迈诺安文明神秘消失之谜观点之一:千年前的一次强烈的火山爆发和地震摧毁了克里特岛上的迈诺安文明。迈诺安文明主要以从事海外贸易为主。这座城最后被证实与迈诺安文明关系密切。克里特岛全岛很快被火山灰掩埋,由于火山爆发引起的海啸再次袭击克里特岛,终于使辉煌的迈诺安文明毁于一旦。随着留有儿童遭到宰杀的遗迹的发现,人们传统认为迈诺安是一个和平文明的社会的说法遭到了质疑。......
2024-09-16
文/阎滨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战争噩梦继续笼罩欧洲,一些国家相继在边境重要地区耗巨资修建大型防御工事体系,最著名的当属法国马奇诺防线。这是继中国“万里长城”之后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防御工事,只是昂贵的防线在战时无济
于事。
1940年5月,德军绕开马奇诺防线,打败比利时军队和法国西北部的英法联军,德国坦克通往巴黎的道路畅通无阻。十万火急,40万法军却困守在马奇诺防线中,他们没有运输工具,根本无法离开工事进行机动作战,德国的闪击战完全超出了法国对未来战争的预期。而在敦刻尔克,英军在海空军掩护下退守本土,英国的战略让自己在战争最终来临时对最坏的情形有所准备;法国的战略家们将赌注全压在了马奇诺防线上,一旦防线失效,只能举国投降。
曾号称“欧洲第一陆军强国”的国家如此不堪一击,出乎全世界的意料,马奇诺防线从此沦为法国愚蠢的象征,也成为全世界的笑柄。事实上,马奇诺防线是理性的产物。法国在1920年代末决定修筑马奇诺防线,标志着一战后法国国家战略进一步丧失了进取心和活力,转而采取消极退避的防御战略。人口危机,正是迫使法国做出这一选择的重要原因。
只有思想深邃的战略家们,才了解法国当初的苦衷和选择这一战略的不得已。丘吉尔清醒指出,就法德人口的对比悬殊而言,马奇诺防线应该被看做是聪明和慎重的举措。曾启发了德国闪击战理论的英国军事理论家富勒也认为:“法国的人力只有德国的一半,所以只有封锁法德边境防线,法国才能将其大部分兵力集中到法比边境上去,对于这一点没什么可指责的。”
1940年8月,德军攻陷法国后,在马奇诺防线升起纳粹万字旗。
人口是法兰西盛衰晴雨表
文艺复兴运动后近200年里,法国曾经是欧洲最生机勃勃的国家。给整个欧洲带来惨重损失的三十年战争结束后,法国较早建立起稳固高效的中央集权国家,国力得到迅速恢复和发展。到18世纪初路易十四时代,法国已是欧洲(不含俄国)人口最多的国家,2000万人口占欧洲的五分之一。
从18世纪中叶起,随着营养状况改善、医疗水平提高,一些长期威胁人类的流行病逐步得到遏制,如天花疫苗在1798年以后得到推广,法国的人口死亡率开始下降。当人口出生率不变而死亡率下降,法国社会迎来一段人口增长率较高的时代。到1790年,不到100年时间里,法国人口增加到约2800万,净增加超过30%,只有多民族的奥地利和俄国在人口规模上能与之匹敌。
拿破仑战争以后,随着工业革命的蓬勃开展,西欧各国生活水平普遍提高,同时医学取得显著进步,人口死亡率在稳步下降。但法国在全世界最早出现人口低出生率现象,从第二帝国开始,法国人口出生率开始下跌,到第三共和国后急剧下跌。法国人口死亡率虽然下降,但出生率下降更迅猛,这导致人口自然增长率逐步下降。而法国的主要竞争对手英、德等国同期仍保持着较高的人口增长率。
法国人口出生率从1860年代的26.1‰下降到一战前的18.8‰,同期德国则一直接近30‰。从1800到1850年,法国人口增长率约5‰;1866到1886年,法国人口增长率下降到1.9‰,比19世纪初下降了两倍多。1870年以前,法国人口还有所增长,之后陷入原地踏步甚至负增长状态。到1891年,法国人口出生率低于死亡率,成为第一个人口负增长的工业化大国,法国也是第一个迎来人口老龄化的社会。
从1871年到一战爆发的40多年中,法国人口增长相对非常缓慢,从3610万增长到3960万,小于10%,法国人口年均出生75万人,而英国是110万人、德国180万人。同期德国增长50%,从4110万到6490万。到1911年,据统计,当年法国10%的家庭没有孩子,27.9%是独生子女,23.7%的家庭有2个孩子。法国人口的危机,直接导致法国在和西欧其他国家的人口对比上处于不利地位。
1800年,法国人口2800万,英国只有1800万,远低于法国。到1914年,英国虽然在过去一百年内大量向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南非等地转移剩余人口,但本土仍有4500万,超过法国的4000万。1850年,法国人口3600万,俄国同期5720万;到1900年,俄国已有10360万,法国人口还在4000万的数字上徘徊。
拿破仑时代,法国人口远多于德意志诸邦国。1870年时,法德两国人口相当,均4000万左右,到一战前,法国人口基本原地踏步,而同期德国人口却迅速增长。1891至1900年,德国人口年均出生率曾高达36.1‰,德国人口死亡率18.7‰,法国的人口死亡率19.5‰。到1914年,德国人口已增至6500万。拿破仑时代,法国军队能轻松碾压德意志诸邦,一百年后,仅仅人口对比就寓示着单凭法国早已不是德国对等的对手。
1911年,法国举行的优质宝宝评选,这也是政府鼓励生育的方式之一。
一般认为,大革命打破了法国原有的大地产制度,造就了庞大的小农阶层,法国农业人口长期在总人口中占优势。1830年,英国城市人口率先超过农村人口,意大利在1870年代、德国在1900年代、美国在1920年代,城市人口也陆续超过农村人口,法国到1930年代才实现这一扭转,是主要发达国家里最晚的。
作为一个小农人口占社会相当比例的国家,法国农民可能是全世界最早选择计划生育的群体。现代有效避孕技术出现前,法国避孕技术就已经在城市和乡村广泛传播,现代史学家普遍认为,当时的法国人多通过体外射精的方式避孕。法国出现这种现象是全世界最早的。
经济压力被认为是农民们选择避孕的最大驱动因素。《拿破仑法典》引入了平等继承权制度,使小农家庭自发产生控制家庭规模的强大动力。农业技术相对不发达的时代,农民们尽力控制生育,可以避免过多的继承人分割家族土地,从而保证下一代人拥有足够土地维持自给自足的生活。大革命还彻底打破了法国农民控制生育的意识形态禁忌。在革命前,农民阶层就已经开始远离宗教的戒律,而法国是传统保守的天主教国家,教会禁止离婚。但大革命和拿破仑帝国时代,颁布社会立法,允许离婚,法国离婚和独身现象显著多于同时代其他国家。为避免私生子的泛滥,法国社会宽容接纳了避孕这一现象。
从1871年到一战前夕,第三共和国迎来一段繁荣稳定、被史学家称之为“美好时代”的岁月。这一时期,法国科学家巴斯德对细菌学原理的发现,促进了公共健康和卫生的进步,使人口死亡率大幅下降,平均寿命比100年前增长两倍。高效的现代避孕技术也在同期出现,硫化橡胶避孕套(法国传统主义者愤怒地斥之为“英国斗篷”,英国人则反唇相讥为“法国字母”)使性行为从延续人口的短暂序幕变得像各阶层都热衷的娱乐活动。正是这一阶段人口出生率的长期低迷,导致法国人口很早就蕴藏着危机,在综合国力对比上陷于不利境地,此时法国尚与西欧国家进行激烈竞争。
拿破仑时代,法国作为西欧第一人口大国,占欧洲人口六分之一。到1914年,法国人口退居欧洲第五位。到1918年,法国人口只占欧洲的十二分之一,而且还在继续下降。人力不足首先就导致兵力不足。一战前,法国实行两年兵役制,为维持足以和德国对抗的常备军规模,80%的适龄男子都得入伍参军,同一时期德国只需56%的人参军。
一战后的人口危机(www.chuimin.cn)
一战后,通过收回阿尔萨斯、洛林两省,法国得到170万人口。但四年的漫长战争使法国损失大量生命,人口损失得不偿失。战争中共有132.5万法国军人死亡或失踪,20万平民丧生于战火,300万人伤残,其中100万人完全残废。
法国是所有参战国中人口损失比例最大的,仅死亡和失踪的军人就占到全国劳动人口的十分之一,其中多数是年轻人且正值生育期。失去这部分人,对人口、经济、社会产生极大负面影响。损失人口中有67万农民,教师、工程师等社会精英也占相当比例,延缓了社会进步,这是自从100年前拿破仑战争结束以来,法国社会所遭遇的最严重的人口损失。
战争期间,法国的结婚率、出生率均跌至历史最低点,死亡率却急剧上升,出现历史上最严重的人口负增长。法国1919年统计人口,90个省仅3900万人,而1914年87个省就有3950万人。战后法国出生率继续下降,作家德里欧·拉·罗谢尔挖苦道,法国男人不在乎流血,却吝惜他们的精子。
面对严峻的人口危机,从20世纪初期到两次时间大战间歇期,法国历届政府均颁布了一系列法律法规以鼓励生育,如政府给多子女家庭提供补助,在遗产和税收方面给予优惠,但收效寥寥。《第三共和国初期》一书的作者J.M.梅耶指出:“出生率的下降表明了一种新生活方式和新的生存观念,成年人们盘算着提高自己的社会地位,设计孩子们的前途,这种资产阶级观念在所有阶层中蔓延,它表明人们对个人主义和平均主义的追求,在小资产阶级、职员、小学徒中表现特别明显,反映了整个社会的希望。”
一战后持续近十年的繁荣时代,法国的经济增长速度比任何一个主要竞争对手都快,到1929年,法国工业生产比1913年增长40%,对外贸易增长66%,但人口增长不活跃。一战中成年男子的大量死亡,导致人口增长的基数缩小,迫使战后法国政府采取鼓励移民的政策。从1920年到1928年,法国接受了主要来自意大利、比利时、波兰和瑞士的150多万外籍工人。到1930年代中期,共接纳250万来自东欧和南欧的移民,占成年人的10%,成为欧洲移民人口最多的国家,这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法国的人口危机。
1935到1939年,法国人口再次出现负增长,1938年法国人口出生率跌到14.6‰,出生率低于死亡率,人口自然增长率跌到零值以下,人口净损失只能指望移民来补充。同期纳粹德国人口出生率上升到19‰。1939年法国人口有4130万,仅比1918年增长200万,同一时期的德国,尽管一战后损失大片领土,人口却在一代人时间里增加了1000万。美国人口学家汤姆林森谈到这一时期法国人口状况时指出:“从1870-1940年,法国人口停留在4000万左右,而德国人口从4000万增长到7000万,无论经济还是人口规模上,法国都落后了,同其他国家相比,法国的人口危机来得较早,也较为猛烈。”
马奇诺防线乃不得已的选择
二战前,法国的人口危机直接导致适龄服役人口减少。1939年,法国20-30岁的年轻人只有260万人,德国却有650万。法国在兵员资源对比上处于严重不利的境地,人力不足导致了法国围绕修订兵役法的争论成为尖锐的政治议题。
一战后,整个法国社会弥漫着对军事的厌倦,全社会要求缩短义务兵役服役期,法国政治家和军方都不得不考虑这一巨大的政治压力。法军认为,只有拥有高质量的部队且拥有兵力和物资的明显数量优势,才能采取进攻性战略。如果采取进攻性战略,三年服役期所带来的富有经验的兵员是必不可少的条件。
一战前的1913年,国际局势持续紧张,当时的法军高层奉行进攻性军事理论,该战略要求军队必须拥有高素质的兵员,法国将两年义务兵役制度延长到了三年。但到了1924年,左翼政治压力下,法国将义务兵役期改为一年半,1928年又降为一年。这就使法军现役部队满员率大幅下降,一年的义务兵服役期过短,新兵学不到什么东西就即将退伍,军人素质大幅下降,法国陆军被认为难以执行进攻性作战任务。军队和右翼政治势力极力鼓吹延长义务兵服役期,兵役制度的争论成为法国政坛中尖锐的议题之一。到1935年,一战期间人口出生率跌到历史低谷的那一代人陆续达到兵役年龄,为了弥补兵源需求的巨大缺口,即便左翼政党大力反对,法国仍不得不修改了兵役法,将义务兵役延长到两年。但此前一年义务兵役制导致法军素质全面下降,已经是不可扭转的事实。
病入膏肓的法兰西第三共和国末期,人口危机仅仅是棘手问题之一。政治不稳定是更直接的危机。一战后法国曾有过10年的繁荣时代,随后迎来世界性大萧条。这段时间里,法国的政治生活充满怨恨与不满。到1940年为止,20年间换了40届政府,最短一届政府只维持了3天。
一战后的法国政治版图中,左右翼势力高度分裂。法共是西欧各国中势力最大的共产党,法共的强力存在,既不能使泛左派团结一致,也不能产生持久的多数政府,只能加深资产阶级的恐惧——他们对1848年大革命和1871年巴黎公社大规模流血的恐怖记忆从未消散,他们随时可能转向极右翼并指望有一个“救世主”出现。每当一个左翼政府凭选票上台,资产阶级和大银行家们就会制造一场财政危机使其垮台。法国税收的法律制度存在可资利用的漏洞,每年纳税时间不均匀,每届政府不得不向私人银行、法兰西银行和储蓄银行贷款,这些银行所持有的短期债券是一个强大金融武器,只要随时提出偿还要求,就对政府构成致命威胁,这导致了法国过于频繁的政府更迭。
当法国还在被内部纷争困扰时,德国已落入纳粹魔掌。1936年,带有犹太血统的左翼法国政治家莱昂·布鲁姆上台组阁,面对希特勒撕毁《凡尔赛条约》公开扩军备战的威胁,法国开始缓慢增加军费开支、重整军备。到1939年9月,法国再次与德国交战时,全国没有一丝激情,普遍充斥着审慎的迟疑,而且政治分歧十分明显,右翼对法共的忠诚度和破坏性充满担心,宁要希特勒不要莱昂。1940年,英国外交大臣哈利法克斯勋爵给伦敦的一份报告中写道:“法国的资产阶级(对战争)害怕得胡言乱语”。
法国在1939年和1914年的军事理论截然相反。1914年,法国深信进攻能迅速和廉价地赢得胜利;到了1939年,法国则相信进攻代价惨重,防御才是廉价的。反映法国虔诚信仰防御战略最突出的体现,就是马奇诺防线。
一战给法国留下了恐怖的教训,不仅人口损失惨重,而且工业和资源的损失也让法国难以承受。法国的工业和对工业至关重要的能源与自然资源,即煤炭和钢铁,大部分集中在北部和东北部靠近德国的边境沿线。从敦刻尔克、斯特拉斯堡到巴黎的三角地带中,集中了法国75%的煤矿、95%的铁矿,以及大部分重工业。巴黎、里尔、鲁昂三角区中,集中了法国纺织业的绝大部分和相当一部分化工工业、全部汽车和飞机制造业。
紧邻其旁的德国,自然对这一具有重要战略价值的地区构成最严重、最直接的威胁。一战中,法国没有对军事工业和资源产地采取保护措施,导致这些地区在开战不久后就迅速丢失,严重削弱了此后进行战争的能力。战后,法国力图在未来战争中避免惨重的伤亡,并决心保卫工业地区免遭再次占领。这一地区对法国全局具有核心意义,法国的命运维系于这一地区。“任何欧洲冲突的关键都在我国东北方的国境线上,所以问题就在于坚守这一线。”1930年代前期担任陆军总监的魏刚将军承认困境。
战后的《凡尔赛条约》分割了德国的领土与人口,并对其军事工业做了苛刻限制,但德国仍然保持着对法国工业和人口的明显优势。到1930年代,这一优势进一步加大,德国不但人口比法国多三分之一,而且在1937-1938年,根据对工业潜力的计算,德国工业是法国的2.5-3.5倍。这使法国坚信无法凭一己之力对抗德国,当时美国奉行孤立主义,对欧洲事务缺乏信任,西方对红色苏联充满了猜忌,因此在未来的对德战争中,法国可供选择的结盟伙伴只有英国。但英国军事实力集中体现在海空军上,英国陆军很弱小,短期内难以指望英国的地面部队。
实力对比的战略劣势、难以指望盟国在地面战斗中承担责任、过短的义务兵役制三重因素综合在一起,决定了法国奉行防御战略。法国设想在未来战争的初期,凭小规模且训练不足的部队,依托坚固的防御工事打一场防御战,保护靠近边境的关键工业资源,争取时间动员人力物力、扩充军队。马奇诺防线是防御战略的直接体现,工事开工标志着法军彻底放弃了进攻的意图和准备。
□ 编辑 陈祥 □ 美编 黄静
有关香港凤凰周刊2016年第31期:鲁迅密码的文章
迈诺安文明神秘消失之谜观点之一:千年前的一次强烈的火山爆发和地震摧毁了克里特岛上的迈诺安文明。迈诺安文明主要以从事海外贸易为主。这座城最后被证实与迈诺安文明关系密切。克里特岛全岛很快被火山灰掩埋,由于火山爆发引起的海啸再次袭击克里特岛,终于使辉煌的迈诺安文明毁于一旦。随着留有儿童遭到宰杀的遗迹的发现,人们传统认为迈诺安是一个和平文明的社会的说法遭到了质疑。......
2024-09-16
起初,法国的结盟计划并不顺利。随后,英国因计划在全球建立霸权而遭遇德国挑战,也加入法俄阵营。总理被他们逼得下台,一个战争狂人普恩加莱上台了。这次暗杀事件点燃了巴尔干半岛这个火药桶。奥匈帝国以此为借口,宣战入侵塞尔维亚。一面是同盟国,一面是协约国,双方摩拳擦掌,战争进入倒计时状态。8月3日,德国正式向法国宣战,法国也开始了对德的“复仇”之战。法国社会因此爆发严重的冲突和抗议。......
2023-08-01
赵昺的陵墓,有人说在深圳的赤湾,有人不同意这种说法,认为赵昺的尸体不可能漂到几百里外的地方去,元军最后得到了赵昺的尸体,赵昺的坟墓其实在崖山的海边。崖山背山面海,地势险要,其时赵昺年仅9岁。天后娘娘显灵之说自然纯属迷信,但传说中帝昺的葬处似乎已得到证实。元军攻占临安后,俘获了宋恭帝。帝昺的陵墓又在哪里?有关人员调查发现,当地沿海一带村庄的居民有很多人姓赵,估计就是宋元最后一战遗留下来的宋军后裔。......
2023-12-04
《中山经》的第九列山是岷(mín)山山系,在今天的四川省西北部。岷山山系的第一座山叫女几山。但是在古代,人们受地理条件的限制,误认为“岷山导江”。“岷山导江”是我们的祖先留下来的有关长江之源的最初的认识之一。不过,《禹贡》对岷山和岷江说的不多。看来这几座山的地质情况和气候条件与岷山差不多。人们自古以来就认为岷江是长江的源头,实际上岷江只是发源于岷山中的一条大河。......
2023-11-04
但临汾尧陵有许多谜团,如尧陵建于何时?帝尧,姓伊祁,名放勋,出生、生活于古冀州之中心地域平陽,即今山西省临汾市一带。尧的尸体据说葬在尧陵中,至今冢高约50米,周长近300米,气势宏伟壮观。尧陵在临汾,大多数人相信尧是葬在尧陵之中的,千百年来并没有人对此有过怀疑。从古至今,研究尧陵的学者一致认为《汉书》之说不准确,因此有重新研究的必要。......
2023-12-04
1977年7月28日,马努·吉诺比利出生在阿根廷的布兰卡港。马努出生前,父亲豪尔赫和母亲拉蔻尔已经有两个儿子,一个叫莱安德罗,一个叫塞巴斯蒂安。马努头一次在正式比赛中同大哥交手,莱安德罗完全“统治”了他。马努的迅速崛起吸引了欧洲球探的注意。1998—1999赛季,21岁的马努赴意大利打球,与莱焦卡拉布利亚队签约。为莱焦卡拉布利亚效力的第二个赛季,马努当选意大利联赛年度最佳球员。......
2023-10-19
翼王石达开可谓是太平天国将领中一位“英武天纵”的优秀将领,后因太平天国高层领导内讧,遭猜忌被迫分兵出走,被困大渡河,英勇就义,成为历史悲剧。然而,石达开也在大渡河畔留下了让人至今未解的众多的谜。洪杨内讧,石达开被怀疑和限制,负气出走,从此踏上了一条不归之路。(三)翼王信之谜太平天国翼王石达开在遭太平天国内部猜忌被迫分兵出走之后,进军四川,结果在大渡河畔被清军与地方土司紧紧围困,成为釜中之鱼。......
2023-12-06
定陵的选定是十分复杂的。咸丰九年,在多次反复后终于决定将灵光凝聚的平安峪作为陵址。咸丰帝前后用了八九年的时间才把陵址确定下来,时间之长在历代帝王中是不多见的。定陵是咸丰的陵墓,位于裕陵之西的平安峪。二月二十五日,咸丰到西陵为他的父亲道光皇帝进行大葬礼,顺便到大臣们为他选定的魏家沟亲自进行勘察。经过反复比较,听取了大臣们的意见,最终咸丰在东陵陵区选出了最中意的平安峪、成子峪和辅君山三个地方。......
2023-12-04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