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虑到这一点,生活在乾隆后期到嘉庆、道光年间的李汝珍,是不大可能有机会随人远航的。之所以人们不自觉地编造故事,是因为一般读者认为写海外就必须航海,并不了解李汝珍所写的海外诸国,其实是用古书上的记载连缀发挥而成,并非亲身经历。孙佳讯先生坚持《镜花缘》为李汝珍所作,反对其它无稽之谈,确有澄清之功。但在李汝珍真的出海游历过这一点上,则犯了一个轻信传闻的错误。......
2024-01-17
《镜花缘》一书虽然主题众多,但是如果认真体会,仍能很明显地发现,李汝珍在其中很深入地探讨了女子教育思想。在他这部呕心沥血之作中,他明确提出了以追求独立人格为女子教育的最终目的,希望教育能够医治传统”佳人”的软弱无能。而其丰富多彩的教育内容,则可以透过经书学问、文学艺术、科学知识、体育等多项体现出来。
在书中,李汝珍最具创造性地提出了开设女子科举考试的设想,希望以此改变整个社会对女子的价值取向。不仅如此,作者在塑造人物形象时,还力求把自己笔下的人物塑造成巾帼不让须眉的奇女子,让她们与封建时代”女子无才便是德”的标准完全相反。所以《镜花缘》中的人物不仅精通琴棋书画、诗词歌赋,就连医卜星相、天文历算都各有擅长,当然,里面还有来去如飞,武艺超群的女侠。这些女性虽然仍保留着封建时代的特征,但她们拥有的才华丝毫不逊色于男性。她们在一定程度上也都是独立的个体,有一定的自我发展空间。
在作者的笔下,这一百位女子不再是踩着三寸金莲、弱不禁风的样子,她们拥有即使是男子也难以望其项背的技艺,再也不是大门不出、二门不迈,没有名字的”某某氏”。
和同时期小说中的女性形象相比,《镜花缘》中的女性自然有着更多可以称之为进步的地方。例如在同时期的《水浒传》中,里面的女性不是毒杀丈夫的淫妇潘金莲,便是母夜叉孙二娘、一丈青扈三娘等草莽女子。当然还有其它类型的女性,但在这些妇女身上都看不到女性的优点。很明显,《水浒传》并没有褒扬女性的意识。与之不同的是,《镜花缘》的作者是抱着褒扬女性的意识来写作的,所以展现在读者眼前的女性不是天资聪颖、才华洋溢,就是心灵手巧、见识卓绝。
但美中不足的是,作者对这些女性的描写并没有深入到女性的内心,缺乏对女性心理、感情的细致刻画。作品中的女性固然才华洋溢、学富五车,但总让人感觉她们不是有血有肉的丰富形象,只是一群显得苍白贫乏的”才女”、”孝女”、”烈女”。虽然作者在书中花了不少笔墨去描写这些才女的聪明才智,但连篇累牍的描写只让人感到作者在卖弄自己的才学,对丰富人物形象起不了什么作用。(www.chuimin.cn)
还有一点也是值得一提的,《镜花缘》中的女性似乎没有对爱情、婚姻的幻想和追求。她们的终身大事几乎都是凭父母做主的,每个人最终都是根据门第家世各自”配对”。可以说,她们的婚姻没有爱情为基础,她们也没有婚姻自主的要求。例如书中在交代不少女子的婚事时,作者只是简单地叙述某某许给某某为妻,完全符合封建社会”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婚姻模式。
客观地说,由于李汝珍是站在男性社会的角度看女性教育,所以其女性观有其局限性也是很正常的,更何况他还受过浓厚的儒家思想教育。所以,他虽然对女性教育思想提出了很好的个人建议,但是书中透露出的观点,基本上还是依从儒家理论的。例如在书中第四十四回所写的武则天的十二条”恩诏”中,依然是大大地提倡妇女的贞节,这便足以看出作者对男女平等意识的宣扬并不是毫无保留的。
另外,作者强烈反对武则天执政的观念贯彻全书,这也可以看出作者思想中根深蒂固的男权意识。在全书的开端,作者便说三从四德是女人的大节,而并不是女人可有可无的东西,这也就足以证明作者评价妇女的标准仍是”三从四德”那一套。既然作者有这样的意识,那么作者在书中所描写的女性形象,便只能是封建社会的贞节烈女,而非追求婚姻人生自由的新女性形象。
有关玩.镜花的文章
考虑到这一点,生活在乾隆后期到嘉庆、道光年间的李汝珍,是不大可能有机会随人远航的。之所以人们不自觉地编造故事,是因为一般读者认为写海外就必须航海,并不了解李汝珍所写的海外诸国,其实是用古书上的记载连缀发挥而成,并非亲身经历。孙佳讯先生坚持《镜花缘》为李汝珍所作,反对其它无稽之谈,确有澄清之功。但在李汝珍真的出海游历过这一点上,则犯了一个轻信传闻的错误。......
2024-01-17
在《镜花缘》中,他们甚至就是作为道教思想的象征符号出现的。需要补充的是,道教这种”经书神授”的思想不但在《镜花缘》中留下了痕迹,对明清其它小说亦产生了影响。在《镜花缘》中,李汝珍对正面人物的塑造远比反面人物要用力,然而就在这些作者着墨不多的反面人物形象中,也贯穿了道教思想的深刻内涵。......
2024-01-17
你看,身穿绸衫的唐敖向两面国人问路,他一副”和颜悦色,满面谦恭光景”,说说笑笑;等到穿布衫的林之洋问话时,便”陡然变了样子,脸上冷冷的,笑容也收了,谦恭也免了”。唐敖换了林之洋的衣服,便又冷淡。林之洋同一人说笑,唐敖偷偷揭开他的浩然巾,只见”一张恶脸,鼠眼鹰鼻,满面横肉”,”把扫帚眉一皱,血盆口一张,伸出一条长舌,喷出一股毒气,霎时阴风惨惨,黑雾漫漫”。......
2024-01-17
百名才女中有三个贬义形象比较突出,那就是第九十八名苹花仙子”小毒蜂”闵兰荪、第九十九名菱花仙子”笔生花”花再芳,与第一百名百合花仙子”一卷书”毕全贞。而有杨花、芦花、藤花、蓼花、萱花、葵花、苹花、菱花、桃花九花为始作俑者,后面武则天对牡丹的惩罚和上帝对百花仙子的贬谪才有可能,所以这九花几乎可以说是这次贬谪事件的罪魁祸首。花再芳与第九十六名杨花仙子”铁笛仙”苏亚兰是乡宦女儿。......
2024-01-17
实际上,对当时的普通读者而言,最容易接受的也许就是李汝珍在小说中对他们进行的音韵学普及教育吧。可以想象,如果没有《镜花缘》的广告宣传,一本纯学术著作是很难这样畅销的。(对李汝珍《李氏音鉴》的评述参见李新魁等着《韵学古籍述要》该条。李汝珍将他的音韵学研究成果放在小说中加以表现,最特出的有两点。......
2024-01-17
客观地说,《镜花缘》中的白民国和淑士国这两个国家名不符实,一个是徒有一副好皮囊的不学之民,一个是浪得”淑士”雅称的穷酸之士,名实之间的强烈反差构成了浓重的反讽效果。因此,白民国和淑士国更是作为才学之国黑齿国的反衬出现的。白民国和淑士国都见于《山海经?海外西经》。白民国在龙鱼所在地的北面,那里的人都是白皮肤而披散着头发。淑士国城门的金字对联标榜着此国的风尚:”欲高门第须为善,要好儿孙必读书”。......
2024-01-17
酒文化是中华民族饮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酒令则纯是以文化入酒,更是酒文化中的精粹。当时的酒令分俗令和雅令。筹令是酒令中的重头戏。在《镜花缘》中,作者共写到七个酒令。李汝珍对他编排的这个百人大酒令十分自负,自诩为”千古绝唱”。这场酒令以花名长春开头,花是暗喻百女的真实身分是百名花仙。这是说才女之为美谈,主要在其”妇德”,同时又和开篇引用《女诫》相呼应。......
2024-01-17
接着,在一般市民和知识阶层中,便陆续出现了关于《镜花缘》作者的种种传说。与此相反,孙佳讯等连续发表文章,根据史实驳斥他们,认为《镜花缘》确实为李汝珍一人所作。所以,吴明星等人认为:《镜花缘》实际上是许氏借李氏的名来出版的。更明显的是,作者李汝珍借书中人物之口,在一百回中多次提到《镜花缘》故事是”士人李某”、”老子后裔”所编。......
2024-01-17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