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宝镜湾岩画保护现状与对策:岭南记忆

宝镜湾岩画保护现状与对策:岭南记忆

【摘要】:宝镜湾岩画是目前广东地区面积最大、内容最丰富的早期岩画。1989年12月,珠海市人民政府将“宝镜湾摩崖石刻画”公布为珠海市文物保护单位,划定保护范围并设立摩崖石刻保护标志和界碑。历年来,保护机构对宝镜湾岩画经常巡查,珠海市文化局也定期检查,迄今为止,基本能保证安全无事故。

尚元正[1]

宝镜湾岩画是广东地区面积较大、内容较丰富的早期岩画。岩画以印纹线条凿刻的方式在花岗岩岩体上凿刻而成,形式丰富多样。它的发现填补了广东省珠江口一带除香港之外没有岩画的空白,使得我国东南沿海岩画遗址从江苏经福建、广东至广西连成一线,在岭南地区乃至全国岩画中都占有突出的位置。

自1989年宝镜湾岩画被发现以来,对它的研究和保护也同时展开。国内岩画界专家和广东珠海等地的学者从不同的方面进行的学术研究、相关行政部门和管理部门的关注,不断促进着岩画保护的行动。近几年,每一届的宁夏国际岩画学术研讨会组委会都热情邀请珠海方面参加,这给予了我们求教于岩画界专家同人的良好机会,给广东省的岩画保护以启迪和助益。

宝镜湾岩画长期受自然侵蚀,加之近年来自然环境恶化、大气有害物质腐蚀及人为因素影响等原因,宝镜湾岩画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损害。保护岩画迫在眉睫

目前的保护措施分为两方面:一方面保护现状,防止和减缓自然、人为及建设性破坏;另一方面加紧编制宝镜湾岩画保护总体规划,论证和制定科学的保护方案,报批并付诸实施。本文就岩画概况、保护措施回顾、保存现状与保护对策四方面进行概要介绍。

宝镜湾岩画位于珠海市西南约50公里的南水镇高栏岛西南部宝镜湾海拔157米的风猛鹰山西南坡。在约两万平方米的范围内,从海湾的沙滩到山坡,分布有5处共7幅岩画,附近有先秦时期的人类活动遗迹、遗物。其中,“宝镜石”“天才石”“大坪石”“藏宝洞”4处共6幅岩画发现于1989年,“太阳石”1处1幅岩画发现于1998年。“宝镜石”和“天才石”现已不存。现存的3处共5幅岩画分布如下:

1. “藏宝洞”岩画

藏宝洞位于宝镜湾半山腰,高出海面约65米,是一块巨大的花岗岩石崩裂后形成的一个大裂隙,有三块巨石压在裂隙的顶部,形成一个不完全闭合的洞穴,中部通天,北部有一洞口可进入。洞长8米,宽1.5~2.6米,高约5.5米。巨石的崩裂面相当平整,东壁倾斜略呈俯面,西壁倾斜略呈迎面,两壁都有凿刻的岩画。

(1)藏宝洞东壁岩画。

位于藏宝洞的东壁,是宝镜湾岩画中面积最大、内容最为丰富的一幅,画面宽5米,高2.9米。凿刻线条繁复迂回,图案密集而复杂,画面繁缛、凝重,半形象、半抽象地表现了由船、人、动物等组成的图案,内容丰富,反映了岩画族属的人们的社会生活状况。此外,在画面之下,还有后代人所刻的“金一万”“莫劳心”等汉字。

(2)藏宝洞西壁岩画。

位于藏宝洞的西壁,与东壁岩画相对,画面宽4.5米,残高1.5米。画面风化侵蚀严重,上半部分严重风化剥蚀而漫漶不清,下半部分线条斑驳可见,其手法与东壁岩画相同,应属同一时期的作品。

(3)藏宝洞洞口岩画。

东壁大幅岩画的左边靠近洞口部分,凿刻一船形图案,两侧斜出卷曲线条勾画之形象,一说为犬形。画面宽1.7米,高约0.7米。东壁靠近洞口的下方另有一组图案,由线条和点组成,风化剥蚀严重,无法辨识。

2. “大坪石”岩画

位于风猛鹰山半山腰,藏宝洞顶部之南边。岩石平斜向阳,东西长5米,南北宽3.3~4.3米。凿刻画面为一艘大船,较形象。船前有一群人和少量动物。线条粗细不均。画面高约1米,宽约3米;船高35厘米,长150厘米。此幅岩画风化严重,线条模糊。

3. “太阳石”岩画

位于风猛鹰山顶的一组三叠石最上面的岩石中部,凿刻着一个近圆形的图案,直径为45~64厘米,刻痕深1.5厘米,宽3.85厘米,远观似太阳。

宝镜湾岩画是以阴文线条凿刻的方法在花岗岩岩体上凿刻制作而成的,形式丰富多样。特别是宝镜湾藏宝洞东、西壁岩画,线条繁缛,线条的宽度多为3~4厘米,最窄的地方也有1厘米,凿刻深度也多为1厘米。宝镜湾岩画中有不少船、波浪及跳跃的人物造型,有以大船为中心的密集神秘图案。这对于研究南方沿海这一时期的生产、生活面貌和宗教信仰等具有重要实物意义。

宝镜湾岩画是目前广东地区面积最大、内容最丰富的早期岩画。它与中国北方、西南地区岩画风格迥异,有鲜明的特点,是南海之滨的居民创造的灿烂历史文化,反映了其社会生活形态和艺术工艺水平,蕴藏着丰富的历史、艺术、科研、旅游价值。

1. 行政保护措施

宝镜湾岩画和遗址被发现后,受到了各方保护。1989年,即发现的当年,它就被列为珠海市文物保护单位;2002年,它被列为广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经过3次发掘的宝镜湾遗址与岩画被审定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宝镜湾岩画亦被喻为“广东第一画”和“中国沿海地区史前岩画最杰出的代表作”。

1989年12月,珠海市人民政府将“宝镜湾摩崖石刻画”公布为珠海市文物保护单位,划定保护范围并设立摩崖石刻保护标志和界碑。保护范围包括岩画附近的白叶坳、风猛鹰、猫石咀、刘三妹,东、南、西各长(宽)550米,北宽600米,面积约30万平方米,宝镜湾遗址的分布地基本上处于这个保护范围之内。保护区由三灶区南水镇文化站负责日常管理。其后,珠海港的开发建设需修筑高栏岛南泾湾通往铁炉湾的道路,因此界碑被往西南方移动了10米。

为了使这一宝贵遗址不再遭受进一步破坏,1997年11月至2000年6月,文物考古部门先后对宝镜湾遗址进行了一次试掘和三次发掘,以确认遗址和岩画的保护价值与意义。

2002年,被列为广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后,该区域由珠海市金湾区文化局负责日常管理。

2004年8月,珠海市文化局在重点保护的藏宝洞东壁岩画洞口装上了铁门,采取封闭管理方式;参观者需按告示电话预约申请,经珠海市文化局或保护机构同意后,由其派人带领或前往开锁参观。

历年来,保护机构对宝镜湾岩画经常巡查,珠海市文化局也定期检查,迄今为止,基本能保证安全无事故。

由于宝镜湾遗址位于化学仓库附近,二者的道路重合。为了保证化学品仓库的安全,高栏港区在道路上设置了检查岗哨,限制行人自由出入。这个措施虽对参观岩画造成了一定的不便,但同时也间接地控制了无关人员接近遗址。

高栏港区社会发展局制定了2009年10月至2010年3月的《抢救性保护及周边环境整治设计工作计划书》。区管委会主要领导多次实地调研,决定首期出资150万元实施近期保护措施,并在山脚入口处加装视频监控设备进行保护,暂不对外开放。

2. 技术保护措施

(1)清理整治洞窟:在发现石刻后,对藏宝洞内进行了发掘,然后为了展示,平整了洞内的地面,铺设了石地面。

(2)修建参观道路:从山下向藏宝洞修建了花岗岩条石参观道路,方便参观。

(3)修筑洞窟门:1994年5月,藏宝洞的出口处安装了铁门,有效地控制了对石刻的人为破坏。

(4)修建保护棚:为了避免光照和雨水的影响,藏宝洞的顶部曾修建有一个保护棚,但是后来由于铁构件生锈,形成的锈蚀向石刻流淌(见图1、图2)。为了避免污染石刻,1997年保护棚被拆除。

3. 宝镜湾遗址的发掘与岩画的关系

与宝镜湾岩画连为一体的宝镜湾遗址,面积约1 600平方米,自1997年至2000年,经过文物部门三次正式发掘,出土上万件陶片(复原出几十件陶器)和两千余件属于新石器时代晚期至夏商时期的陶器、石器、玉器、水晶器等,尤其是陶器中的刻画纹饰特别发达,这对于研究环珠江口的史前文化具有重要的标尺作用,也对研究遗址和岩画的关系有重要意义。

据珠海市博物馆工作人员肖一亭研究,“宝镜湾遗址中出土的陶器如釜、罐、器盖、杯等,都装饰有刻画的花纹,其中采用刻纹为主要手法而形成浮雕式花纹装饰风格,陶器上的刻画海浪纹、太阳纹(圆圈纹)、卷云纹图案与宝镜湾岩画的凿刻纹样极为接近,表现手法如出一辙。岩画图形与遗址年代密切相关”;“从绝对年代看,由于在宝镜湾遗址中没有发现大块的木炭,根据著名考古学家严文明先生的建议,我们挑选了四块该遗址中出土的附有烟炱的陶釜残片,交北京大学加速器质谱实验室进行加速器质谱(AMS)碳-14测试。结果,从第②层到第④层的四个数据依次逐渐加大,其年代范围均在距今(以1950年为起点)4 090~4 360年之间。因此,我们认为将宝镜湾东、西壁岩画的年代定在距今4 000年前较为妥当”。

宝镜湾岩画由于长期受自然侵蚀,加之发现20多年以来,自然环境恶化、大气有害物质腐蚀及人为因素影响使岩画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损害,保存现状令人堪忧。

自1990年始,特别是1992—1993年,由于珠海港码头的建设,岩画和遗址遭到破坏,其中位于海边沙滩上的“宝镜石”“天才石”两幅岩画被破坏无存,遗址的山脚部分也被挖去。

目前,人为因素已基本控制,但岩画的病害令人忧虑。宝镜湾岩画的核心地点藏宝洞,是由两块巨石组成的,由于两块巨石之间距离很小,而且上部有两块岩石滚落在两石之间,因此被称为“藏宝洞”。岩画所在岩体的结构破坏表现于在间隙的南部和北部,分别有一块巨石卡在东西两壁上,在东壁北部的上面,还有一块巨石半悬着,有脱落的危险。岩画所在岩石受到多处的机械破坏,使岩画所依托的岩体整体性受到影响。西壁的顶部有大裂纹,贯穿岩体。东壁的顶部,有倾斜的裂口(见图3、图4)。

岩画所在地花岗岩的矿物成分有正长石、酸性斜长石石英等,各种矿物的热膨胀系数不一致,在热的作用下产生的体积变化不一致,互相之间也会产生挤压,导致颗粒之间的连接减弱,影响岩体结构。(www.chuimin.cn)

温度的变化和水分也会对岩画造成影响。珠海处于亚热带海洋性气候地区,夏季温度高,昼夜有一定的温差,虽然温差不大,但是温度变化对于暴露在野外的岩画仍会产生一定的破坏。因为温度的变化不只表现在温差上,还体现在岩石表面与内部的温度差上。在2006年8月进行现场检验时,藏宝洞附近被照射到的地方,岩体表面的温度估计可以超过40℃,这样造成的破坏还是很大的。岩体温度的变化,还和水协同作用导致石刻受破坏。珠海气候特点是湿度大、降雨多、地面蒸发量大,因此水分来源充足。珠海平均湿度为80%,不通风而有水分供应的藏宝洞内湿度更大。且宝镜湾临近大海,雨水和海水的咸气沿岩体结构中的毛细裂隙渗透,水分一旦开始蒸发,水中携带的可溶性盐类便析出结晶。晶涨作用可逐步破坏岩石的原有结构,使岩画风化剥落。由于气候原因,岩画上的微生物滋生较严重。另外,岩画所在地是一个化工区,现代工业污染势必加速岩画风化速度,影响岩画表层的稳定性。

珠海市委托岩画保护专业机构对岩画的自然侵蚀情况和病害原因作调查研究后发现,在自然侵蚀方面,岩画存在雕刻风化起壳、磨损、粉化、剥落、微生物侵害等问题。岩石风化是宝镜湾岩画的主要病害,岩画表层均呈较强风化状态。岩表剥落可依据剥落层的厚薄情况及剥片的形状分为板状剥落、片状剥落、鳞片状剥落、粉末状剥落和颗粒状剥落。风化裂隙多沿层理面及不同矿物颗粒的接触面发育。部分强风化层已沿风化裂隙呈板状剥落。侵害岩画的生物主要是霉菌、地衣、苔藓等低等植物,它们在水分充足时寄生于雕刻的潮湿部位,微生物的生长改变石刻的外貌,其生长过程中所分泌的有机酸类物质以及长期附积在岩画表面的遗骸在水和微生物作用下形成风化层,对岩石具有侵蚀作用,会加速岩体风化进程(见图5~图8)。

珠海宝镜湾岩画由于处于露天环境中,各种自然因素对岩画的保护都有影响。在这些影响因素中,最重要的是水、微生物和温度变化等。

珠海市文化部门曾委托北京大学考古文学院对宝镜湾岩画作过病害分析,在此基础上进行了现场保护试验,包括防水材料试验、岩体加固材料试验、材料渗透试验、微生物防治试验等,研究了保护材料和施工工艺的选择。专业人士对岩画保护的工程技术措施提出了建议,考虑采取如下的技术措施:

清洗表面:由于微生物对岩石的风化有强烈的促进作用,因此需要将其清除,一般采取物理和化学的方法。

化学加固:对石刻所依托的岩石表面进行化学加固,加强岩石的内部连接。

化学防水:对石刻所依托的岩石表面进行化学防水处理,使其具有一定的拒水能力,减缓水分和微生物造成的破坏。

生物防治:在石刻表面清洗完成后,采取有效的方法防止微生物在岩石表面重新生长;杀灭附近的微生物和有影响的草类。

工程措施:采取措施避免阳光和雨水对石刻的破坏。控制环境拟采取的措施是修建保护棚,或者使用遮挡措施。要避免雨水的影响,需要将渗透到石刻表面的雨水隔断或排走。对于危石,要采取稳固措施。

环境整治:环境整治的目的,是保护岩画的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由于藏宝洞的周围环境因化学品码头的建设已经被破坏严重,因此所有操作只能是补救性的。对采取的技术措施要进行探讨和研究,进而试验,为保护措施的实施寻找合适的材料和应用工艺。

物理方法:修建一个钢结构保护房,把藏宝洞遮盖起来,以减少日晒雨淋的侵蚀。

为尽快实施保护措施,近年珠海文物管理部门委托广州白云文物保护工程公司制订具体的保护工作计划,其主要内容如下:

1. 藏宝洞岩画本体保护方案

按照《中国文物古迹保护准则》“先规划,后保护”的原则,宝镜湾岩画需先编制保护规划,经规划审批,才能实施相应的保护措施。鉴于目前宝镜湾岩画面临缺乏整体保护规划与急需落实保护措施的两难局面,考虑先行进行现存岩画的抢救性保护及周边环境整治工作,以期最大限度地保存现有岩画。

眼前着手的工作有三方面。一是宝镜湾现存岩画本体勘察和测绘,包括现存岩画本体的病害统计、分析和病害分布图的绘制,并对岩画进行三维激光扫描,保留完整的岩画现状信息。二是制订宝镜湾现存岩画抢救性保护方案,内容包括:①现存岩画主体的保护设计;②遗址核心区展示配套工程(保护棚、参观栈道等)设计。三是周边环境整治设计工作,内容主要包括留存岩画、遗址核心区周边环境景观整治设计。

2. 藏宝洞周边环境整治工程方案

目前必须采取措施避免阳光和雨水对岩画的继续破坏。控制环境拟采取的措施是修建保护棚或者使用遮挡措施,避免烈日和暴雨的影响。藏宝洞周边须建设合理有效的排水系统。对于危石,要考虑采取有效的稳固措施,避免危石崩塌造成机械性破坏。

(1)岩体清理及防护。

原来保护棚铁构件锈蚀残留的铁锈痕迹和修补形成的水泥块需要去除。对铁锈蚀,可采用EDTA等化学材料进行清洗。保护棚拆除后,为了掩盖岩石表面的痕迹,采用水泥进行了填补,外观不太协调,可采取机械方法去除,然后采用石粉和树脂的混合材料进行修补,使其尽量接近岩石的本来状态。在藏宝洞外部的岩体上还可见到钻孔的痕迹,也可以采用石粉与树脂的混合材料进行修补。

(2)保护龛沿的设计及实施。

在岩画上方设计建造保护龛沿可以阻挡阳光直接照射,遮挡雨水对遗址的直接冲刷,减少温度和湿度的剧烈变化。这样,有破坏作用的因素都被屏蔽,文物在这些作用下受到的破坏也会被阻止或减弱。保护龛沿的形状将根据现场实际情况设计。

藏宝洞岩画受到诸多不利因素的影响,主要是温度变化、水分和微生物。对于岩画的保护,即使采取了化学加固和表面疏水保护处理的措施控制了水分的作用,但若光照问题不解决,剧烈的温度变化仍会对岩画造成物理破坏,在这种条件下,化学保护措施的有效期也将缩短。

(3)岩画周边环境整治。

草类在岩画所在的岩体和附近都有生长,生长在岩体缝隙中的草类尤其会对岩画的保护产生不利的影响。

治理杂草的方法有几种,包括人工拔除和更改生长环境。采用人工拔除的措施只能对植物的生长起到控制作用,但是不能彻底治理植物的影响,为了抑制草类的生长,可在将草类拔除后,对草类生长的裂隙进行灌浆或填补,使草类失去生长的环境。

对环境影响最大的是在洞口就可以看见的化学品仓库,它显得非常不协调,为了达到好的空间效果,可以在藏宝洞洞口附近与化学品仓库之间种植高大的树木,起到遮挡的作用。

(4)岩画周边排水暗渠施工。

雨水对岩画的直接冲刷将加快岩体腐蚀风化,周边积水也将引起岩体毛细吸水造成风化破坏。在地形图地质资料齐全的基础上,应在藏宝洞周边设计排水暗渠并付诸实施,将雨水导流至山下。

(5)藏宝洞滚落岩石的稳定处理。

要考虑采取有效的稳固措施,避免危石崩塌造成机械性破坏。

(6)参观道路及配套设施的设计建造。

为了使宝镜湾遗址成为开放景观,必须对遗址环境进行综合治理和配套设施建设。应在评估现有便道的基础上对参观线路进行修改或重新规划设计,使之满足现有参观人流的需要,并在步级两侧种植连排低灌木丛,危险位置装置仿木扶手。在藏宝洞前的空地可考虑建设架空风雨亭廊,方便游人观景及休憩。

(7)设置环境监控点。

为了解文物本体所处的环境因素变化规律的情况,建议在藏宝洞合适地点设置自动气象站一个,24小时自动监测环境的温度、湿度、风向等因素。通过对监测数据的分析,可以对文物采取有针对性的保护及保养措施,并在环境因素发生突变时起到及时预警的作用,避免文物突然劣化无法补救。

3. 岩画保护方案实施程序

岩画保护方案完成后,需组织专家对现场基础研究资料、实验方案及成果、实施方案、保护材料等方面进行科学论证,在取得专家一致意见后,将保护方案送省文物主管部门报国家文物局审批。

按照设计方案,需先完成本体周边环境改造及附属设施建设,在建设前期,应对文物本体进行预保护,防止因建设产生的破坏。

文物本体保护的实施,应遵循“先试验,后大面积保护”的原则,按设计方案提出的要求,严格控制环境、人为、管理、材料等诸多方面的影响,确保保护工作高质量地开展。

岩画的保护是世界性难题,实施具体的保护需编制总体保护规划、确定保护方式,分别采用化学保护和物理保护技术。因宝镜湾岩画是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编制的保护方案和采取的保护技术手段需上报国家文物局批准后方可实施;还需对化学保护技术进一步实验和论证,以免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同时,岩画保护需要较多经费保障,政府要有相当大的投入。现有关单位正在编制“宝镜湾岩画总体保护规划”,论证和制订科学的保护方案,并付诸实施。

[1]【作者简介】尚元正,珠海市博物馆副馆长,珠海市文物保护中心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