填海之异,无非是个禽鸟,近海之地,何处不可生,何必定在发鸠一山。况老夫只闻鸲鹆不逾济,至精卫不逾发鸠,这却未曾听过。”
精卫最突出的品格是牠那自强不息、知难而进的奋斗精神,陶渊明曾写诗道:”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
对此,唐敖有一番话说得很好,他说:”据小弟看来,此鸟秉性虽痴,但如此难为之事,并不畏难,其志可嘉。每见世人明明放着易为之事,他却畏难偷安,一味蹉跎,及至老大,一无所能,追悔无及。如果都像精卫这样立志,何患无成!”这是作者透过唐敖对世人发出的告诫,要学习精卫,立志持志,知难而进。
事实上,作者在书中所写的很多内容都是”立志”、”不畏难”的精卫精神的体现。比如唐敖在海外寻访”名花”,立志入道;唐小山泛海寻父,众才女登科立名;徐敬业、徐承志等忠臣义士,两代人坚持不懈、不畏生死地开展反周复唐大业;英雄才女打破武家”酒色财气”四关,凡此都是。作者之所以在这里着力描写精卫,寓意正在于此。
而且精卫与当康相连也有其深意,当康代表天意,精卫则代表人事。第六回元女(即九天玄女,清人避康熙玄烨讳改玄为元)就”尽人事以听天命”的谚语发了一番议论,认为凡事不能坐等天命而要尽人事,”世上无论何事,若人力未尽,从无坐在家中,就能平空落下随心所欲事来”。命中所无倒也罢了,命中所有也得靠人努力方可得到。”人事未尽,如何言得天命?”强调主观努力的重要性。作者先设下当康,意思是天下将太平康泰;再设精卫,意思是犹须努力奋斗。虽说作者尚不能完全摆脱天命观,但强调”人事”、”人力”,也就足以看出作者的识见不凡。
有关玩.镜花的文章
东口山不仅有奇禽怪兽,也有仙草异木,在《镜花缘》中,作者着重描写了肉芝、朱草这两种仙草。肉芝是骑着小马七、八寸高的小人,被唐敖逮住吃了。这是小人之所以后来被当作仙药极品肉芝的原因。生名山石岩之下,刺之如血。唐敖连吃肉芝、朱草,所吃的都是仙品。后来唐敖果然在小蓬莱成仙,林之洋还提起东口山这事∣∣”这些肉芝、朱草独他一人得去,岂是等闲。......
2024-01-17
在东口山所见的奇禽怪兽中,果然、不孝鸟、飞涎鸟和当康、精卫相比是另一类型,具有道德的象征意义。果然是正面形象,不孝鸟是反面形象。出于对不孝的憎恶,作者又有意安排了飞涎鸟的出场。此时得了不孝鸟,必是将牠饱餐。不孝鸟先是叫林之洋用火枪把牠打下,再被水手们把毛拔了个一乾二净,最后又做了飞涎鸟的美餐,真是对不孝深恶痛绝的了。......
2024-01-17
你看,身穿绸衫的唐敖向两面国人问路,他一副”和颜悦色,满面谦恭光景”,说说笑笑;等到穿布衫的林之洋问话时,便”陡然变了样子,脸上冷冷的,笑容也收了,谦恭也免了”。唐敖换了林之洋的衣服,便又冷淡。林之洋同一人说笑,唐敖偷偷揭开他的浩然巾,只见”一张恶脸,鼠眼鹰鼻,满面横肉”,”把扫帚眉一皱,血盆口一张,伸出一条长舌,喷出一股毒气,霎时阴风惨惨,黑雾漫漫”。......
2024-01-17
百名才女中有三个贬义形象比较突出,那就是第九十八名苹花仙子”小毒蜂”闵兰荪、第九十九名菱花仙子”笔生花”花再芳,与第一百名百合花仙子”一卷书”毕全贞。而有杨花、芦花、藤花、蓼花、萱花、葵花、苹花、菱花、桃花九花为始作俑者,后面武则天对牡丹的惩罚和上帝对百花仙子的贬谪才有可能,所以这九花几乎可以说是这次贬谪事件的罪魁祸首。花再芳与第九十六名杨花仙子”铁笛仙”苏亚兰是乡宦女儿。......
2024-01-17
实际上,对当时的普通读者而言,最容易接受的也许就是李汝珍在小说中对他们进行的音韵学普及教育吧。可以想象,如果没有《镜花缘》的广告宣传,一本纯学术著作是很难这样畅销的。(对李汝珍《李氏音鉴》的评述参见李新魁等着《韵学古籍述要》该条。李汝珍将他的音韵学研究成果放在小说中加以表现,最特出的有两点。......
2024-01-17
酒文化是中华民族饮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酒令则纯是以文化入酒,更是酒文化中的精粹。当时的酒令分俗令和雅令。筹令是酒令中的重头戏。在《镜花缘》中,作者共写到七个酒令。李汝珍对他编排的这个百人大酒令十分自负,自诩为”千古绝唱”。这场酒令以花名长春开头,花是暗喻百女的真实身分是百名花仙。这是说才女之为美谈,主要在其”妇德”,同时又和开篇引用《女诫》相呼应。......
2024-01-17
接着,在一般市民和知识阶层中,便陆续出现了关于《镜花缘》作者的种种传说。与此相反,孙佳讯等连续发表文章,根据史实驳斥他们,认为《镜花缘》确实为李汝珍一人所作。所以,吴明星等人认为:《镜花缘》实际上是许氏借李氏的名来出版的。更明显的是,作者李汝珍借书中人物之口,在一百回中多次提到《镜花缘》故事是”士人李某”、”老子后裔”所编。......
2024-01-17
在”明清十大小说”中,《镜花缘》的版本是相当多的。这个由李汝珍亲自监刻的初刻本印刷出版之后,苏州的书坊市场上又出现了《镜花缘》的另一种刻本,它是江宁桃江镇书坊根据《镜花缘》的传抄稿本抢先私刻的。蔬庵是《镜花缘》评批中内容最多的一家。由于受到江宁桃江镇抢刻本《镜花缘》的影响,苏州原刻本一度滞销,但时隔不久也就都卖完。三年后,即道光元年,《镜花缘》又在苏州再版。......
2024-01-17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