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是,书写岭南草木就成为认识岭南、感受岭南的一个重要角度。[5]《南方草木状》一书,是西晋武帝时期襄阳太守嵇含以所闻岭南草木诠叙而成。同时书中介绍和保存了早期岭南人民大量的用药经验,因此,该书也被誉为有关岭南中草药的重要著作。然而,该书文学层面的特色以及意义却鲜为人关注。但迄今为止,尚未再见对其文学性的关注。这在《南方草木状》中也有鲜明的体现。......
2024-01-09
陈凯玲[2]
有清一代,广东地区清诗总集编纂空前繁荣,成就突出。仅据骆伟先生主编的《广东文献综录》一书著录统计,现存广东清诗总集的数量,已不下两百种,更未遑计算下落未明或确已遗佚者。对于如此丰硕的编纂成果,存世的尚且需要研究,已经失传的也应当挖掘。因此,本师朱则杰先生的《清诗考证》曾对清初顺治、康熙年间编纂的相关总集进行初步辑佚[3]。兹效其做法,以《广东文献综录》《清史稿艺文志及补编》和《清史稿艺文志拾遗》等书目文献为基本标准,凡其中未见著录的广东地区清诗总集,即予以辑录,并对相关序跋文字酌加考证。由于文献搜讨不易,本文先取九种厘为一束,大致以总集的编纂或刊刻时间为序。
康熙年间黄登辑《岭南五朝诗选》卷首载刘茂溶序,兹节录有关文字如下:
予时督创广州镇海楼成,登临赋咏,闻于四远。予汇而识之,名曰“镇海楼诗选”。……独《镇海楼》梨枣,予将束装出岭,后有珊瑚,当在黄子铁网中;或有以示予,则又不负引领天南望鱼雁矣。噫!予与黄子同时而各有所选也,可不为相得之庆,而亟叙之哉?[4]
按:此处《镇海楼诗选》属于一部题咏类诗歌总集,编者刘茂溶,康熙二十二年癸亥(1683)至康熙三十三年甲戌(1694)间任广州知府[5]。据上文“独《镇海楼》梨枣”云云,可以确定该集已经付刻。至于具体的成书时间,当在此序写作稍前。据“予将束装出岭”一句所暗示,可以确定是在刘茂溶卸任广州知府时,亦即康熙三十三年甲戌(1694);至迟也不晚于康熙三十九年庚辰(1700)《岭南五朝诗选》的刊刻时间。
陈遇夫《涉需堂集》(不分卷)有《岭海诗见序》,兹据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藏光绪六年(1880)刻本辑录于此:
《曲江本集序》云:曲江公诗,其言造道,雅正冲淡,体合风骚。后世论唐人洗涤五代绮靡者,推陈伯玉,而李于鳞不取,此自有故。伯玉古诗深奥则有之,然过于钩索,终逊于曲江之自然。前乎公者,为沈宋,之后为燕许。沈宋工丽,张苏雄浑,曲江固自不乏。至抒写性情,雅正近道,则虽燕许亦退三舍,彼沈宋正字,岂其匹也?吾粤诗前有曲江,后有白沙。白沙子论诗谓:“世人旬煅月炼,以声调相高,皆不得谓之诗,故曰:‘诗之工,诗之衰。’”此儒者正论,亦诗家妙解。然惟白沙先生能几(讥)之,未许浅率藉口,何也?白沙天资高明,胸中无纤毫滞碍,而涵养学问,又足以达之,故能直写性,真无复雕镂妆点习气。由此言之,谓诗不关理乎?非也。有明三百年,吾粤诗最盛,比于中州迨过之无不及者,其体大率亦三变:明初南园五先生倡之,轻圆妍美,西庵为首;嘉靖七子,建旗鼓于中原,梁公与焉,所尚富丽庄重,名“馆阁体”;驯至启祯政乱国危,奇伟非常之士出,抚时感事,悲歌当泣,黎、邝诸君,发为慷慨哀伤之音,而明祚亦遂终矣。明季粤故多名士,异乎弃掷沦落,不得见于用,诗文亦多散失,无可考。予少时所见先人蘧庐旧辑,得乡先辈诗数十首,因搜粤志并别集所载,择而手录之,曾不千百之什,一存其略而已。虽然,言为心声,诗者,性情所发,不可以伪。为伪者,固不能工;其工者,必共真者。观其言,可以知其人,可以论其世,此亦可以观矣。[6]
按:陈遇夫,字廷际,号交甫、雨村,广东新宁(今台山)人。据道光《广东通志》卷二百八十六《列传·十九》本传记载,陈遇夫为康熙二十九年庚午(1690)举人,雍正元年癸卯(1723)举孝廉方正,年七十一卒[7]。
又,该《岭海诗见序》无具体写作时间,考《涉需堂集》中有《菽园藏书记》一文,末署“戊寅(康熙三十七年,1698)秋八月晦记”,且位于《岭海诗见序》《乐府诗见序》《赋见序》三篇文章之后;若各篇严格按写作时间的先后编次,那么陈遇夫作《岭海诗见序》当不晚于康熙三十七年戊寅(1698),据此推测其编纂系列总集的时间,大致在康熙中叶。
从序文相关内容可知,《岭海诗见》所选范围主要是明代;文中提及的“黎、邝诸君”,即黎遂球、邝露,两人分别卒于顺治三年丙戌(1646)及顺治七年庚寅(1650),类似入清遗民可能多被收录,因此不妨将该书归入跨代清诗总集。
又,该序亦被收入吴道镕辑、张学华续辑之《广东文征》卷四十五,文字相同[8]。
罗元焕撰《粤台征雅录》(又名“岁暮怀人诗”)第四首怀陈怀诗所附陈仲鸿注曾提到《峤华集》一书:
康熙戊戌(五十七年,1718),羊城沈奇玉琦,开粤台古迹八咏诗社于白燕堂,以浮邱井、陆贾祠、虞翻苑、望气楼、沉香浦、荔枝湾、素馨田、抗风轩为题,体皆七律,预书笺致于城乡吟侣,匝月闲共收三千余卷。奇玉本洪都人,侨寓于粤者也。时适全州蒋容江、南昌万字兆两太史,太康许苍岚明府,皆在粤,遂延致主于其家,同为评阅。选拔五百名,揭榜于桂香文昌宫,复开雕《峤华集》二卷。全作登集者十名,石樵(陈怀其号)先生与焉。居前者曰:梁无技、江渊、韩海、蔡道法、汪后来、梁文冠;居后者曰:黄朝举、麦穗、陈份。既又张燕召梨园侑觞,雅会于西郊长寿僧院,陈古村集中纪及之。亦一时之盛事也。《峤华集》后幅诗,则摘刻至百名以外,其馈赠谢教仪物,首名冠服全具,佐以银杯匕,及文房玩器数品。余视榜之高下重轻有差,自二百名后至榜末,概送丝履一緉云。粤中好为校诗之会,亦称开社,相传谓自明季番禺孝廉黎美周遂球礼闱之号。乡人艳之,遂启其风,至预布题,并订期收卷,列第揭榜,悉效浦江吴清翁月泉吟社故事。惟易其送诗赏之名曰“谢教”,谦词也。诸吟卷不可效应试糊名,故皆隐其姓字,随意取片语为记,亦如月泉社中翁合老原署“蹑云”,周暕原署“识字耕夫”之类。榜上胪列,谓之“花号”,或曰:“言花者尚须更求其实云尔。”月泉吟社诗,王渔洋《池北偶谈》谓曾见有古刊本,后始见琴川毛氏本;今樊谢《宋诗纪事》亦采著于编,但体例以人系诗,故所录不尽依其原评名次,而有散见于异帙者,非如汲古阁之重镌古本矣。白燕堂《峤华集》,则视月泉社所纪为略,每幅惟书其人之名,缀以其或号而已,诸爵里及原署之花号,皆阙而不录。[9]
又,同书第六首怀吴世忠诗,附注中亦提及:“吴南圃,名世忠,字仲坡。南海人。……自少有谢庭兰玉之誉,诗名亦早著。白燕堂社列之十一,《峤华集》录其五首,皆杰作也。”[10]
按:此书为一部题咏类诗歌总集,主编者沈琦,籍贯江西洪都,生平不详。仅知其人曾经寓居广东,以倡导“粤台古迹八咏”诗社著称。从上文可以得知,《峤华集》所选乃“校诗之会”征集之作,皆为七言律诗,以咏八题为限。又知应征者诗多达“三千余卷”,编者最后厘定“五百名”,凡二卷;但是《广州市志·出版志》第一章“编辑出版”第一节“出版机构”中关于《峤华集》的介绍,却误作“收诗3 000余首,选拔500首”[11]。
虽然《峤华集》今已失传,但沈琦“开社”一事在当地成为佳话,直至咸丰年间谭莹仍有追咏之作,可参见《乐志堂诗集》卷十二《西堂吟社第一集,补和沈氏白燕堂“粤台古迹八咏”,同集者许洓文太史,陈兰甫、沈伯眉两学博,金堂孝廉,徐子远上舍》一诗[12]。
上及《粤台征雅录》第九首怀钟狮诗之原诗及附注如下:
桥居士称鸿博,高卧南城一角春。
献玉堂开名宿在,粤台风雅共椎轮。
钟铁桥,名狮,字作韶。番禺人。雍正壬子(十年,1732)孝廉,乾隆丙辰(元年,1736)荐试鸿博,丁巳(二年,1737)成进士。时已告病在籍,栖息旧庐,重与坛坫,悬车越三十年,卒于家。献玉堂,铁桥父萝山先生,名瓒,字勺金。太学。始由鹿步萝冈卜宅羊城之南,负郭而居,颜其曰:“献玉。”周遭环植绯桃,花时灼灼出墙外。以九战棘闱,不售,遂肆情于诗。名流数十辈,时相过从倡和。寻以诸人前后题咏数百篇,合编为《献玉堂雅集诗》,少长丛列,铁桥诗亦与焉,东樵上人光鹫序之,与所著《萝山集》并刊行。[13]
按:此书是一部唱和类诗歌总集,编者钟瓒。上文末句交代《献玉堂雅集诗》曾有“东樵上人光鹫序之”,而考释光鹫(一名成鹫)《咸陟堂文集》[14],未见相关序跋之类的文字。又该集编纂时间不详,暂以释光鹫康熙六十一年壬寅(1722)谢世作为下限。
又,道光《广东通志》卷一百九十八《艺文略·十》著录该书为“未见”,并误作编者为“钟狮”,误以“献玉”为其室名[15],盖失实转载《粤台征雅录》而致。
罗元焕撰《粤台征雅录》第十二首怀李琯朗诗所附陈仲鸿注曾提到《贯珠集》一书:
李冬见,名琯朗,字崇朴。顺德人。太学。见《广州府志》文苑传。有《一篑山房诗集》,又纂辑见闻为《山书》。其先系传五世皆有诗,而各自为集,迨冬见汇刊之。济宁王书门观察为作总序,并冬见诗统名《贯珠集》。《山书》未梓行。[16]
按:此书是一部以丛刻形式编纂的宗族类总集,又名“岭南贯珠集”,李琯朗主编。光绪《广州府志》卷九十六《艺文略·七》著录有“《岭南贯珠诗文集》八卷”[17]。此集收录李琯朗一族“五世”,凡六位作家的诗文。又道光《广东通志》卷一百九十六《艺文略·八》即著录该六人别集,并提及各人在《贯珠集》中的排次,分别是李万龄撰《自家意思诗集》三卷,为“《岭南贯珠集》之一,末附李朝□(此处原文为框)《自鸣集》诗六首,为《贯珠集》之二”。按语称:“朝□(此处原文为框),字公化,号梅石,万龄父。”[18]李际明撰《风操堂集》十六卷,为“《岭南贯珠集》之三”[19];李文灿撰《天山草堂集》二十二卷,为“《岭南贯珠集》之四”[20];李殿苞撰《碧梧园集》九卷,为“《岭南贯珠集》之五”[21];李琯朗撰《一篑山房诗集》十卷,为“《岭南贯珠集》之六”[22]。以上六人,前三人属于明代,其余均归入“国朝”。
此集成书的具体时间不详。据道光《广东通志》卷一百九十四《艺文略·六》“崇朴山书八十二种”条,按语称李琯朗“雍正癸卯(元年,1723),巡抚荐举博学鸿词科,以母老辞”[23]。可知其为康、雍间人。又据上文“济宁王书门观察为作总序”云云,考“王书门”亦即王元枢,曾于雍正十一年癸丑(1733)任嘉应州知州[24],又于次年“旋以府道要缺题升”[25];则其作“总序”时间,当在雍正十二年甲寅(1734)任职道员(即“观察”)以后。由以上两点可以推测,此集编纂时间大致在雍正年间。
另见民国《顺德县续志》卷十四《艺文》著录有“连珠集”,按语称:“郑观瑯与子凤翔,辑列祖诗文,都为一集,郑际泰颜之曰:连珠。”[26]该处“连珠”疑即“贯珠”,“郑观瑯”疑即“李琯朗”,二者盖以音近而误。
又,今人骆伟先生主编的《广东文献综录》著录有明代释真空撰《贯珠集》一卷[27],系同名之书,与总集无涉。
上及《粤台征雅录》第二十四首怀陈华封诗,相关附注提到:
康熙中,高士黄积庵尝辑《岭南五朝诗选》四十卷行世。至车蓼洲、罗石湖、何西池三家振响,每谓其搜罗未备,且锓板久亡,欲广辑新编以垂于后。缘俱齿暮,乃属番禺孝廉冯箕村启局于羊城咏仁堂以总其事,推复斋、章山操选政、撰小传,而后三先生为之鉴定焉。招与共事者,则有海阳罗吉人守戎,自戊午(乾隆三年,1738)登武榜后,即游寓省会,以能诗称。时方服官制军幕下,管理邮政,遂以《征刻〈广东诗钞〉引》付走卒,分投通省学博,讬其遍布以访求遗集。引书首事车腾芳、罗天尺、何梦瑶、冯公侯、陈华封、罗元焕、罗天相,凡七人;预分辑者,复有南海杨芦溪震青、黄秋畹呈兰、番禺文学李锦岩靇等数辈。其始事则乾隆甲申(二十九年,1764)首春也。既而远近以藏本驰寄者数年不绝。乃功未及半,而首事诸公相继殂谢,惟章山独存。遂有索还原帙者履常填户,不数月邺架为之一空。章山怃然若失,寻亦归里课儿,不复出矣。其纂录成编者,后皆散佚,闻者咸惜之。《征引》出章山笔,其略云:“瓿覆溷投,惨同秦炬,烟销蠹蚀,厄类羽陵。遂使撚须呕血之遗,愁任风流而云散,由兹握椠操铅之辈,无从璧合而星联。维桑梓之必恭,古也有志,矧缥缃之是纂,今岂忘情?乡不没于先生,责难逃于后死。”又云:“南园后劲陈秋涛之职志,仅及能征;《峤雅初编》区启图之杀青,未由复睹。拾遗补阙,迟候何年,填海移山,誓坚厥志。”全首载《章山文集》,此不具录。[28]
按:此书是一部关于广东省的通代诗歌总集,曾有数十人参与编纂。据上文所述,这次编纂活动的最初“发起人”是车腾芳(蓼洲其号)、罗天尺(石湖其号)和何梦瑶(西池其号)三家,冯公侯(箕村其号)受三人所托“总其事”,并由陈华封(复斋其号)、罗元焕(章山其号)二人负责“操选政、撰小传”。其他“与共事者”,还有“杨芦溪震青”“黄秋畹呈兰”“李锦岩靇”等人“预分辑”。他们大都是乾隆年间广东诗坛的名宿才俊,由此可以想见《广东诗钞》的编纂规模与水平。该书从“乾隆甲申(二十九年,1764)首春”开始编纂,最后因“首事诸公相继殂谢”而半路夭折。以至嘉庆年间温汝能在《粤东诗海》自序中,也都对《广东诗钞》未能成书表示遗憾[29]。但是,与该书关系重大的《征刻〈广东诗钞〉引》一文,或许有流传下来的可能。柯愈春先生的《清人诗文集总目提要》[30]著录有罗元焕《万石堂诗文稿》四卷,清刻本,今藏中山大学图书馆,其中极有可能收录《章山文集》此“引”。
上文提到了三部总集。一是“黄积庵尝辑《岭南五朝诗选》四十卷”云云,即黄登(积庵其字)的《岭南五朝诗选》,现存版本为三十七卷;二是“南园后劲陈秋涛之职志”,可能指陈子壮(秋涛其号)等辑《南园花信集》,道光《广东通志》卷一百九十八《艺文略·十》著录有黎遂球序,今该集附于《南园前后五先生诗集》末,凡一卷[31];三是“《峤雅初编》区启图之杀青”,即区怀瑞(启图其号)所辑《峤雅》。
陈恭尹《独漉堂集·文集·诗序》有《先友集序》,兹据郭培忠先生校点本辑录于此:
尹幼侍于先君,窃识其所与朋游讲习者,虽燕戏之间,未尝不及于治身忧民忠国也。人之有善,若庆云之出于天,醴泉之涌于地,亟亟然,唯恐不与众共见之。人有过,谆谆然曲导之,若垢衣之被其体,芒刺之集其背。闻饥寒之人,甚于其身受之也,必相与谋衣食之。政令之失,时事之非,既竭其力,而无以转移,犹为之累吁积叹至于不寐,自其为诸生已然。而一时交游,类皆伟人雄杰,卓然以当世自命,不欲下同于俗学。
先君既没,尹幸不为士君子所弃,其所与琢磨晨夕者,虽未得尽如先君时,亦自一时之选也。呜呼!自有识至今三十年间,计其姓名,盖十之六七死矣。方其放情抗论,下视先古,卑笑当世,若且欲快其意气。然更变乱以来,其间毙于桁杨,仆于草野,逃于浮屠方士者相继;而得毕命王事,自致青史者,亦往往不乏。人各有命焉,要其志皆为不苟矣。伏处无聊,每得其遗文于箧笥,把之叹息,想见其淋漓杯酒,掀髯唱酬,奋袂激昂之日。嗟呼!彼何时也?今一二存者,大致困饿穷山中,愊恻日暮,有所欲言,咀嚼齿舌间,周视四座之人,而后敢发。吁!自先君时,固已患士风滋不如古久矣,而今而后,又未知何如也?乃撰《先友集传》二卷,搜录遗诗文可观者,人为一编,而传系之,分两世之交为上下。[32]
按:陈恭尹为清初“岭南三大家”之一,曾编选多种清诗总集,如《番禺黎氏诗存汇选》二十卷[33],以及本师朱则杰先生所考证的《广州诗汇》。此《先友集》据自序可知,收录陈恭尹本人与其父陈邦彦“两世之交”诗文,可归入清初遗民诗歌总集的范畴。至于此序的作期,据“自有识至今三十年间”推断,在陈恭尹四十岁左右,即康熙十年辛亥(1671),这应该就是此集成书的大致时间。
又,该序亦收入吴道镕辑、张学华续辑之《广东文征》卷四十四,文字相同[34]。
民国间屈向邦之《粤东诗话》卷二有如下记载:
昨于友人案头见有《玉醪春馆题壁诗集》,佳作颇多,亦一时嘉话也。玉醪春馆者,民国初元,旧广府前最宏丽之酒家也,征诗题壁,阅卷者香山黄日坡(映奎)。第二名有才女士诗云:“运甓轩前辟绮楼,清风明月菊花秋。坡公名翰卓仙骨,恽老遗图娱醉眸。文石画家嵌酒座,碧玻窗互隐糟邱。玉山岚翠入杯杓,倒吸春醪消古愁。”评云:“诗笔雅近少陵,迥非时流所及。”论者谓日老独具法眼,真渔洋所谓:“我所不解。”至第八名为番禺凌孟征(鹤书),一时戏作,窜改陈简斋《登岳阳楼诗》而成。凌诗起句适为墨污,未能录出,其下云:“茶香酒熟夕阳迟。登临二邑中分地,酣醉三山欲暮时。岁值丰穰聊取乐,人经多难敢凭危。王郎拔剑高歌起,镜里何妨鬓已丝。”[35]
按:此书为广州一酒家之题壁诗歌总集,编者很可能就是“玉醪春馆”的主人。该集“阅卷者”黄映奎,字仲照,号日坡,广东香山(今中山)人,曾任民国《广东通志》分纂人,修《艺文略》十二卷[36]。这种“征诗题壁”与评阅、编选总集活动,可能出于某种商业目的,却也迎合了当时大众的需要,不妨作为上及《粤台征雅录》有关“粤中好为校诗之会”的另一注脚,由此可见民国初年广州地区的“开社”风气依旧不减清初。
附带关于“玉醪春馆”,当代著名作家欧阳山曾在小说《三家巷》里提到这家茶馆,可见它在当时的广州颇为深入人心。
张际亮《思伯子堂诗文集》卷二有《岭南后三家诗序》,兹据王飙先生点校本辑录于此:
岭南自昔多诗人。国初屈翁山、陈元孝、梁药亭三先生,以诗名一时。其友王蒲衣尝合为《岭南三家诗选》,其书盛行于世。自三先生后,岭南诗人益多,而乾隆、嘉庆间黎二樵、冯鱼山、宋芷湾三先生又最有名于时。三先生之没,近者且七八年矣。其诗虽各有专集行于其乡,而外间少传本。于是嘉应吴石华学博欲选为《岭南后三家集》,属余襄其别择,且各言其诗大略。
当乾隆、嘉庆间,诗道稍榛芜。或以论议考订为诗,或则轻佻浅鄙,无与于风雅之旨。然其人皆有盛名,弟子几遍南北,天下之为诗者多从风而靡矣。而二樵先生倔强海滨,独以其孤清之气,幽婉之情,奥折之思,宗法少陵、昌谷,卓然自成其体,可谓诗人之豪杰矣。鱼山先生早慧,通籍以后,未免以酬应累其诗。然笃于伦类,又游迹最广,其才气发扬矫健,固自有不可掩抑也。芷湾先生生平豪宕,其诗不能绳以格律,其雄骏疏快,时得放翁、东坡遗意。先生遇余于京师,有知己之言,尝曰:“吾诗不能如君千门万户,然吾固独来独往也。”先生坦直自许,不为欺矫,卒亦无以易其言矣。
三先生之诗,视前三先生者,不无少异,而皆能不相依附袭取以自成其名,信可传于世也。而岭南二百年间,以诗名家,后先辉映于当代者如此,盖其乡先正流风遗韵,有以倡遵之故,历久而不衰尔。然则此后兴起者,当益有人。其进而益上,亦在善择所师焉而已。学博工古文,诗词皆清绝,留意时事,其言皆切实可用,乃徒以燕闲岁月,表章(彰)一乡文献,是可惜已。(www.chuimin.cn)
余既将度岭而北,相与游于诃林虞苑也,思渔洋与翁山、元孝宴集之日,慨然者久之。归,遂书此为《后三家集序》。[37]
按:吴兰修,字石华,广东嘉应人。嘉庆戊辰十三年(1808)举人,曾官信宜县训导,学海堂学长。他一生著述颇丰,诗文与经史兼治,尤擅填词和算学[38]。张际亮,字亨甫,号松寥山人,籍贯福建,嘉庆、道光间著名诗人。
又,该书收录冯敏昌(鱼山其号)、黎简(二樵其号)、宋湘(芷湾其号)三人诗作,并取名为“岭南后三家集”,以区别于清初王隼(蒲衣其号)辑屈大均、陈恭尹、梁佩兰诗歌之《岭南三大家诗选》。
又,该书的编纂时间,考上文“三先生之没,近者且七八年矣”一句中,“近者”当指宋湘,谢世于道光六年丙戌(1826)。据此可以推知,该书大致于道光十三年癸巳(1833)顷编选;另外,参见王飙先生之《张际亮年谱简编》有关该序的系年[39],与上面推测的成书时间相同。
[1]本文由《五种广东地区清诗总集钩沉》(发表于《甘肃社会科学》2009年第1期)与《四种广东地区诗歌总集钩沉》(发表于《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09年第8期)两文合并修改而成。
[2]【作者简介】陈凯玲,惠州学院中文系讲师,博士。
[3]所辑六种为:区怀瑞《峤雅》,曹溶、朱彝尊《岭南诗选》,屈大均《岭南诗选》,王隼《岭南诗纪》,陈恭尹《广州诗汇》,蔡均《东莞诗集》。朱则杰:《清诗考证》,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2年版,第390~398、435~440页。
[4](清)黄登辑:《岭南五朝诗选》,《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影印康熙三十九年庚辰自刻本,集部第409册,第95~97页。
[5]参光绪《广州府志》卷二十三《职官表·七》,光绪五年己卯刻本,第3a页。
[6](清)陈遇夫:《涉需堂集》,光绪六年刻本,第7a~7b页。
[7]道光《广东通志》,《续修四库全书》影印道光二年壬午刻本,第675册,第48页。有关陈遇夫中举人的时间,《清史列传》卷六十七本传及李灵年、杨忠两位先生主编的《清人别集总目》均作康熙十五年丙辰(1676),当以道光《广东通志》为准。
[8](清)吴道镕辑,张学华续辑:《广东文征》,民国三十七年广东省文献委员会油印本,第15册,第12b~13a页。
[9](清)罗元焕:《粤台征雅录》,《丛书集成初编》本,第2333册,第4~5页。
[10](清)罗元焕:《粤台征雅录》,《丛书集成初编》本,第2333册,第10页。
[11]吴至强主编:《广州市志·出版志》,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781页。
[12](清)谭莹:《乐志堂诗集》,咸丰九年己未吏隐园刻本,第5a~5b页。
[13](清)罗元焕:《粤台征雅录》,《丛书集成初编》本,第2333册,第13页。
[14](清)成鹫:《咸陟堂文集》(二十五卷),《四库禁毁书丛刊》影印康熙刻本,集部第149册,第460~775页。
[15]道光《广东通志》,《续修四库全书》影印道光二年壬午刻本,第673册,第332页。
[16](清)罗元焕:《粤台征雅录》,《丛书集成初编》本,第2333册,第15页。
[17]光绪《广州府志》,光绪五年己卯刻本,第5a页。
[18]道光《广东通志》,《续修四库全书》影印道光二年壬午刻本,第673册,第304页。
[19]道光《广东通志》,《续修四库全书》影印道光二年壬午刻本,第673册,第309页。
[20]道光《广东通志》,《续修四库全书》影印道光二年壬午刻本,第673册,第314页。
[21]道光《广东通志》,《续修四库全书》影印道光二年壬午刻本,第673册,第318页。
[22]道光《广东通志》,《续修四库全书》影印道光二年壬午刻本,第673册,第318页。
[23]道光《广东通志》,《续修四库全书》影印道光二年壬午刻本,第673册,第273~274页。
[24]参见光绪《嘉应州志》卷十八《官师表》,载《中国方志丛书》(华南地方第一百十七号),台北:成文出版社1968年版,第329页。
[25]光绪《嘉应州志》卷十九《宦绩》,载《中国方志丛书》(华南地方第一百十七号),台北:成文出版社1968年版,第308页。
[26]《顺德县续志》,载《中国方志丛书》(华南地方第四号),台北:成文出版社1966年版,第189页。
[27]骆伟主编:《广东文献综录》,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539页。
[28](清)罗元焕:《粤台征雅录》,《丛书集成初编》本,第2333册,第31~32页。
[29]温汝能辑:《粤东诗海》(上册),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4页。
[30]柯愈春:《清人诗文集总目提要》(上册),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774页。
[31]骆伟主编:《广东文献综录》,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204页。
[32](清)陈恭尹著,郭培忠校点:《独漉堂集》,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712~713页。
[33]骆伟主编:《广东文献综录》,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542页。
[34](清)吴道镕辑,张学华续辑:《广东文征》,民国三十七年广东省文献委员会油印本,第15册,第8a~8b页。
[35]屈向邦:《粤东诗话》,民国三十七年诵清芬室铅印本,第4b~5a页。
[36]陈永正选注:《岭南历代词选》,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57页。
[37](清)张际亮著,王飙标点:《思伯子堂诗文集》(下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版,第1302~1303页。
[38](清)陈璞:《尺冈草堂遗集》卷四,光绪十五年己丑刻本,第7b~8b页。
[39](清)张际亮著,王飙标点:《思伯子堂诗文集》附录之四《张际亮年谱简编》“道光十三年癸巳(1833)三十五岁”条,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版,第1512页。
有关岭南记忆的文章
于是,书写岭南草木就成为认识岭南、感受岭南的一个重要角度。[5]《南方草木状》一书,是西晋武帝时期襄阳太守嵇含以所闻岭南草木诠叙而成。同时书中介绍和保存了早期岭南人民大量的用药经验,因此,该书也被誉为有关岭南中草药的重要著作。然而,该书文学层面的特色以及意义却鲜为人关注。但迄今为止,尚未再见对其文学性的关注。这在《南方草木状》中也有鲜明的体现。......
2024-01-09
相对来说,作为声腔传播的载体,“江湖十八本”真实地保留了特定历史时期戏曲演出的原生态,对于探寻剧种声腔的流变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首先,“江湖十八本”是民间艺人长期舞台实践的结晶,它的传承具有超强的稳定性。由于“江湖十八本”长期在民间流传,很少受到文人的加工改造,故大都能够保留它的原始面貌,这就为我们考察剧种源流提供了较为可靠的依据。其次,“江湖十八本”历史悠久,早在18世纪中叶即已十分盛行。......
2024-01-09
1756年至今,满族八旗兵丁落户广州两百余年,成为世居满族。满族入关后对本民族的宗教信仰采取双重策略进行改革。清初最受满族统治者推崇的汉族神是关羽。关羽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忠义的典型人物。可见观音信仰在广州满族中根深蒂固。新中国成立前,广州世居满族民众经常到观音楼祭拜观音。满族联谊会的老人们一再向笔者强调他们对观音的崇敬,信仰观音成为广州世居满族的精神纽带......
2024-01-09
同时,莞香的历史及文化特质决定了其所具有的极佳的研究价值。莞香于2007年获得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称号,在现有的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它是历史留存最少的一个。而《熏香·沉香·莞香》一文对此说法提出疑问。从古至今,关于“莞香”一词产生的时间众说纷纭,论述“莞香”一词产生朝代的文章不在少数。关于历史上香港与莞香的关系,现今对其进行论述的著作和文章颇多。......
2024-01-09
杨皑[1]《广东新语》卷二十三《介语》中有杀鳄鱼章云:昔韩愈守潮州,鳄鱼为暴,为文以祭弗能去。《广东新语》虽然题为屈大均所著,然而对于杀鳄鱼章来说,似乎不好说它是由屈大均所写,实际上该章中的大部分内容是屈大均抄录转引的。虽然杀鳄鱼章不宜说是屈大均写的,但是此章文字既然经屈大均之手在《广东新语》中被作了转述引用,就说明屈大均是认肯这段文字中的思想......
2024-01-09
处于该“采茶文化区”中的广东地区流行的采茶戏的分布及其特点亦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限于篇幅,本文的研究范围仅限于广东采茶戏的分布及其地方特点。根据目前搜集到的资料,广东的采茶戏主要分布于粤北、粤东、粤西三片,并分别被冠以“粤北采茶戏”“粤东采茶戏”“粤西采茶戏”之名。尽管当时演出的剧种多,但演采茶戏已是确切无疑的了。......
2024-01-09
本文就西汉时期徐闻古港的对外贸易的规模、形式、物品、物品的来源地、对外贸易的国家和地区以及作用和影响等问题做些初步的研究。这样一合计,汉唐时期徐闻开港的海岸线超过20千米。由于没有找到西汉时期徐闻古港进出口量的数据,无法从数据中了解当时徐闻古港对外贸易规模。这说明了当时的海外贸易主要由官方进行,并与各国交往融洽。......
2024-01-09
然就此四人对《唐人赋钞》的成书所起作用而言,邱士超贡献最大,其初步决定选目并笺释全书。[3]据此可知邱先德生平始末,但其行事与《唐人赋钞》相关尚需详考者有二,一为其著述,二为其主讲粤秀书院之始末。[6]此外据邱先德《唐人赋钞序》,可知邱士超还撰有《信芳馆律赋》与《伦常模楷》二书。邱士超编选《唐人赋钞》时是粤秀书院学生,这是他第二次进入粤秀书院就读。......
2024-01-09
相关推荐