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东亚地区合作的过程建构:关系与过程书解释

东亚地区合作的过程建构:关系与过程书解释

【摘要】:过程建构主义是一种动态理论。在这种情况下,保持东亚地区多边主义合作的过程比取得立竿见影的结果更重要。以过程为主导的东亚地区多边主义从一开始便是以合作为导向的,并不断将不同的行为体,包括地区大国,纳入这一进程之中。

在上一章里,我们梳理和分析了国际关系三种主流理论对东亚地区合作的解释,发现这些基本上属于静态的理论很难令人满意地解释东亚这个处于转型期的变动不居的地区,这些以实质主义为核心、以静态结构为主要原因变量的理论很难解释确定性较低的生成过程,这些以理性为基本理念的理论也很难解释复杂的社会性关系。我以为,要解释动态的发展,需要有动态的理论。虽然动态理论的把握很难,而且也不会像静态理论那样呈现科学的简约,但是,如果简约是以降低解释力为代价,则会出现分析上的误区,甚至陷入科学主义的陷阱。本章试图通过使用过程主导型共同体建构模式,亦即前面提出的“过程建构主义”(processual constructivism),对上述问题提供初步的解答。

过程建构主义是一种动态理论。从根本上说,它研究的是过程本身,研究过程中的变化,研究变化中的关系。过程是流动的,所以,研究过程的理论应该是动态理论。过程建构主义采用了主流建构主义的三个重要观点:(1)国家间合作是一个社会过程;(2)规范具有重要的建构作用;(3)文化具有不可替代的意义。[1]但同时,也弱化了结构建构身份的结构优先和重视结果的建构主义模式。过程主导型模式的主要论点是:过程不仅是手段,也是目的;过程本身有着本体地位,在社会化过程中起关键作用。从某种意义上讲,维持过程,就维持了建构身份和形成规范的实践。我们所说的过程起关键作用,并不仅仅是在过程产生限制性和构成性的规则和规范这一意义上,而是将过程本身作为实践活动的中心,赋予其独立的意义。行为体进入某种社会性过程,可能并且在很多情况下是出于利益的权衡。然而,一旦行为体进入某种过程之中,也就参与到一种实践活动中去,影响和被影响,整合和被整合,定义和被定义。行为体仍然权衡利益,但利益的权衡并不意味着它可以任意脱离过程。一旦行动者进入了某种过程,脱离和跳出过程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即便行为体认真权衡自己的利益,退出过程的代价往往是极高的。所谓的身不由己,就是互动过程本身在发挥作用,使得行为体无力也不能脱离过程。过程并不仅仅是导向结果,过程本身是实践所在和建构的关键。(www.chuimin.cn)

因此,我们所提出的过程主导型模式假定,东亚地区处于同质性程度较低、没有明晰权力结构和观念结构、没有高制度化安排的条件下,同时又处在地区社会的转型之中,处在各种关系的复杂变化之中,处在高度动态的发展变化之中。在这种情况下,保持东亚地区多边主义合作的过程比取得立竿见影的结果更重要。东盟是如此,“10+3”也是如此,预期扩大以后、包含了美国和俄罗斯的东亚峰会也是如此。东亚地区的多样性十分显著,中小国家想要在地区共同体的建设中完成对大国的社会化,大国想要在发展的同时融入地区合作过程,因此正在进行的区域化不但是达到某种结果的手段,也具有高度的目的功能。以过程为主导的东亚地区多边主义从一开始便是以合作为导向的,并不断将不同的行为体,包括地区大国,纳入这一进程之中。一旦进入这一过程,国家就会自觉或是不自觉地参与各种实践活动,保持一定的自我克制。应该说,这一地区合作过程,通过保持与加强合作的势头,通过规范的扩展和吸引主要国家的参与,起到了维持地区稳定和促进经济合作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