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是,书写岭南草木就成为认识岭南、感受岭南的一个重要角度。[5]《南方草木状》一书,是西晋武帝时期襄阳太守嵇含以所闻岭南草木诠叙而成。同时书中介绍和保存了早期岭南人民大量的用药经验,因此,该书也被誉为有关岭南中草药的重要著作。然而,该书文学层面的特色以及意义却鲜为人关注。但迄今为止,尚未再见对其文学性的关注。这在《南方草木状》中也有鲜明的体现。......
2024-01-09
张琼[2]
清中叶岭南四家,指张锦芳、黄丹书、黎简、吕坚四位诗人。张锦芳(1747—1792),字粲夫,一字药房,号花田,广东顺德龙江人。黄丹书(1757—1808),字延授,号虚舟,又自号芋洲居士,广东顺德大良人。黎简(1747—1799),字简民,号二樵、狂简等,广东顺德弼教村人。吕坚(1742—1813),字介卿,号石帆,广东番禺人。他们活跃在岭南诗坛,“是广东诗坛中兴的杰出人物”[3],在岭南文学史上前承岭南三大家,后启岭南近代诗歌,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
岭南四家一生大部分时间是在家乡度过的,他们热爱自己的家乡,熟悉这块土地,笔下时有描绘。“生理朝来问旧乡,年华物色共相徉。熏人市有糟床气,近水门多茧族香。桑叶雨余堆野艇,鱼花春晚下横塘。新丝新谷俱堪念,力作端能补岁荒。”[4]“日弄烟光上白沙,雨殷霞气变青瓜。海咸土黑宜群植,溪转门开瞰万花。五月蚬塘栽子母,晚潮龙户送鱼虾。吾乡合有岁时记,未敢题诗忘物华。”[5]他们对家乡倾注满腔深情,诗作中洋溢着浓郁的岭南气息,以下就他们作品所涉及的物产、内河航运和风俗进行分说。
岭南地处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区,水、土、光、热和生物资源极其丰富,“兼中外之所产,备南北之所有”[6],荔枝等水果是岭南特有之物。“香来庐橘杨梅外,诗带蛮烟瘴雨痕。梦落陂塘凉似水,荷花菱叶绕江村。”“西园瓜果擅江城,飞堕红云片片明。豪并大官堆火齐,薄如野老送朱樱。”(张锦芳《送周肃斋荔枝二首》)“玉荷包,南方荔枝尔先熟。年年三月先樱桃,才过清明晚花节。”(黎简《玉荷包歌》)龙眼也是岭南特有的水果,经诗人的生花妙笔一描述,也快人耳目:“龙眼花时蜂满村,溪流浓绿涩堤痕。花光晼晚云狼借,故作骄晴故昼昏。”(黎简《己酉四月绝句三首》)
四家笔下大量描绘的首推花卉。四家都是爱花、惜花、护花之人,所以他们笔下时有各类鲜花出现,如桃花、梅花、藤花、夜合花、素馨花、石榴花、缨珞花、薥茶花、水仙花、含笑花、佛桑花、柳花、木棉花、石竹秋花、菊花、李花、桂花、棠棣花、白茶花、兰花、梨花、玫瑰花等,蔚为大观。当然由于各人的兴趣不同,描写的花卉也不一样。
张锦芳爱木棉,对这种躯干高耸入云、花艳如火的岭南特有植物非常喜欢,一咏再咏,《南海神庙木棉花五首》可为代表:
二月扶胥新涨时,海神祠外帆轻飔。祠前牙纛皆烽火,不数金支与翠蕤。榕叶团阴柳散丝,高红飞点碧参差。孤亭正上初生日,照做扶桑晓浴枝。赤城标起瘴江涯,黄木湾宽受落霞。未雨解催花信早,十围铜鼓不停挝。古殿灵风不作寒,晴光烘染露痕干。落红添得桃花涨,更拟珊瑚出网看。野人家本近棉园,分得花光照竹轩。倚桌海珠看不足,又寻唐碣到祠门。
木棉素有“英雄花”之称,在张锦芳笔下,木棉的英雄豪气得到了淋漓尽致的表现。
黄丹书则酷爱梅花与菊花,请看他的《斋中梅花二首》之一:
一株兀立古墙隅,拔土移根手自栽。惯是诗人觉春早,等闲雪意到南来。湖山未筑巢居阁,清净何如般若台。暂欲凭君洗尘障,澹烟微雨破愁开。
再如黄丹书的《白菊》:
一种秋花品独清,更无颜色着繁英。霜天露地不容滓,玉盏银盘漫与名。送酒人衿衣雅称,写生我爱墨勾成。素心莫惜迟迟发,要共寒梅见性情。
黄丹书爱梅花与菊花的美丽姣好,其实他是借花来表明心志,礼赞花的高洁,更是借此自励。
吕坚笔下更青睐于平常的小花。例如,水仙花:“海上青峰是汝家,渡江还泛羽人槎。汉皇交甫原留佩,洛水神妃定解珰。”(《仙馆水仙花和主人三首》)月季:“佳名真似守宫砂,秋老春残早破瓜。见汝有情言不得,息夫人庙白桃花。”(《白月季》)百日红:“朱樱小颗刺杨梅,汤沸蔫红换劫灰。”(《百日红》)紫藤花:“休问新花与旧花,可怜滋蔓寄人家。”(《题紫藤花二首》)桃花:“笑靥蜂媒引,含情蝶梦撩。”(《门前一树桃花》)绯桃:“非梅亦非杏,如火复如丹。”(《陈寄亭园内咏绯桃》)竹子花:“又有午时花,向日葵相似。孔楷及尧蓂,亦苐尊图史。谓簕兆年荒,智力狥桑梓。”(《竹米》)竹子开花本非常人所能见,可见诗人爱花之殷勤。
对鲜花描写着力最多的当属黎简。黎简笔下的花卉品种之多、姿态之美当在四家之首。有“鸭头力破重胎绿,鱼子深团一撮黄”(《夜合花》)的夜合花,“午月攒星玉,微阳结粟金”(《五月一日庭前桂花》)的桂花,“露丛愁蓊蔚,风处眼迷离。浅白照别酒,无言低怨颐”(《李花十二句》)的李花,“夜色银屏锁儿女,晓寒粉蝶落风裙”(《梨花》)的梨花,“中边星月银湾晓,浊泽琼瑶玉水香”(《绣球花》)的绣球花,“多生离恨诸天上,弱梦情人三月中”(《柳花》)的柳花,“芙蓉花叶两轻明,青紫葱昽碧水冥”的芙蓉花(《首夏见芙蓉花》),还有“瘦叶纤藤自相当,娟娟窥得及肩墙。不胜月露难为色,要感心魂始与香”(《素馨》)的素馨花,“佛桑汝亦雪为球,天末看渠及广州”(《见佛桑花感咏》)的佛桑花,“碎分篱菊月,秾借石榴霞。叶亸扶还舞,茎纤故自斜”(《客居所移故园石竹秋花十六韵》)的石竹花,“翠叶凉堪惜,黄英秋可疑”(《棠棣》)的棠棣花,“红冰浊泽玲珑水,白露雕锼沆瀣杯”(《玉蝶梅》)的玉蝶梅……
更值得一提的是,黎简除了对花卉大加描写外,还写出了岭南尤其是顺德陈村花卉交易的繁荣场景。“花密不知舟可通,舟行九曲路未终”(《后离居行,从许周生索芙蓉种并寄平叔》),当年“村前弥望皆为花”的景象跃然纸上,俨然布下了一个花卉的迷宫,船在花中行。“花溪出夜船”(《中夜》),花市看好,船来船往,不舍昼夜。“一帆烟雨满船花”(《黄淑亭佛山相过三绝句》)、“花船桨急各飞分”(《戏寄谢剑池三首》)、“倘问花船有路通”(《香山别方应复天根刘善翱学海还佛山为挈家归村庄之计》)、“岁晚花船百里中”(《其詹得台湾兰寄我》)、“江干便有花船农”(《后离居行,从许周生索芙蓉种并寄平叔》)、“蜂蝶喧颠亦伤别,趁人花艇送将归”(《杂诗绝句十首》),花船,即运载鲜花(或花秧)的船只随处可见。而“买花船入橹声迟”(《芙蓉近已作花盖周生所乞藩府种》)描写了乘船买花的情景:进入花卉产区,船速减慢,以便精挑细拣,买到称心如意的鲜花。“花重艇争还(自注:来吾乡买花者)”(《朝景》),顾客满载而归,船是重多了,但心情不错,划起船来特别起劲。“向晚棹花春浪软,香云先渡白鹅潭”(《广州歌》),描写的是当年从城外的花田运载鲜花至广州城区的情景。这些诗句一一见证了岭南的花卉文化。
岭南南临大海,境内河网纵横,联系西南、岭北的主要通道是西江、北江等水路,水与岭南人生活息息相关。古代岭南先民“陆事寡而水事众”,“短绻不绔,以便涉游;短裤攘卷,以便刺舟”。[7]一方山水养一方人,靠水吃水,生活在水乡中的人们,自然离不开一个“水”字,这在岭南四家的诗歌中得到了全面的反映。
“城西十里访陈三,又买扁舟过水南”(吕坚《春日访陈三旸谷不遇》),水乡的人们,水里来水里去,舟楫便是岭南人的主要交通工具。“隔水招春渡”(黎简《雷冈渡头》),以前,架桥的能力有限,河流成为阻隔两岸的天然鸿沟,人工摆渡、凭船过江就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操舟不学吾能识”(黎简《同梁生村口藕塘作》),“春江打两桨,言是卢家妇”(黎简《柳波秋柳和黄药樵鲲》),“黑白帕头挑水娘,蛮音官话笑迎将。看渠真有情如水,火急送郎归故乡”(吕坚《江行漫兴四首》),无论男女老少,多识水性,多能驭舟。
岭南人借助舟楫从事耕作。“两篙夹船船上田,一篙插泥泥上船。”(吕坚《五日拏舟归南村漫兴》)
岭南人借助舟楫打鱼。“隐约门前舣钓舟”(黎简《李生相访移舟溪曲饮我四松下作歌赠之》),“迷路渔船依港树”(黎简《西潦涨甚即消,喜其大助田壤,晚丰可知》),“湖上鱼舠兼载鹤”(黎简《制笠》),“涛头江压饱帆鯹”(黎简《泊都宁》),“野鸭欲沈山鹬飞,塘鱼枯瘠海鱼肥。个侬好到衡湘去,此处网多禾稻稀”(吕坚《五日拏舟归南村漫兴》)。(www.chuimin.cn)
岭南人借助舟楫进行商业活动,如运输大米、布匹等货物。“次日牵江但西上,米船翻到古邕州”(张锦芳《既事七首》),“连樯吉贝皆南下,莫惜鲤鱼通一双”(张锦芳《泷中杂诗八首》),“连船吉贝雪霜浮,柔橹齐名下岳州”(张锦芳《汉江绝句五首》),“蓬头女儿十岁强,沿途掠卖不还乡”(张锦芳《既事七首》),“鱼塘海阔估船多”(黎简《鱼塘海棹歌词》),“报道米船至”(黎简《鼓腹诗》),“络绎报米舶”(黎简《返里诗》),“虹光知有米家船”(黎简《赠别沈见亭广文奎还长洲》)。
岭南人借助舟楫出游。“故人舣棹长须报,苇岸松汀妥病翁(自注:林挺基书来邀避暑江上)”(黎简《夏日》),“买棹出村还入村,挽臂小船登大船”(黎简《林秀才挺基(公环)、何孝廉铸颜(炎光)连日画舫治具,避暑观涨,作歌招诸公同作》),“隐约门前舣钓舟,谁知花里临溪馆”(黎简《李生相访,移舟溪曲,饮我四松下,作歌赠之》),“两负词翁邀我饮,空幔碧油开翠舲”(黎简《村口偶泛观涨》),“冻蜡歌尘喧水阁,清尊愁绪入江乡”(吕坚《有客舟中招饮和黎二樵细雨原韵》),“一叶扁舟觅水村,北亭南下小山门”(吕坚《卜宅南村舟中得句五首》),“信舟蚁南宅,幽赏意未足。隔岸夜灯明,人声出林麓”(吕坚《南垞》),“朝停欹湖舟,晚寻北坨竹。回首一欣然,南山发新绿”(吕坚《北坨》),“人间那得一心人,柳有千条月有痕。江上楼边弄长笛,最无情处最销魂”(吕坚《与伍和轩江上论诗有赠》)等,反映的是乘船出游的文人雅兴。其中“林挺基书来邀避暑江上”“连日画舫治具,避暑观涨”“移舟溪曲,饮我四松下”相当于今天的水上休闲娱乐活动。
除了揭示船的用途外,四家还描写了行船的艰险与无奈。“幸收一帆弱,不与风雨敌”(黎简《入门》),“横江风浪舟楫少”(黎简《寄苏啸泉》),“峡互丛林起怒涛,钝根顽石竞风号”(吕坚《丛林峡偶占》),选择水路,就等于与风浪、风雨结伴。“舟行半月无轻风,担篙溯流愁柁工”(张锦芳《韶阳舟夜》),“船石舂撞多苦辛,灵祠瞻拜俯嶙峋”(张锦芳《泷中杂诗八首》),“行至苍梧关,一步快一步。远近苦不敌,未敢计前路”(吕坚《舟行杂占》),顺风顺水、风平浪静往往成为一种奢望。“卧篙木马最郎亢,倒爬不爬头尾扛。上流铜铅下流谷,只此三般船打帮”(吕坚《江行漫兴四首》),这种进退两难的处境在行船时绝不少见。“后夜月迟归棹急”(黎简《咏寒月》),“花溪出夜船”(黎简《中夜》),人们为了生计而夜以继日,同时夜中行船也因为这个时段才天气凉快、江面开阔而便于行船。“横江风紧浪淘沙,江上征人可忆家?粤女无端亦皱眉,恨人何事到天涯”,“横江渡口雨霏霏,尽日杨花不肯飞。风吹多少愁多少,夜夜江波人未归”(黎简《横江词》),迫于生计,男子常抛妻别子,远涉江海,留守的妇人自然孤苦,常年为夫君操心。
岭南四家文学的地域属性也体现在他们对岭南民风民俗的充满人情味的叙述之中。这类描写主要涉及以下方面:
1. 婚俗与求子
黎简《鱼塘海棹歌》之三描写渔家婚俗:“东南云净月团圆,水枝花头光满船。横江独树嫁渔女,打鼓和歌来雁田。”屈大均《广东新语·诗语·粤歌》对这种风俗有如下记载:“粤俗好歌,凡有吉庆,必唱歌以为欢乐。……其娶妇而亲迎者,婿必多求数人与己年貌相若而才思敏给者,使为伴郎。女家索拦门诗歌,婿或捉笔为之,或使伴郎代草。或文或不文,总以信口而成,才华斐美者为贵。至女家不能酬和,女乃出合。”瑶族更有独特的婚配方式:“出门逢郎哥,迎面叫呖妹。唉唉女歌发,窈窈男讴会。风远声断续,野阔听茫昧。腾喧春云热,炙汗晴雨腻。遣句狎乃接,抒情捷为贵。称调凄以愉,考意冶而嬖。知诚和逾促,信好眸故背。词竭互自私,言交始通馈。朝暾墟填集,夕日山憔悴。同人各有偶,纳子遂把臂。黑黑松柏深,奔奔岩穴配。或敦新知乐,或从去年契。鳏雄避木叶,弃雌窜荒蔚。”(黎简《大排三十韵》)吕坚《越女谣》两首也写出了岭南其他一些地方的婚姻习俗:“郎嗔不却扇,诘朝调笑君。同心苏小小,湔损石榴裙。嫁恐论家计,无筋不畏狼。莫怜新妇小,生长摸鱼乡。”诗中有自注云:“新嫁归宁,则盟姊妹取其亵裙、牏,亲浣之。”这也是岭南独特的风俗。
至于黎简的《追和梁公普金花庙迎神歌二首》就写出了粤人在金花庙求子的风俗:“袖中灯带拜神回,船尾杨花渡海来。”诗人对此加了这样的自注:“剪彩为灯,四角垂带,四幅为裙,求子者私撷灯带而归,以为兆也。”关于金花庙还有个古老的传说,“金花神,相传南汉时女巫溺死于宫池,今人祀以求子,甚验云”(黎简《金花庙仿李长吉》),这无疑是岭南风俗的再现。屈大均《广东新语·神语·金华夫人》载:“广州多有金华夫人祠,夫人字金华,少为女巫不嫁,善能调媚鬼神,其后溺死湖中,数日不坏。有异香,即有一黄沉女像容貌绝类夫人者浮出,人以为水仙,取祠之,因名其地曰仙湖,祈子往往有验。妇女有谣云:‘祈子金华,多得白花。三年两朵,离离成果。’”
2. 祭祀与禁忌
四家关注最多的岭南风俗,还是要数那些与水有关的。珠江上风里来雨里去的先民们用以支撑对生的信念、对幸福的渴望的,是强健的体魄与娴熟的行船技艺,还有祭祀与禁忌。岭南境内的多条水路都以险恶闻名,如西江航道上,羚羊峡、铁垆顶、白马角、鼓涌滩、龙门滩、横石矶、秀才滩、火烟角、飞龙滩等险滩一个接一个,但是在当时,人们别无选择,只能冒险行舟。这使船夫们的行船技艺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也上演了一幕幕悲壮的人生舞剧。“武溪水与墨江连,艇子纤纤百丈牵。”“开头三老健如猿,指秃筠篙踝血痕。”(张锦芳《武溪谣》)“侬家别有绮寮住,不遣郎来犯怒涛。”(张锦芳《浪淘沙五首》)温情的私语中道出了航行的危险,只要有一条生计,他们是不愿去行船的。“沙堤买泷船,未入愁欲绝。”(张锦芳《泷船》)“劝侬莫近滁泷泊,一听滩声能白头。”(张锦芳《泷中杂诗八首》)水路险象环生,与水有关的祭祀与禁忌也就应运而生。
先说祭祀。“船石舂撞多苦辛,灵祠瞻拜俯嶙峋。赛神亦有泷头吏,莫困当年问路人。”(张锦芳《泷中杂诗八首》)“古庙喧箫鼓,神鹰各羽翰。舟人祈祷拙,持檝欲行难。”(张锦芳《望湖亭阻风》)“庙前三老散福酒,衫湿酒醒船渐平。”“山飞地转浮生死,树老风高啸鬼神。一簇浪花三十里,醉横三百马留人(自注:舟下滩,必以其村人为滩师,每舟艄舵二人,必以祭肉饮食之。舟之大者恒饮至二三十人,有饮至二三日者,操舟则水中暗石分寸可指)。”“手挽腥余脚踏烟,回神江步别江船。入门自媚山妻笑,今日囊中足酒钱(自注:滩下江步曰‘回神步’以生肉少许与之,所谓‘回神’言‘回家祭于神’也)。”“侧帆半入水,舟势始一摆。吾知彼舟人,百命投一殆。……侮水南人性,濒死乃畏鬼(自注:渡船百余人几覆,风水既,乃设醮以祭水云)。”(黎简《乌蛮滩竹枝歌》)这些诗句都是对船夫们设醮以祭水神的描绘,他们的此类举动无非是为了求得保佑。
接下来谈行船时的禁忌。由于航运这个职业的从业条件异常艰辛,加之又存在着太多的不确定因素,因此行业禁忌出奇的多,形成了丰富多彩的航运禁忌文化。这在四家诗歌中也有所反映。“沿堤十里采江蓠,叶叶兰桡向晚移。记取玉溪红豆句,六帆花底数相思。”(吕坚《韩江杂咏》)诗人在诗中自注道:“潮船皆五篷,帆则六。土音读‘帆’为‘篷’,始知向来之误。”岭南航运界忌说“帆”,应该是因为“帆”与“翻”谐音。行船万万不能“翻”,人同此心,心同此理。黎简则写到“鼓涌滩”又名“哑滩,舟师云:吆喝则盘涡起”,因为担心“吆喝则盘涡起”,久而久之就把该滩叫作哑滩。风雨晦暝,这对餐风宿露的船夫是生命不可承受之重。[8]以上反映的都是以行为表现出来的禁忌心理。
[1]本文为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2013年度项目“清代岭南布衣诗人群体研究”(课题号:GD13CZW01)阶段成果。
[2]【作者简介】张琼,湖南祁阳人,广东财经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主要从事明清文学研究。
[3]陈永正:《岭南诗派略论》,《岭南文史》1999年第3期,第13~15页。
[4](清)张锦芳:《逃虚阁诗钞》之《村居》,清嘉庆四年刊本。以下凡出自此书者,只注诗名,不另出注。
[5](清)黎简撰,梁守中校辑:《五百四峰堂诗钞》之《吾乡》,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20页。以下凡出自此书者,只注诗名,不另出注。
[6]《邱文庄公集》卷八《南溟奇甸赋有序》,转引自司徒尚纪:《广东文化地理》,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3页。
[7](汉)刘安:《淮南子》,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234页。
[8]黎简诗作中有大量作品涉及祭祀与禁忌,在曾建生《开门即扁舟,有去无处所——黎简诗歌中的岭南航运文化》一文中已有详细论述,见《沧桑》2009年第1期,第241~243页。
有关岭南记忆的文章
于是,书写岭南草木就成为认识岭南、感受岭南的一个重要角度。[5]《南方草木状》一书,是西晋武帝时期襄阳太守嵇含以所闻岭南草木诠叙而成。同时书中介绍和保存了早期岭南人民大量的用药经验,因此,该书也被誉为有关岭南中草药的重要著作。然而,该书文学层面的特色以及意义却鲜为人关注。但迄今为止,尚未再见对其文学性的关注。这在《南方草木状》中也有鲜明的体现。......
2024-01-09
相对来说,作为声腔传播的载体,“江湖十八本”真实地保留了特定历史时期戏曲演出的原生态,对于探寻剧种声腔的流变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首先,“江湖十八本”是民间艺人长期舞台实践的结晶,它的传承具有超强的稳定性。由于“江湖十八本”长期在民间流传,很少受到文人的加工改造,故大都能够保留它的原始面貌,这就为我们考察剧种源流提供了较为可靠的依据。其次,“江湖十八本”历史悠久,早在18世纪中叶即已十分盛行。......
2024-01-09
□唐技我自己也没有想到,在绍兴之行中,居然意外地回了一次已经阔别五十五年的家乡。皈里塘村的唐弢故居从五年级起,我转学邻村拍墅方的培玉学校,对故乡的记忆逐渐清晰起来,因为我开始有了自己的童年。我想起了逝去的童年,想起了在威远炮台听体育老师讲过的故事,想起了随着乌篷船到处流浪、演爱国戏募钱的难忘的生活。从抵御侵略到友好往来,我们的民族已经站立起来了。......
2023-09-19
裕洲村的水乡特色相当显著,除了那些开阔的河道外,新房旧屋前总有纵横交错的水网,默默流经门前,滋润着岸边庭院的花树。许多旧式的石桥犹横跨水面上,部分新近装上了护栏与标识,提醒往来司机限速行驶。到了村居成列的地方,这岭南水色又起了变化。一片岭南水色充满乐趣的童年“欸乃一声山水绿”,诗中所形容的,大抵便是这般水乡风情。......
2023-10-17
处于该“采茶文化区”中的广东地区流行的采茶戏的分布及其特点亦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限于篇幅,本文的研究范围仅限于广东采茶戏的分布及其地方特点。根据目前搜集到的资料,广东的采茶戏主要分布于粤北、粤东、粤西三片,并分别被冠以“粤北采茶戏”“粤东采茶戏”“粤西采茶戏”之名。尽管当时演出的剧种多,但演采茶戏已是确切无疑的了。......
2024-01-09
1756年至今,满族八旗兵丁落户广州两百余年,成为世居满族。满族入关后对本民族的宗教信仰采取双重策略进行改革。清初最受满族统治者推崇的汉族神是关羽。关羽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忠义的典型人物。可见观音信仰在广州满族中根深蒂固。新中国成立前,广州世居满族民众经常到观音楼祭拜观音。满族联谊会的老人们一再向笔者强调他们对观音的崇敬,信仰观音成为广州世居满族的精神纽带......
2024-01-09
黄阁镇山清水秀,当地人称此地为鱼米之乡,物产富饶。传统麒麟舞表演多在春节、元宵节期间举行。麒麟舞作为一项民间社团活动,在传承方式上以师徒相传为主,有少数父传子。可见麒麟舞是醒狮舞和武术表演的附属表演,用来助兴和调整观众情绪。......
2024-01-09
同时,莞香的历史及文化特质决定了其所具有的极佳的研究价值。莞香于2007年获得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称号,在现有的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它是历史留存最少的一个。而《熏香·沉香·莞香》一文对此说法提出疑问。从古至今,关于“莞香”一词产生的时间众说纷纭,论述“莞香”一词产生朝代的文章不在少数。关于历史上香港与莞香的关系,现今对其进行论述的著作和文章颇多。......
2024-01-09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