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是这一时期频繁的地震等自然灾害严重影响了僧侣的日常生活和佛事活动。在吐蕃贵族近百年统治中,秦州地区的经济和社会生产力遭到严重破坏,这也可能是麦积山沉寂的根本原因。此后,由于吐蕃入侵,麦积山石窟陷入沉寂阶段,这种状况一直持续到唐大中年间。在这种有利于佛教发展的局面下,麦积山......
2023-12-05
跟长期分裂和连绵战祸的南北朝相映对的,是隋唐的统一和较长时间的和平和稳定。与此相适应,在艺术领域内,从北周、隋开始,雕塑的面容和体态、壁画的题材和风格都开始明显地变化,经初唐继续发展,到盛唐确立而成熟,形成与北魏的悲惨世界对映的另一种美的典型。
先说雕塑。秀骨清相、婉雅俊逸明显消退,隋塑的方面大耳、短颈粗体、朴达拙重是过渡特征,到唐代,便以健康丰满的形态出现了。与那种超凡绝尘、充满不可言说的智慧和精神性不同,唐代雕塑代之以更多的人情味和亲切感。佛像变得更慈祥和蔼,关怀现世,似乎极愿接近世间,帮助人们。他不复是超然自得、高不可攀的思辨神灵,而是作为管辖世事、可向之请求的权威主宰。
唐窟不再有草庐、洞穴的残迹,而是舒适的房间。菩萨不再向前倾斜,而是安安稳稳地坐着或站着。更重要的是,不再是概括性极大,含义不可捉摸、分化不明显的三佛或一佛二菩萨;而是分工更为确定,各有不同职能,地位也非常明确的一铺佛像或一组菩萨。这里以比前远为确定的形态展示出与各种统治功能、职责相适应的神情面相和体貌姿式。本尊的严肃祥和[图版31],阿难的朴实温顺,伽叶的沉重认真[图版32],菩萨的文静矜持,天王的威武强壮[图版33],力士的凶猛暴烈,或展示力量,或表现仁慈,或显映天真作为虔诚的范本,或露出饱历沧桑作为可信赖的引导。这样,形象更具体化、世俗化;精神性减低,理想更分化,不只是那含义甚多而捉摸不定的神秘微笑了。
这当然是进一步的中国化,儒家思想渗进了佛堂。与欧洲不同,在中国,宗教是从属于、服从于政治的,佛教愈来愈被封建帝王和官府所支配管辖,作为维护封建政治体系的自觉工具。从“助王政之禁律,益仁智之善性”(《魏书·释老志》),到“常乘舆赴讲,观者号为秃头官家”(《高僧传·慧能》),从教义到官阶,都日益与儒家合流靠拢。沙门毕竟“拜王者,报父母”,“法果每言,太祖……即是当今如来,沙门宜应尽礼”(《魏书·释老志》),连佛教内部的头目也领官俸、有官阶,“自姚秦命僧为僧正,秩同侍中,此则公给食俸之始也”,“言僧正者何?正,政也,自正正人,克敷政令,故云也”。(《大宋僧史略》卷中)《报父母恩重经》则成为唐代异常流行的经文。自南北朝以来,儒佛道互相攻讦辩论之后,在唐代便逐渐协调共存。而宗教服务于政治、伦常的儒家思想终于渗入佛教。佛教各宗首领出入宫廷,它的外地上层也被赞为“利根事佛,余力通儒,举君臣父子之义,教尔青襟。……遂使悍戾者好空恶杀,义勇者徇国忘家,稗助至多”。(《杜樊川集·敦煌郡僧正慧宛除临坛大德制》)已非常符合儒家的要求了。在艺术上,唐代佛教雕塑中,温柔敦厚关心世事的神情笑貌和君君臣臣各有职守的统治秩序,充分表现了宗教与儒家的同化合流。于是,既有执行“大棒”职能、凶猛吓人连筋肉也凸出的天王、力士,也有执行“胡萝卜”职能、异常和蔼可亲的菩萨、观音,最后是那端居中央、雍容大度、无为而无不为的本尊佛相。过去、现在、未来诸佛的巨大无边,也不再表现为以前北魏时期那种千篇一律而同语反复的无数小千佛,它聪明地表现为由少数几个形象有机组合的整体。这当然是思想(包括佛教宗派)和艺术的进一步的变化和发展。这里的佛堂是具体而微的天上的李唐王朝、封建的中华佛国。它的整个艺术从属和服务于这一点。它的雕塑具有这样一种不离人间又高出于人间,高出人间又接近人间的典型特征。它既不同于只高出人间的魏,也不同于只不离人间的宋。龙门、敦煌、天龙山的许多唐代雕塑都如此。龙门奉先寺那一组佛像,特别是本尊大佛——以十余米高大的形象,表现如此亲切动人的美丽神情——是中国古代雕塑作品中的“阿波罗”。
壁画的转变遵循了同样的方向。不但同一题材的人物形象有了变化,例如维摩诘由六朝“清羸示病之容”,变而为健壮的老头,而且题材和主题本身也有了一百八十度的转变。与中国传统思想“以德报德,以直报怨”本不相投的那些印度传来的饲虎、贸鸽、施舍儿女等故事,那些残酷悲惨的场景图画,终于消失;代之而起的是各种“净土变”,即各种幻想出来的“极乐世界”的佛国景象:“彼佛土……琉璃为地,金绳界道,城阙宫阁,轩窗罗网,皆七宝成。”于是在壁画中,举目便是金楼玉宇,仙山琼阁,满堂丝竹,尽日笙箫;佛坐莲花中央,环绕着圣众;座前乐队,钟鼓齐鸣;座后彩云缭绕,飞天散花:地下是异草奇花,花团锦簇。这里没有流血牺牲,没有山林荒野,没有老虎野鹿。有的是华贵绚烂的色调,圆润流利的线条,丰满柔和的构图,闹热欢乐的氛围。衣襟飘动的舞蹈美替代了动作强烈的运动美,丰满圆润的女使替代了瘦削超脱的士夫,绚烂华丽代替了粗犷狂放。马也由瘦劲而丰肥,飞天也由男而女,……整个场景、气氛、旋律、情调,连服饰衣装也完全不同于上一时期了。如果说,北魏的壁画是用对悲惨现实和苦痛牺牲的描述,来求得心灵的喘息和精神的慰安,那么,在隋唐则刚好相反,是以对欢乐和幸福的幻想,来取得心灵的满足和神的恩宠。(www.chuimin.cn)
如果用故事来比故事就更明显。围绕着唐代的“经变”,也有各种“未生怨”、“十六观”之类的佛经故事。其中,“恶友品”是最常见的一种。故事是说,善友与恶友两太子率同行五百人出外求宝珠。路途艰苦,恶友折回。太子善友历尽艰险求得宝珠,归途中为恶友抢去,并被恶友刺盲双目。善友盲后作弹筝手,流落异国作看园人,异国公主闻他弹筝而相慕恋,不顾父王反对,终于许身给他。婚后善友双目复明,回到祖国,使思念他的父母双目盲而复明,且宽赦恶友,一家团聚,举国欢腾。
这个故事与北魏那些悲惨故事相比,趣味和理想相距何等惊人。正是这种中国味的人情世态大团圆,在雕塑、壁画中共同体现了新时期的精神。
艺术趣味和审美理想的转变,并非艺术本身所能决定,决定它们的归根到底仍然是现实生活。朝不保夕、人命如草的历史时期终成过去,相对稳定的和平时代、繁荣昌盛的统一王朝,曾使边疆各地在向佛菩萨祈求的发愿文中,也向往来生“转生中国”。社会向前发展,门阀士族已走向下坡,非身份性的世俗官僚地主日益得势,在经济、政治、军事和社会氛围、心理情绪方面都出现了新的因素和景象。这也渗入了佛教及其艺术之中。
由于下层不像南北朝那样悲惨,上层也能比较安心地沉浸在歌舞升平的世间享受中。社会的具体形势有变化,于是对佛国的想望和宗教的要求便有变化。精神统治不再需要用吓人的残酷苦难,而以表面诱人的天堂幸福生活,更为适宜。于是,在石窟中,雕塑与壁画不是以强烈对比的矛盾(崇高),而是以相互补充的和谐(优美)为特征了。唐代壁画“经变”描绘的并不是现实的世界,而是以皇室宫廷和上层贵族为蓝本的理想画图[图版34];雕塑的佛相也不是以现实的普通的人为模特儿,而是以享受着生活、体态丰满的上层贵族为标本。跪倒在经变和佛相面前,是钦羡、追求,与北魏本生故事和佛像叫人畏惧而自我舍弃,其心理状态和审美感受是大不一样了。天上与人间不是以彼此对立而是以相互接近为特征。这里奏出的,是一曲幸福存梦想,以引人入胜的幻景颂歌。
有关美的历程的文章
二是这一时期频繁的地震等自然灾害严重影响了僧侣的日常生活和佛事活动。在吐蕃贵族近百年统治中,秦州地区的经济和社会生产力遭到严重破坏,这也可能是麦积山沉寂的根本原因。此后,由于吐蕃入侵,麦积山石窟陷入沉寂阶段,这种状况一直持续到唐大中年间。在这种有利于佛教发展的局面下,麦积山......
2023-12-05
中国佛教反对割裂信仰与生活,把出世与入世、治心与治世统一了起来。这里表达了有为治世之儒教与无为治心之佛教的互补。治心之业,使人性情真正淳厚,自然有益于治世。迷与悟的问题是佛教解脱论的一个根本问题。佛家,特别是禅的真意,统一了解脱与参与,主张解脱不离社会参与,在社会参与中解脱。......
2023-07-25
佛教产生于印度。其门徒,称他为佛,又称为释迦牟尼〔68〕,称其教为佛教。释迦牟尼入寂后,佛教徒的结集,颇为重要。第三次结集,在公元前259年,由阿育王主持,会教徒千人于华子城,定佛教为国教。摩揭陀国亡,佛教顿衰。佛教的发生及其发展,大致如此。至于佛教的东来,则旧说以霍去病得休屠王祭天金人,为佛教流入我国之始。至张陵出,始假神仙方士之说,创为道教。......
2023-08-17
洛阳凌驾于长安之上,便意味着关陇集团的失势和唐祚中止、江山变色。当时为什么要并立两都,洛阳对于隋唐政权的兴衰更替有何影响,它自身的盛衰与世事、政治的关系如何,本文对此一并进行考察。可见,营建东京,是为了在长安作为全国政治、军事中心的情况下,把洛阳建设成为东方的政治、军事中心,来加强对山东地区的统治。二洛阳对于长安政权的利害关系,很快就在隋唐政权更替的过程中显露出来。......
2024-07-03
佛经的翻译,实际上就是对佛教思想的理解、介绍与阐发。译经与佛教的中国化大有关系。有了准确而通俗的译本,才能让佛经得到普及,使佛教广泛得以传播。提到译经者,自然要说鸠摩罗什,他生于龟兹,是著名佛教学者和翻译家,与真谛、玄奘、不空并称为四大佛经翻译家。此时佛教在中国虽然广为传播,但由于语言方面的障碍,佛经的翻译出现了停滞不前的局面,中原佛学需要更为流畅的佛经译本。译经对于佛教中国本土化起了极大的作用。......
2023-08-31
所以,唐朝成为中国历史长河中一个卓越的佛教时代。以这个朝代的雕塑艺术的成就,即足以证实上述观点的正确性。唐朝的佛教造像被展示在世人眼前,其体现的现实主义,经常令人产生一种它有些近似于犍陀罗艺术的感受。尽管唐朝的佛教艺术在神秘性方面稍逊,但作为跟帝国的光辉岁月相称的宗教艺术,它也给了人们一种庄严神圣、强悍又和平的率真印象。......
2023-07-03
这极大地鼓舞了中国的先进分子。马克思列宁主义从思想和组织两方面引导了中国共产党的产生和活动。批判作为“政治文化”的经学化的儒学,不止是为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国的革命清扫道路,也是中国文化自我革新的需要。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在毛泽东身上都有很深的影响。......
2024-10-29
如果说隋朝是佛教在北周灭佛后的恢复、提倡和开始兴盛时期,唐朝的佛教则进入了其极盛时期。隋唐时期的佛塔继承了南北朝佛塔的形制,建塔的数量之多、规模之宏伟和分布地区的广泛性,是前代不可比拟的。四门塔隋、唐时期,砖的产量和用砖的结构技术达到一定的水平,随着材质的转变,出现了以砖石仿木构的楼阁式塔,特征表现为每层之间距离明显相当于楼层高度、塔身与塔檐等大都仿木构以及各楼层可供登临远眺等。......
2023-12-06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